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面对今后十年,处于生命成长的十字路口和种种尊严与文化危机之中的教师、家长、学生应该怎么走?教育应该怎么做?这需要我们作出严肃思考和付出巨大努力。试图通过追忆职业生涯中所见所闻的悲情故事,并从文化与尊严的视角去思考分析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最终期望在先进文化力量的影响下,教师、家长、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避免“人祸”事故的再次发生,让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2.
白羽 《奇闻怪事》2007,(3):34-35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我们通潭路小学正是信守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以德治校,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并以此构建了我校“为生命之树浇灌,为生命成长奠基‘3+1’育人工程”。  相似文献   

3.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时期”。在中学阶段既要注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又要注重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视角,唤醒生命意识,珍视人的生命存在,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并实现对生命价值深层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时期”。在中学阶段既要注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又要注重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视角,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并实现对生命价值深层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李新 《奇闻怪事》2011,(8):34-34,57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善待生命。”教师不是生来就懂得孩子,更不会生来就懂得赏识,我们需要“学会赏识”,赏识自己,善待自己;赏识学生,善待学生!教师教学生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品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品尝到了教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刘月红 《科技信息》2007,(13):217-218
教育活动是一种延续生命个体活力的活动,然而当今传统课堂生命力缺失,呼唤具有能激扬学生生命理念的课堂。本文从四个角度去阐述了中学生命教育课堂的建构,首先需要“体验—表达—理解”的生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第三,学习需要也是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所以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需要;第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处于不同成长的阶段性的个体,所以呵护好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特生命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博 《科技信息》2009,(12):118-11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英语课堂对话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积极的生命交互运动过程。通过“对话”交流活动,读者才能悟得文章的真义,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进而爱周围所有的人,最后能够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形式。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去呵护生命,懂得生命,超越生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纬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一环。只有高校管理者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机制,才能切实保证教师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高校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所以,理想的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让高校师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和谐成长。  相似文献   

10.
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已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在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应该起着责无旁贷的作用。汶川大地震使生命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地凸现出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德育导师制”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德育导师制”在浙江省中小学实施已历时两年,一些学校和地区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实施途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对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已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在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应该起着责无旁贷的作用。汶川大地震使生命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地凸现出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我是成长小主人”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也就是说一个人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所以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挫折与承受力的教育。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应对有术,把准“挫折”教育的“舵”,让挫折也能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曹会意 《科技信息》2007,(14):180-180
语文教学,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该充满语文的韵味,这是语文课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上出有语文韵味的课,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丰富的、交互动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对每个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也应是充满学生独特个性的精彩“生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从媒体的多则令人心悸的青少年轻生或随意伤害其他生命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青少年问题具有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对异类生命的摧残及成长问题日益严重等特点。为此,我们呼吁开展能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齐心努力,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尽快实施。生命教育的实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一节课使人难忘、值得回味的往往是学生生成问题以达到目标的那一瞬间。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资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那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9.
万继峰 《科技信息》2009,(16):286-287
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幸福,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是朱永新的新教思想的精髓。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改变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片面教育思想,及大鼓舞了教师从事教育的信心与决心。本文从教师在教育中应该与学生共成长;学生美好的心灵来自课外阅读与立体美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学校科研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教师成长四个方面分析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聂炳福 《奇闻怪事》2007,(11):44-45
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把教育理念提升到人性化、生命化的高度来认识,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命的活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世界,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这是教师走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峡谷,柳暗花明迎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新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