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浅谈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黎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播种面积达6.7万hm2,笔者从种子准备、耕作整地、精播技术、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加快了全县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外优质小麦和知名面粉企业的涌入,我国面粉市场将出现面粉优质化、品种多样化,市场国际化等新特点。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小麦高峰论坛会上,众多业内人士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面粉市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H值的酸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说明小麦遭受酸雨特别是高酸度酸雨后,小麦叶片可见明显伤害,酸雨使小麦叶片出现可见伤害(斑)的阈值是PH=3.0;对小麦株高、叶面积、含水量有一定的负作用;酸雨对小麦的胁迫效应随酸雨的氢离子浓度增大而显著,且与酸雨处理次数和处理量相关。旨在为山西省二氧化硫实施控制和小麦丰产优质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青  何梓铭  王利彬  亓增军 《科学通报》2022,(26):3129-3139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对小麦生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杂交小麦可以综合双亲有利性状,提高小麦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和绿色生产.但是,目前杂交小麦育种由于缺乏简单、绿色、实用的制种系统和强优势杂交组合尚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基于基因工程创制的第三代玉米、水稻杂交制种系统为杂交小麦制种系统研发提供了重要启发.相比于玉米和水稻,小麦染色体工程曾创制出一批小麦异染色体系和非整倍体,其中有些染色体、端体或易位系携有蓝粒、毛颈、非蜡质等植株或种子标记基因以及育性恢复基因可以直接用于某些不育基因的保持,其他一些特定染色体可采用基因工程等技术,仅需要向其导入有限的种子标记基因或恢复基因,即可实现对现有核不育系和细胞质不育系的升级改造,简化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创制简单、绿色和实用的新型杂交小麦制种系统.本文简要综述了染色体工程在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及新型杂交小麦制种系统创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杂交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综合染色体工程与基因工程创制第三代杂交小麦制种系统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杂交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提高小麦单产是增加小麦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文章从沼气发酵残留物的特性、沼渣在小麦中的应用、沼液在小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了沼渣沼液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杂交小麦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稳产性和丰产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目前,杂交小麦制种成本过高,限制了杂交小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杂交小麦制种成本取决于单位面积杂交小麦产量、纯度以及单位面积播种量.在国内现有播种模式下,杂交小麦很难实现单位面积播种量的降低.提高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和纯度,对降低杂交小麦制种成本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通过喷施除草剂提高制种纯度,可以作为降低制种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无融合生殖提供了杂交小麦制种的新维度,这种技术完全不用种植父本植株,将杂交制种转变成自交制种,可以进一步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降低制种成本.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及除草剂在小麦制种纯度提升上的进展,并对未来创新技术方案进行了展望,以期加速杂交小麦的商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健  周宽基  王峥  周君莉  邓兴旺 《科学通报》2022,(26):3140-3151
小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面临大幅提高产量以满足人口持续膨胀的挑战,而杂交小麦被认为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首选途径.作为自花授粉作物,小麦杂交种的生产应用需要稳定的雄性不育母本和高效经济的杂交育种体系.相比其他雄性不育材料,小麦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具有不育性稳定、恢复源广泛等优点,是建立杂交育种体系理想的母本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麦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包括正向遗传学的基因克隆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多重突变体.本文详述了国内外通过染色体操作建立的小麦杂交育种体系,分析了各体系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以及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建立的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体系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提高小麦杂种优势、降低杂交种生产成本和播种量的必要性与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裴嘉伟  马力耕 《科学通报》2022,(26):3110-3118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大部分作物品种的种子是白色或黄色,而小麦、玉米、水稻等物种中有些品种的种子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的积累表现出红、蓝、黑等颜色.不同于其他作物中天然存在有色种子的品种,蓝粒小麦则是普通小麦与其他物种杂交形成的,染色体来源比较复杂.尽管近几十年间,依赖于MYB-bHLH-WDR复合体的花青素调控机制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中被发现,但是蓝粒小麦花青素在小麦糊粉层中积累的机制至今并不清楚.本文简要介绍了玉米、水稻、大麦中已发现的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以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阐述了小麦蓝粒基因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小麦蓝粒性状有3个公认的基因来源:来源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蓝粒基因Ba1、来源于一粒小麦的蓝粒基因Ba2以及来源于百萨偃麦草的蓝粒基因BaThb,并描述它们在染色体中的已知定位.本文还对控制蓝粒性状可能的基因数量以及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讨论,对蓝粒性状作为分子标记在小麦细胞遗传分析、育种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小麦蓝粒基因的克隆、应用以及种子花青素积累与作物演化和驯化的关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绿色革命     
《世界科学》2005,(10):17-17
20世纪60年代,墨西哥掀起一场小麦生产革命。诺曼·博洛格博士首次成功地将"农林10号"矮秆基因用于小麦育种,育成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矮秆小麦,推广到拉丁美洲、中东、亚洲国家后,创造了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的奇迹。后来,博洛格把这种高产小麦带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使当地的小麦产量翻番。1968年,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署长在年度报告中写道:在巴基斯坦和印度有重大的进步,"看上去就像一场绿色革命"。这就是"绿色革命"的由来,博洛格因此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这项技术随后传到中国、中东、南美、北美等春小麦种植区。如今,矮化高产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10.
培明 《科学通报》1962,7(3):48-48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劳动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栽培经验。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本能够反映我国小麦生产丰富经验的著作。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以来,在党的领导和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由于小麦生产的不断跃进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小麦栽培技术和科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就为系统总结我国几千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小麦栽培经验和科学成果,写出一本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小麦生产特点、密切联系实际的理论著作,提供了优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公路行业的规范及标准的有关规定,结合临汾市县际公路改造工程的经验,就如何控制好县际公路改造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县乡公路路面结构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县乡公路建设中存在着等级低、路况差、地方路面结构使用单一、缺乏养护、缺乏有效的质量、技术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燕 《科学之友》2009,(11):164-165
文章就左权县退耕还林工作的实际操作程序逐一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县级退耕还林工作规范操作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县级退耕还林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西峡县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县,也是代料香菇生产大县。该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地方的财政增收及农民致富。近年来,西峡县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群众的科学种菇意识有所淡薄,直接影响了种菇的产量和效益,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县级供电企业开展配电网带电作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并对带电作业的开展方式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带电作业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of Cold-type Whea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old types of wheat are the kinds of wheat whose canopy temperature keeps slightly lower and has a series of advantageous traits,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wheat to have high and stable yield and stable high quality. The paper expatiates on the advances and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近几年来县乡公路建设实践,对县乡公路工程从规划设计的优选到实施安排的急缓,从技术规范要求到如何同民工建勤结合,从施工质量的把关到长期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晋西北县级城市土地整理模式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祥  王岭 《科学之友》2009,(1):147-149
文章从阐述城市土地整理的概念、范围和内容入手,对城市土地整理的模式作了总结,介绍了晋西北县城一河曲县文笔镇开展的城市土地整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就晋西北县级城市开展土地整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安成邦 《自然杂志》2016,38(4):253-256
面条是源于中国的美食,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 000年左右。小麦是在西亚驯化的作物,在距今4 000年前后,中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小麦,但在古代中国以粒食为主要饮食习惯的时期,小麦的地位不高。秦汉以后,随着石磨技术的发展和面粉发酵技术的应用,面食逐渐普及;在唐宋时期,小麦取代了小米的地位,成为粮食中的“显贵”。小麦比小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小麦面粉比小米面粉更容易加工成面条。面条也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人类的美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