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合最新的实验结果论述了在聚合物反应性共混过程中的相形态结构控制方法,通过选择官能团在组分聚合物分子上的位置和调节反应性共混物两相的相对组成,可在两相界面上原位生成不同构造的共聚物分子,分析了分子构造与界面拔出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熔融共混剪切速率或共混物的熔体粘度,评述了外界流场的作用强度对共聚物分子的界面拔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就以不同刚性分子链热致液晶聚合物(LCP)为分散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混物在加工温度范围内的流变性能,共混物熔体经过一系列流场发展起来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PET/LCP共混物为切力变稀的非牛顿流体,共混物熔体的粘度介于两种纯组分高聚物熔体之间,并且各组成的流动曲线于γ=600s~-1时相交;LCP熔体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比PET熔体大;随着LCP含量增加,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下降;LCP材料性质不同,对共混物流变性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分散相流体粘度大于基体高聚物的熔体粘度时,分散相很难变形;当分散相流体粘度小于基体时,则分散相的形态发展与加工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单胞模型的概念对振动力场作用下简单剪切流动中反应性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能耗速率和能量比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振动强度、共混物组分、粘度比、硫化程度、界面张力对共混体系相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引入振动力场为聚合物共混物相形态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聚丙烯(PP)与阳离子可染聚酯(CDPET)在组成为97/3,95/5,90/10、85/15和80/20以及与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组成为90/10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共混物形态结构与流变性质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PP与CDPET、PBT的共混物熔体均为切力变稀的幂律流体。共混物PP/CDPET熔体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比PP/PBT小,而对温度的依赖性则比PP/PBT大。PP/CDPET共混物随着第二组分含量的变化其表现粘度在5(质量)%时出现极大值,这与共混物熔体中分散相的形态结构物有关;CDPET百分含量越大,PP/CDPET共混物熔体粘度对温度越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测试了ABS/LLDPE共混物熔体的流变特性,发现共混物熔体的流动活化能对剪切速率非常敏感,熔体的剪切粘度随着LLDPE增加,剪切粘度迅速下降,同时讨论了ABS/LLDPE共混物微观相作用。  相似文献   

6.
辐射增强界面PP/PE共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改善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界面粘接的一种崭新方法,应用SEM技术以动态热力学进行研究。探讨辐射增强界面反应时PP/PE不相容共混物体系相界面粘接的影响。并结合溶解度参数的方法评估多官能团单体TMPTM在PP/PE共混物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辐射增强界面反应方法是改善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界面粘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PA6/EHDPET共混纤维的相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一系列易水解聚酯(EHDPET),并对其[η],t_(g),t_(cc),t_(mc)及 t_m 等热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 PA6/EHDPET 共混纤维的相形态结构,其结果表明:(1)当共混组分的熔体粘度比(η_m(PA6)/η_m(EHDPET))不变时,改变共混体积组成比(V(PA6)/V(EHDPET)),所得共混纤维可具有 PA6为岛相或为海相的形态结构;而当共混组成比不变时,改变共混组分的熔体粘度比,也可得到 PA6为岛相或为海相的共混纤维.(2)当共混两组分的熔体粘度比大于9.25时,即便体积组成比高达70/30,PA6亦可构成岛相.所得共混纤维可用于制备超极细纤维或多孔中空纤维.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聚合物共挤出界面形成过程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有限元方法对两种不相容聚合物熔体在共挤出流道内的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了共挤出流动过程的速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得到了沿流动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共挤出界面变化,并分析了入口体积流量和聚合物材料参数对共挤出界面偏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度方向共挤出界面的形状和位置沿聚合物流动的方向不断变化;界面偏移量的大小随着流量差异的增加而增大;聚合物入口流量的变化是导致共挤出界面位置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流量比的变化对出口处界面形状的影响不大;两种聚合物粘度的不同会导致界面偏向粘度较低的熔体一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聚丙烯(PP)与热塑性聚氨酯(P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分散相的形态、熔体的流变性质、共混物的热性质及初生纤维的染色性等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PP与PU为不相容的两相体系,PU以分散相分布于PP基质之中,其尺寸及形状随组成而变;共混物熔体的粘度-组成曲线上呈现一个极小值:当PU含量较低时,共混物的耐热性与纯PP相近;初生纤维的染色性也随PU含量的增加,有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核壳胶粒增韧改性聚丙烯研究Ⅰ.反应共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PPgGMA)作为界面改性剂,采用粒径可控的反应性核壳胶粒与PP进行反应共混,研究了反应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质.用化学分离结合光谱表征的方法,对熔融共混时发生的原位反应进行了表征;以共混物平衡扭矩为参数考察了界面改性剂对共混物熔体扭矩的影响;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共混物中PP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红外谱图上1 493 cm - 1及2 700~3 000 cm - 1处的吸收峰可用于共混反应的鉴定;与非反应共混相比,反应共混使熔体的平衡扭矩升高;PPgGMA对PP结晶有促进作用,反应共混物中PP结晶温度的升高可归结为PPgGMA与核壳胶粒在促进PP结晶方面所表现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组含热致性液晶聚芳酯(LCP)和聚酰胺(PA-66)共混物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共混挤出物的外皮层由 PA-66所形成,其厚度随 LCP 含量的增加而减薄;LCP 的含量对 PA-66的结晶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共混物的流变特性与纯 LCP 和 PA-66有显著的差异。在低剪切速率下,当 LCP 和 PA-66的配比为20/80时,其表观粘度呈现最低值。经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共混物的两相形态与它们的组成配比有关;LCP 相的形态结构随着它含量的增加逐渐地由球状颗粒向棒状和纤维状转变。  相似文献   

12.
SBS与沥青、软沥青质的相互作用及其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与沥青,软沥青质的相互作用及其过程,采用荧光显微照相技术获得聚合物相在沥青中的显微结构,发现SBS在沥青中的溶胀,分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沥青质及聚合物都需要足够的软沥青质来持其在沥青上的稳定,SBS改性沥青具有热溶胀冷析出的特点,SBS相的形态结构受降温速率的影响,改性沥青质在常温存贮过程中会从SBS相中部分出,造成聚合物相的面积百分率减少,软化点下降,存贮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考察三次采油过程中所用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疏水缔合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AHPAM)结构与性质的差异,通过对其结构表征以及对其增黏性、耐温性和抗盐性的测试,结合扫描电镜(SEM)对两种聚合物溶液微观结构形态的观察,讨论疏水基团的存在对聚合物溶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HPAM,AHPAM溶液因结构中含有的疏水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间进一步形成缔合的网络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耐温性和抗盐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由水驱转变为聚合物驱过程中的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研究不同注聚含水率时机、不同聚合物黏度、不同渗透率条件以及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影响条件下的聚合物驱产液指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由水驱转为聚合物驱过程中,产液指数变化整体上经历水驱上升段、聚驱速降段、聚驱缓降段以及聚驱回返段四个阶段;聚合物驱阶段的产液指数下降幅度主要受注聚含水率时机以及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聚合物驱产液指数由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对应的注入孔隙体积之差受聚合物溶液黏度、渗透率条件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判定聚合物驱合理产液下降幅度、甄别聚堵生产井、预测产液下降周期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对进一步认识聚合物驱的渗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并未充分考虑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弹性,因此对传统计算方法的聚合物弹性进行修正。设计了一种弹性恢复实验,测定消除弹性后的纯黏压差,来计算聚合物在岩芯中的弹性黏度。将聚合物的弹性以弹性黏度的形式引入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弹性黏度,计算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偏小。测定了不同分子量和不同浓度聚合物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分子量越大,弹性黏度越大;浓度越高,弹性黏度越大。弹性黏度的增大会使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也随之降低。另外,此方法与传统J.B.N.方法相比,计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不受到流速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连续无皂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以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酯甲酯为核、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为中间过渡层、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为壳的三重结构的复合乳液。所得的复合乳液进行碱/酸分步处理后,用透射电镜对胶粒形态进行了观察。考察了共聚乳液核壳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交联剂、处理温度、酸处理时的初始pH值以及溶胀剂对胶粒成孔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Tg梯度分布的三层结构的乳胶粒子在碱/酸处理后能得到多孔结构,碱/酸处理时的温度应略高于壳层聚合物的Tg,初始的pH值在6.0,溶胀剂丁酮含量在17%(质量分数)时,得到的多孔结构的孔径较大,而且稳定。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 Functional polymer microspheres are kinds of polymer particles with special structures, morphologies or functional groups~([1]), and have been gain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specific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since 1980s. Although some researches have investigated that the latex particle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polymerization and the resultant latex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ntroducing electrolyte into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相似文献   

18.
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降解和阳离子化反应,研制出了抑制性好而增粘负效应较低的改性多元醇防塌剂SD-306;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分子结构,证明阳离子化反应引入了正氮基团;通过滚动分散、电动电位测量、粒度分布测量、吸附以及压力传递等实验手段,探讨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多元醇的防塌机理主要为:通过吸附包被防止泥页岩颗粒水化分散;多元醇吸附在泥页岩颗粒表面,改变其表面电荷,压缩扩散双电层,抑制泥页岩颗粒水化;吸附于地层岩石表面成膜,覆盖裂缝和孔隙表面,从而阻缓压力和钻井液滤液传递。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对孤岛沥青质模拟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挂片法和双锥摆法测定了聚合物溶液/沥青质模拟油体系的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粘度,并对聚合物浓度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使沥青质模拟油/模拟水体系的界面张力增加,聚合物的存在会影响沥青质在界面处的吸附速度和吸附量,导致沥青质界面膜强度降低。聚合物浓度较低时,聚合物溶液/沥青质模拟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低于模拟水/沥青质模拟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聚合物浓度较高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20.
线性潜在结构方程式模型还仅限于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对于各领域大量出现的离散型随机变量,还没有适用的线性结构方程式模型。因此,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已知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通过分段线性插值,构造出相应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使连续型与离散型随机变量有相同的数字期望和方差,并检验了两个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近似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