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蓥溪口镇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孔洞中充填大量固体沥青,野外采集了沥青及不同烃源岩层系样品,进行了沥青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黄龙组沥青白云岩有机碳含量较高,Ro为1.45%~1.48%,碳同位素-28.90‰(PDB),饱和烃及芳烃含量较低,以非烃为主;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20,Pr/Ph为0.78~0....  相似文献   

2.
飞仙关组作为川东主力气层,陆续已经发现了普光、毛坝、东岳寨、渡口河等一系列大中型气藏,展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常规的组成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该层天然气类型及成因的判别要求。通过分析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判识天然气类型、分析其成因机制。实验分析显示部分样品C_1~C_3烷烃气的碳同位素比值呈δ~(13)C_1δ~(13)C_2δ~(13)C_3分布(倒转),显示为多源、多期天然气混入。同时根据C_1/C_2+C_3与δ~(13)C_1及ln(C_1/C_2)与In(C_2/C_3)的值域变化特征,最终判断川东大多气藏以原油裂解气为主,混入一定的煤型气。川东飞仙关组古油藏于晚侏罗世沉积期,其埋藏深度介于5 300~8 200 m之间,油藏温度普遍超过150℃,油发生热裂解,生成烷烃气及沥青,持续时间大于30 Ma。  相似文献   

3.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molecular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as hydrocarbons produced i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oil asphaltene from Lunnnan area were investigated by pyrolysis of asphaltene sealed in gold tube in a limited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il asphaltene from Lunnan area had relatively high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methane. However,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molecular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as hydrocarbons i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oil asphaltene exhibit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at of gas hydrocarbons by primary cracking of kerogen and secondary cracking of oil. Based on kinetic simulation with paleo-geothermal data of oil reservoir, the methane produced by cracking of oil asphatene w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ight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is result could not explain relatively heavy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atural gas from Lunnan area. Pyrolysis of kerogen from source rocks under very high temperature probably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natural gas from Lunnan area.  相似文献   

4.
宣南圈闭中探明了石炭系、Ch-F等大规模气藏,前景可观,但对于焦质烃的气源研究还存在争议。文章对宣南圈闭焦质烃进行碳同位素、饱合烃组分及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研究其成因和气源类型,从而最终确定其主力烃源岩。Ch-F储层焦质烃集中分布在27.54‰~29.4‰,最大相差为1.8‰,而石炭层焦质烃碳同位素集中于-26.6‰~-29.7‰之间;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模式相似,都呈单峰型分布,CH-F焦质烃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在C20附近,而石炭系黄龙组焦质烃主峰碳数在C18附近,石炭系演化程度稍高。综合认为,石炭系与Ch-F焦质烃具有同源性,天然气主要为原油高温裂解生成,认为固体焦质烃及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志留系龙马溪组泥岩,并有少量的龙潭组干酪根裂解生气的混入。  相似文献   

5.
目前研究认为乌伦古坳陷油气主要来自石炭系烃源岩的贡献,根据原油产状、原油物性、轻烃指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天然气组分、同位素特征,将乌伦古坳陷原油划分为I、II两类,天然气划分为A、B两类,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油源对比,及两类油气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碳同位素特征,表明I类原油生物标志物与滴水泉组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主要来自下石炭统滴水泉组,II类原油主要来自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气源分析结果表明,A类天然气产自于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B类天然气来自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然气组成、轻烃指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以及生烃史-热史模拟研究长岭断陷南部的龙凤山地区油气成因及成藏过程,揭示其油气成藏机制。结果表明:龙凤山地区断陷层天然气属于腐殖型和腐泥型的混合气,且为裂解气和干酪根热降解气组成的混合气,油气源主要为本地的沙河子组烃源岩,原油成熟度低于天然气,为同一油源不同热演化阶段的产物,属于次生凝析气藏,成藏表现为"近源多向供烃,复合输导,早期干酪根热降解成气与晚期原油裂解成气"的多期成藏模式;长岭南部地区发育优质烃源岩、营城组末期形成的反转构造提供了圈闭条件,具备较好油气输导条件、存在多期油气充注,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Some typical coal and maceral samples are selected for oil and gas-generating systematic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Rock-Eval, GC and GC-MS analyses. Results cause productivity curves of extracts and gaseous, light, liquid as well as total hydrocarbon. Effects of macerals and maturation on hydrocarbon productivities and compositions are synthetically discussed. Evaluation indexes and plan on coal-generated oil and gas in bituminous coal rank a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experiments and analyses.  相似文献   

8.
渤深6潜山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孤西断裂带深层天然气来源多,成因复杂,混源现象普遍.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天然气组分、稳定碳同位素、轻烃组成、稀有气体同位素和伴生原油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指标,与邻区天然气进行对比,认为该区带中渤深6潜山下古生界天然气主要为高成熟油型气,混有部分伴生气;天然气与原油同源,主要源自渤南洼陷Es4上烃源岩,也存在Es3下烃源岩的贡献.成藏条件分析表明:气源条件充足,储盖组合良好,沟通油气源的断层和不整合面发育,生烃期晚,天然气保存有利,是该区油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Fault-initiated pressure release within reservoirs and the injection of external excessive dry gas may result in occurrence of oil and gas phases. Because of different partitioning coefficients of compounds in two phase flow, lower-molecular-weight components are easier to dissolve in gas phase, yielding condensates, while higher-molecular-weight components are retained in the oil phase, yielding waxy oil cumulations. The fractionation process causes extensive compositional variability in aliphatic/aromatic hydrocarbon ratios, molecular compound distributions and carbon isotope ratios that a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source organic matter or the thermal maturity.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凯里地区油气显示众多,已在虎庄及邻区多口井获得低产油气流,在奥陶系-二叠系剖面露头见到丰富的油
气苗及沥青显示,油、气、沥青在多套储层共生,揭示该残余油气藏为多期成藏、后期改造的产物。在对凯里及邻区多
套储层沥青和油苗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烃源岩的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 – Ar 法定
年等手段,对该区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凯里残余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晚期小规模的油气成藏及破坏、
海西期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印支期-早燕山期古油藏因高温裂解而发生油气转化及二叠系原油充注、燕山中期以来油
气藏遭受大规模破坏的成藏及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2.
探讨四川盆地中江气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的成因和气源,为找气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轻烃特征等地球化学资料对该区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轻烃的气、源配对参数和碳同位素参数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了追踪。沙溪庙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为腐植型干酪根裂解成因的煤型气;对碳同位素和轻烃的研究均表明,天然气为有机成因的煤型气。气源对比结果表明,须五段烃源岩为沙溪庙组煤型气的主要来源。中江气田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为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13.
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非常规油气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揭示其孔隙演化特征对于研究页岩油气赋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页岩油气资源评价以及勘探开发提供参数。热模拟实验结合扫描电镜,气体吸附和高压压汞等实验技术手段可应用于泥页岩孔隙演化的研究。相比于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半封闭半开放实验体系的设计是更接近地下真实地质过程,其更适用于孔隙演化的研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演化是有机质和矿物在高温高压及流体等多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热模拟实验条件下总结归纳了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演化特征(有机孔和无机孔两个方面)、孔隙演化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生烃作用,矿物转化和压实作用)以及孔隙演化模型。尽管热模拟实验实现了对同一泥页岩样品全孔隙演化阶段的研究,但孔隙演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问题在于:泥页岩样品在热模拟实验高温高压条件下易碎裂,导致样品制备上的困难;热模拟实验温压条件很难模拟地下真实成岩和生烃的过程;热模拟实验成本较高导致其不能大量开展,因此得到的样品和孔隙相关参数的数据也不够充足。如何系统地研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演化也正是未来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稠油的黏度高,族组成中非烃和沥青含量高,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低,全烃色谱图很难反映各油层与井口原油的差异性,应用气相色谱指纹判识稠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困难等问题,利用辽河油田某多层混采稠油井各产油层的储层岩石(储层沥青)和混采原油作样品,进行饱和烃和芳香烃色谱-质谱实验,通过星形图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判识了该多层混采稠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建议,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该方法具有适用性强、投资少、周期短、准确、快速等特点,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常规的变压器油绝缘热老化检测中过程繁杂等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的检测方法。根据油品中烃类化合物在高压放电环境中出现裂解、结构发生改变的原理, 设计变压器油热老化核磁共振横向弛豫谱检测系统。采用自旋回波序列采集油样时域信号回波峰值点, 描述弛豫时间谱反演算法。利用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变电站110 kV高压变压器提取的油样(挂网运行年限分别为1, 10和20年), 进行检测装置性能的验证及测试。结果表明, 在17.173 MHz条件下, 该检测方法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一次油样的信号检测与弛豫谱反演, 3种油样的弛豫时间峰值分别为203.83, 145.82和141.95 ms。可以看出, 随着年限的增加, 弛豫时间呈下降的趋势, 表明高温能够导致油品中分子化学键断裂, 析出气体。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下刚果盆地西北部深水区Albian阶Sendji组原油的特征、成因、来源及分布规律等问题,通过对该区7口钻井15个原油样品的物性参数、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Sendji组原油总体为轻质原油,向陆一侧的3个油田中Sendji组原油具有湖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盐下湖相烃源岩;向海一侧超深水区MOHO油田Sendji组原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Likouala组上部海相烃源岩。下刚果盆地海域的湖相原油主要分布在近陆一侧的浅水和部分深水区,而海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向海一侧的深水及超深水区,中间过渡带分布湖相和海相的混合原油。  相似文献   

17.
对下马岭组灰岩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对碳酸盐岩腐泥型有机质的热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其演化阶段,给出了成熟度指标和各阶段油气产率.研究表明,矿物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在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催化作用;在高过成熟阶段则主要表现为对干酪根裂解、脱氧和缩合有阻碍作用.沥青“C”的某些成熟度指标可较好地反映有机质成熟度;在缺乏镜质体时焦沥青反射率可作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此外还对比了岩样和干酪根的模拟结果,以及沥青“A”和“C”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水性环氧富锌涂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其中添加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角和超细石墨粉混合物来改性变压器防腐涂层导热性能。通过瞬态板式热源法、红外热像仪、热阻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传统溶剂型涂层、水性环氧富锌涂层以及改性高导热涂层的导热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改性高导热涂层的热阻最小(2.51℃/W),导热系数最高(1.3450 W/(m·K)),表明其导热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溶剂型涂层(4.57℃/W)和水性环氧富锌涂层(4.28℃/W)。改性高导热涂料导热性能的提高主要与其导热方式的优化和涂层致密性的提高有关。传统溶剂型涂料主要以声子形式进行热量传递。向水性环氧富锌涂料加入高导热填料后,一方面形成了以弹道-扩散的方式进行热量传递方式;另一方面添加的高导热物质在涂层中填充在孔隙和裂纹位置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涂层的致密度,构建了变压器金属和外部环境的热量传递通道,因而使得涂料导热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变压器温升模拟实验表明研制的新型高导热环保涂层可降低变压器油顶层温升1.67 K。  相似文献   

19.
通过显微荧光分析与光度学研究 ,探讨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的生烃意义 ,指出了其主要生油组分的类型、特征、生烃贡献、热演化特征及源岩中存在的排烃现象。研究表明 ,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有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及碳质泥岩等 4种类型 ,其中生油组分含量与生油组分种类存在着显著差别。主要生油组分为腐泥组、壳质组和矿物 -沥青基质 ,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差异是其生烃潜力大小、热演化程度及降解情况的综合反映。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反映出该区源岩整体处于低熟阶段 ,对于寻找油气资源勘探靶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南西部地区各钻井的原油、地面油气苗、以及油砂样品进行分析化验,从其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通过原油及油砂、烃源岩在物理性质、轻烃特征、碳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物和成熟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区第三系—白垩系原油更可能是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或各种裂隙向上运移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