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迁的影响日益增长,本书介绍了用一个公式化的方法来评估用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源的大气温室效应,并且分析了生物圈碳吸收空间分布形成的各种次要的气体成份的影响。为了理解决定碳循环的全球自然遗传系统反馈的因素,作者设计了一个模型单元体系。它参数化了碳迁移的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韩毅 《科学观察》2009,(6):32-37
海洋沉积物是各种海洋沉积作用所形成海底沉积物的总称,其中包括海洋生物源和自生沉积物,如碳酸盐软泥、硅质软泥、铁锰结核等;陆地河流和大气输入海洋的物质以及人类活动中落入海底的东西,如软泥沙、灰尘、动植物的遗骸、宇宙尘埃等。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的考察揭开了海洋沉积物研究的序幕。作为地球演化历史的良好记录,海洋沉积物是认识海洋形成和演变的主要依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组分,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最复杂且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笔者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陆地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因素,从空间尺度上对碳循环的模型研究做了对比分析,并对今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森林碳循环模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活动各个过程研究的深入,森林碳循环模型逐渐发展起来。该模型利用先进的森林植被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模拟森林碳循环的各个步骤,为森林碳循环研究提供更加清晰和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论述了森林碳循环模型中斑块森林碳循环模型和区域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型的主要特点,分别选取这两类模型中几个典型的森林碳循环模型评述每类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优缺点,通过对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分析,探讨了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主要对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两个主要碳库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总结了陆地碳汇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气候变化对碳失汇的影响,提出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应采用多尺度的研究方法,并简要叙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智堃 《科技资讯》2012,(28):132-132
人们可能都喜欢钻石,也都曾使用过铅笔来写字。但我们可能很难相信那种坚固无比的钻石,或者是那漆黑的铅棒与所有生物体内都存在的碳是同一种物质。是的,碳在我们的地球上是无处不在的。它能以各种形态存在,并在海洋、大陆、与大气中不停地循环。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碳循环。  相似文献   

7.
孙涛涛 《科学观察》2009,4(5):26-31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风向对流现象。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暖热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对减少病虫害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造成衣业减产,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极为不利。据统计,占世界总人1:760%的人类活动受季风影响,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因此,提高对季风的认识及预测水平,减少灾害天气带来的损失,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林  张鼎华 《武夷科学》2007,23(1):234-240
本文阐述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的进展,详细介绍了在不同植被、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级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动态变化、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的土壤有机质模型等。说明了制约森林土壤有机碳存量及状态的内、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1997—2006年,从细胞因子领域论文的年代分布来看,10年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见图1)。2006年论文是1997年论文的1.55倍,显示出热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管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和自然资源循环再生的一个重要生态学途径。笔者在分析森林碳循环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碳循环及其管理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管理的内容、方法、措施及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书所论述的俄罗斯北极海域碳循环圈课题是在遵循众多国际双边和多边协议(俄-法、俄-德等)条件下,在俄罗斯国家科学工程“全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和俄联邦工程“世界海洋”指导下进行研究并完成的。该课题同时也是继前苏联对俄罗斯北极海域(ASR)生态系统和碳流通量的生物和地质化学研究后的一次系统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本书从生物、地质、化学等诸多方面综合论述了ASR的碳循环圈,同时认定了生物圈中的碳化合物是构成和影响北极碳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资源环境以及全球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方法创新和大量现场调查,从一类特殊微型生物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入手,展开了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修正了国际同行AAPB计数方法的误差,获得了全球海洋AAPB的分布规律,解释了以往现场实测结果的分歧,澄清了以往理论上的偏颇认识;建立了包括不产氧光能利用途径的上层海洋碳循环模型,并通过大量现场实测揭示:细菌光能利用关系到海区碳循环的"源""汇"格局;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海洋碳循环机制,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为全面认识海洋储碳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研发海洋碳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CO2制冷循环各个部件的稳态仿真模型,对6种不同的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稳态仿真,衡量了吸气回热、回收膨胀功以及二级压缩等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级压缩并回收膨胀功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只采用两级压缩而不回收膨胀功,对系统的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单级压缩时如果系统中带有膨胀机,采用吸气热交换器可以提高制冷量,但对性能系数(COP)值的影响不大;单级压缩不回收膨胀功时,采用吸气热交换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和COP。  相似文献   

14.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碳循环研究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湿地在碳源或碳汇中的作用。目前对全球湿地蓄积总量的估计,各家有异。由于湿地实际上是许多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时间与空间属性变异极大的生态系统的集合,因此与其他大类的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碳蓄积评估变得非常困难而复杂。总体上看,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还非常薄弱。  相似文献   

15.
能源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数据库是产品或系统生命周期评价的基础,由于我国能源生产过程的基础数据种类繁多且更新较快,能源上游清单数据库需要考虑时间有效性的影响.结合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参数自身时效性分析的方法筛选出10个对主要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较大的时间敏感参数,并进行更新时间间隔划分.此方法可以减少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维护工作量,也为提高产品或系统生命周期评价的可靠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设计或控制引射系统的性能,建立了跨临界CO2引射制冷循环中引射器性能的设定背压模型,定义引射器临界背压为忽略引射器出口动能时的引射器迭代背压,分析了引射器背压和出口速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引射器背压低于临界值时,引射系数保持不变,且在不同系统高压侧压力下均成立;系统性能系数(COP)随着背压升高而增大,在系统状态可控的情况下引射器背压应尽量靠近临界值.同时,不同背压下COP随高压侧压力变化的趋势相同,背压作为设计或控制参数不会影响高压侧压力的优化.引射器出口动能会因流动摩擦和冲击而转化成热量并造成系统的热力学损失,背压选取不当会造成较大的引射器出口速度,且随着背压降低,出口速度增大,随着系统高压侧压力升高,出口速度先急剧降低,再缓慢变化.  相似文献   

17.
1971年,F.A.Cotton提出,在求平面碳环等类分子的SALC分子轨道时,可不通过它的最高分子点群D_(nh)而只通过它的单轴转动子群C_n,用投影算符近似求得。本文证明了,F.A.Cotton提出的这一近似方法,实质上是一精确的简化计算方法,有更大的实用价值。该方法还可推广到有关的对称分析理论中去。  相似文献   

18.
厦门港西海域冬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瘦尾胸刺水蚤(C en tropages tenuirem isThompson et Scott)的饵料贡献.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38%,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63%;瘦尾胸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和对浮游植物的清滤率分别为3.08 mL.ind-1.h-1和0.31mL.ind-1.h-1,摄食率分别为0.44μg.ind-1.d-1和0.24μg.ind-1.d-1.纤毛虫对此种桡足类的饵料贡献比为65%~95%.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冬季厦门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浮游植物和桡足类之间起着重要的营养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