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理论界对于主体性原则问题讨论十分热烈,多数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种认识的形成,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其争论的焦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应坚持什么样的主体性原则。本文主题的确立和展开讨论的内地契机,即发端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人的存在方式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必要从人的存在方式上建构其哲学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并且不断地追求健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在人与人或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承认互主体性原则的规范和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认识论本身不断发展,思维的建构性揭示出认识是反映、反思与建构的统一.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概念,从主体意识的萌芽到理性主体或非理性主体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后现代哲学兴起之后,主体性的地位可以说从"朝霞"走向了"夕晖"。本文主要通过考察主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其地位逆转的根本原因,以说明后现代哲学反主体性的逻辑必然性以及在后现代哲学视域中主体性的合法形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人与科技的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一个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基本关系。人与科技的关系问题之所以凸现为当代科技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是由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和现代人的困惑与迷惘所致。从哲学角度探讨人与科技关系的解决方式,必须确立下列方法论原则:“关键在人”的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横向关系角度”的整体性原则;“纵向关系角度”的持续性原则;“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西方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的探索和争论,特别是现代科学哲学的证实与证伪原则的争论,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深刻反映了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为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科学的划界标准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爆炸、技术为王的今天,即时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可对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却被忽略和淡化,此文着重反思人的主体性.以期抛砖引玉,给即时通讯时代个人主体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现实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晓君 《科技资讯》2014,(6):221-221
西方传统哲学在历史的流变的过程中于公元前四世纪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而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所确立的理论形式,在古希腊时期主体性的萌芽则为形而上学的转向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现象学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又批判了它们对主体性原则的过分强调。伽达默尔从客体或对象出发理解主客体的关系,客体或对象不断发展变化,吸纳主体对它的解释,在解释活动中主客体融为一体,由此消除了传统上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主体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它既是人类证明自己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建构自我价值体系的基础。然而,人类的自我主体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强,而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转移。尤其是到现代社会中,随着消费文化的兴盛,主体开始转向他者身上,这种结果导致自我主体性的不断减弱以致消失和他者(他人与他物)主体性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1988年第11期发表了李景源同志的《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在某些问题上同李文有不同见解。例如李文提出,“实践原则和主体性原则是统一的,在其展开的形式上,实践原则集中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从客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科技异化现象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本文对科技异化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并试图探求科技异化的根源,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失落与科学理性的膨胀。因此,要避免科技异化带来的生存困境,必须复兴哲学和科技伦理化,使科技在哲学的批判功能中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发展进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5.
康德哲学并不是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唯一思想资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之思维起点。李泽厚既受惠于《手稿》,也深化了《手稿》。他从马克思《手稿》中继承了“人化的自然”命题、人类学学术视野及群体本位、理性主义立场。这些因素既有益于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构,也对它形成了制约。主体性实践哲学并没有走出《手稿》的人类学视野,仍未完成从工具本体论向心理本体论的过渡,是一未完成、不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任何科学研究都基于一定的哲学思想。哲学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研究的路径和发展方向。迄今为止的翻译主体性研究由于所遵循的是一种缺乏实践指向的理论哲学路径,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遥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对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使其在指导翻译主体性理论研究中具有其他哲学思想无法比拟的优势。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有助于认清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本质特征,最大限度上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科技异化现象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本文对科技异化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并试图探求科技异化的根源,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失落与科学理性的膨胀.因此,要避免科技异化带来的生存困境,必须复兴哲学和科技伦理化,使科技在哲学的批判功能中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发展进步,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9.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发展是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和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承认人的主体性也就是无法理解人的创造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性的分析,论述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的同时评述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科学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指导原则,而且对现代西方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