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我国县域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同时其生态环境质量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以浙江义乌为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义乌市生态环境质最演化的过程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化过程及特征,进而提出实现县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壮族民间信仰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生态伦理观念。探寻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壮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邱仁荣 《海峡科学》2006,(11):75-76
该文阐述了我国及我省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强调确保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生态生产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就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徐晓天  苗涛 《甘肃科技》2009,25(20):53-55,6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人们迫切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系统论为指导,运用SPSS软件,结合山东省生态经济特征,将山东省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分析了各生态经济区的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问题,分区提出生态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结合,以主张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论述了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倡导绿色文化,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永生  闫海超  温炎霖 《科技信息》2009,(5):129-129,160
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是中国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典型城市,本文章就是从全新角度来审视经济转型试点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阜新经济转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构建阜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高楼大厦筑起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并通过规划设计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该文对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生态问题的新构想进行了一定探讨,旨在促进现代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以西藏八宿县为例,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框架体系与现代GIS技术,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依据,对八宿县环境功能进行区划,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为主要研究指标,最终将八宿县分为5个生态环境功能区.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分区管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依赖于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在走向法治化的道路上,更加关注对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生态补偿制度充分体现了弥补外部不经济,协调整体利益和促进生态公平的价值,以制度的形式保障生态补偿的实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统一,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问题,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领土地域辽阔,南北之间无论是温度、气候等条件相差都很大,所以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域建设适合当地人们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就成为了当下我国最为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同时又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50多年来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污染等种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及开发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方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程院于2001年5月启动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在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认为,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为此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必须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为此提出了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退耕还牧还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等10项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南四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湖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湖区的社会和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提高人民环境和生态意识,快速恢复和建设好南四湖区的生态功能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重点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西部各民族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使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得到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经济的角度下,本文通过研究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优化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策略。在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反馈机制的视角下,笔者认为其优化途径应当从污水处理投资、市场机制、环境政策以及技术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加强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自然和人居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生态问题和社会主义结合为目标,生态、社会正义、非暴力、基层民主等为支柱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下,探讨生态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主义的关系,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审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采取切实的措施,整体推进,建设真正的符合环境正义和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农村。就此,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审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以下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生态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整农村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正和环境正义;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