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据日本有关科研机关的研究显示,由于地球变暖、氧气供应减少等原因,日本海在 350 年后有可能成为没有鱼类生存的 “死海”。 日本海是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域,最大水深为 3 000m 左右。每到冬季,气温下降,会使日本海表层海水密度增加而产生沉降,表层的氧气因而被输送到深  相似文献   

2.
物质海-气通量计算的新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甲基硫(即DMS)是海水中最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其一旦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会被快速氧化成非海盐硫酸盐(NSS-SO_4~(2-))而参与气候变化过程和酸雨形成过程.因此,有关它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关于DMS在海水微表层中的浓度测定及其富集情况的报道较为少见且结论存在很大分歧.如Nguyen等人发现海水微表层会对DMS产生明显的富集作用,而Andreae报道海水微表层不会对DMS产生富集作用,Turner和Liss他未发现DMS在微表层中与次表层中的明显差别.那么到底微表层是否会对DMS产生富集作用呢?我们已经报道,海水微表层会对有机物和无机物产生富集作用,Gibbs吸附定律在海水微表层中出现反常.DMS是否也不例外?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对南沙海区海水微表层中DMS的分布与富集情况进行了探讨,并为计算DMS的海-气通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义 《科学之友》2001,(11):5-6
近年来,在日本等国掀起了开发深层海水的热潮。什么是深层海水呢?一般是指离海面200米以下的海水,它们大量存在于距陆地5千米以内的海域。在这样的海洋深处,难以见到阳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大大高于合成速度。在有机物迅速、大量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含氮和磷的营养物。深层海水还具有温度低(一般在1℃~9℃)、清洁少菌的特点。而抽取深层海水,对现代科技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夏季北冰洋融冰出现明显加快的态势.融冰过程引起了表层海水CO_2浓度的变化,在2008年中国国家北极科学考察(CHINARE)航次通过深入到88°N的北冰洋中心区的170°W断面观测,发现表层海水中CO_2在冰覆盖下,融冰区和融冰后开阔水域等不同状况下出现了明显的变异性.针对所观测到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变异性现象,我们提出了北冰洋快速融冰情景下的表层海水pCO_2变异的"低-低-高"假设,即海冰覆盖下的海水是"低"p CO_2,刚融冰的海水是"低"pCO_2,而融冰后的开阔海水会出现"高"pCO_2.出现这种"低-低-高"pCO_2变异现象是由不同驱动过程引起的.冰覆盖下海水低pCO_2,控制因素可能是水体受到不同水团的混合过程、温度变化、冰-水CO_2交换和生物冰藻微吸收CO_2过程控制,其主要诱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现场观测表明刚融冰时海水的低pCO_2主控因素可能是生物的CO_2吸收,以及CaCO3溶解共同作用;而融冰后开阔海水的高CO_2已被论证为由于大气中CO_2快速进入海水和水体增温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植物光合机构的光破坏防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大全 《科学》2002,54(1):16-20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太阳光能为根本推动力的复杂的生物合成过程.它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为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生物提供它们赖以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物质和能量.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59,4(4):116-116
在海洋科学领域中,海洋化学是发展较晚的一門科学。但是,近年来,海洋化学的发展则是相当迅速的。随着我国生产发展的要求,全国海洋綜合调查的开展,海洋化学也將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一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是一个包含有数十种化学元素的复杂系統。它含有多种无机物、有机物及气体等。有些物質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而有些却含量极微。例如,海水中的主要化学  相似文献   

7.
冯锋 《科学之友》2008,(1):18-18
月球上存在富含氧气的矿石.这一重大发现,可以让宇航员在未来的登月探索中,实现氧气供应上的自给自足,这就使在月球设立基地成为可能.此外,月球表层尘土中,还储藏着大量的氦-3,它被科学家视为人类未来的首选能源.  相似文献   

8.
海洋沉积物中铁-磷积累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铁、磷和碳酸钙等的赋存特征, 结合现代表层海水中磷与水温、溶解氧的关系, 讨论了海洋沉积物中铁-磷积累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结果表明, 沉积磷与碳酸钙的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 而沉积铁与碳酸钙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 这与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降低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使部分陆源磷溶入海水刺激了海洋初级生产力, 从而导致生源碳酸钙在沉积物中积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关, 也与海水中来自大气和海洋植物光合作用的氧, 促使铁的氧化而加速沉淀到沉积物中有关. 沉积物柱状样中可溶性铁和磷结合态(Fe-P)的含量变化, 能够敏感地反映来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表明了沉积物中铁和磷结合态的积累特征与赋存状况, 对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深度上看,广阔的海洋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从海洋的表层--浅层,到中层、深层、深渊层,一直延伸到深海海底。而海洋生物也因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而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东亚的夏季低温与厄·尼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武 《科学通报》1985,30(17):1323-1323
中国东北的夏季低温经常带来冷害,造成作物歉收,因此已成为长期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的研究表明,东北低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有关。日本夏季低温也是重要自然灾害之一,而且亦发现与太平洋海水温度有一定联系。因此,我们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11.
萧永澜 《科学通报》1957,2(7):209-209
我国人民利用曲霉蛋白酶酿造酱豉,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近来使用曲霉蛋白酶柔化皮革、试制蛋白胨的研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曲霉生长发育时需要较多量的氧气。发酵工厂过去都在薄层固体上培养曲霉,因此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成本很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日本曾在酒精工厂应用深层  相似文献   

12.
南海晚第四纪上升流区海水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南海东、西两侧两个柱状样(17928,17954)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采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计算得到两区近200ka来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的变化历史。吕宋岛西北部(17928柱状样),冰期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南海西部(17954柱状样)却在间冰期时出现表层海水低温、浅温跃层的状况。两区温度、温跃层的这种变化为上升流所致,而上升流的强、弱变化又与东亚季风的演化相联系。根据现代东亚冬、夏季风分别在东、西两侧引起上升流的规律,可推断冰期时冬季风加强,间冰期时夏季风加强。  相似文献   

13.
海面高度的变化,由于可能反映了气候变化,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颇受世人关注。美国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戈尼茨等人最近发表文章指出,由于大气二氧化碳等微量大气成分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结果表层海水发生热膨胀,在1880年到1980年这一百年间,世界平均潮位约升高了10厘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两个取自雷州半岛南部的全新世珊瑚的高分辨率Sr/Ca比值,重建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公元489~500年和公元前539~530年)月平均分辨率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结果显示,公元前539~530年时段表层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基本相同,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而公元489~500年时段10年平均的冬、夏季SST与现代器测记录相比分别低2.9和l℃,年均温度低2℃左右,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这些珊瑚记录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根据物候及历史记录获得的气候记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造礁珊瑚Sr/Ca比值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刚健 《科学通报》2004,49(17):1770-1775
通过分析两个取自雷州半岛南部的全新世珊瑚的高分辨率Sr/Ca比值, 重建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公元489~500年和公元前539~530年)月平均分辨率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 结果显示, 公元前539~530年时段表层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基本相同, 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 而公元489~500年时段10年平均的冬、夏季SST与现代器测记录相比分别低2.9和1℃, 年均温度低2℃左右, 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 这些珊瑚记录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根据物候及历史记录获得的气候记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日本气象专家研究小组通过海水中检测出来的浓度等数据,计算了核泄漏放射性物质铯137的流出量,结果是东电公司公布数据的3倍以上.他们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流出的铯137在海中的扩散情况从福岛县附近海洋到北太平洋,将在较浅的、不到200 m深的海水中向东扩散.  相似文献   

17.
MIS 3期南海西部上层水体古海洋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江辉  黄宝琦 《科学通报》2009,54(23):3753-3760
“太阳号” 17954站位于南海西部越南岸外夏季上升流区, 沉积物记录了东亚夏季风的变化. 本次研究在AMS 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严格的年龄框架, 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 (white s.s.)的Mg/Ca-古海水温度计, 对17954柱状样氧同位素三期(MIS 3)表层海水古温度和盐度进行估算, 并结合温跃层以及有孔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探讨东亚夏季风在MIS 3期的变化. 研究表明, 17954站G. ruber氧同位素与NGRIP冰芯以及葫芦洞石笋的氧同位素一样, 存在显著的千年尺度的波动, 显示了该海区表层环境变化与北半球高纬地区以及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内在联系. 17954站在MIS 3期中记录了5个明显的温跃层变浅时期S1~S5, 其中S1~S4时期均有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降低、生产力增加的状况, 表明在这些时期内有明显的上升流的存在, 指示了较强的东亚夏季风, 同时盐度的降低与夏季风带来较强的降水有关.  相似文献   

18.
日本气象专家研究小组通过海水中检测出来的浓度等数据,计算了核泄漏放射性物质铯137的流出量,结果是东电公司公布数据的3倍以上。他们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流出的铯137在海中的扩散情况:从福岛县附近海洋到北太平洋,将在较浅的、不到200m深的海水中向东扩散。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9,(1):6-6
最近,生物学家拍摄到了一种生活在太平洋海面下7700米深处的狮子鱼录像,这些幽灵一般的生物是迄今为止被拍摄到的生活在海洋中最深处的活体鱼。这段录像摄于日本海沟,专家们使用鲭鱼尸体作诱饵,吸引深海动物游向摄像机镜头。  相似文献   

20.
王跃  翦知湣  赵平  党皓文  肖栋 《科学通报》2013,58(4):379-384
在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UViC-ESCM)中, 受过去7千年来瞬变太阳活动驱动, 北半球冬季太平洋上层水体热力结构表现出百年尺度变化特征, 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三维热力响应被大幅度增强. 太阳活动最大值期, 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比Niño3区域大30%左右, 而次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在副热带北太平洋比赤道西太平洋大40%; 太平洋纬向表层海温梯度(西-东)和经向次表层海温梯度(北-南)同时增强, 且在百年尺度周期上线性响应于太阳活动驱动. 表层海温梯度的208 a周期最为显著, 而次表层海温梯度在大于208 a的周期上更为显著. 此外, 表层海温梯度在百年尺度周期上的相位滞后(响应时间)要比次表水海温略小, 表层海温梯度中出现的148和102 a周期并未见于次表层海温梯度. 上述模拟结果初步指示WPWP古海洋记录中的全新世百年尺度波动可能来源于太阳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