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宝洞裕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对比研究法探讨了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并采用模型综合评判法(INDEX模型)评价了稻田土壤的肥力水平.肥力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土发育稻田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相对其他两种母质较高,其表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均达到32 g·kg-1以上,全量养分指标和有效养分指标也有同样的规律;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清夹泥水稻土综合肥力指数达到0.109 969,而紫色沙页岩冲积物仅为0.028 521.  相似文献   

2.
对 6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坡地侵蚀红壤退化试验小区的理化、生物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一方面 ,随着垦种年限、红壤熟化程度的提高 ,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大幅减低 ,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 ,土壤养分含量提高 ,红壤的肥力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 ,随着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容重增加 ,孔度减小 ,结构性变差 ,有机质、全氮、土壤微生物量及其酶活性也都随之下降 .在 6种不同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和红壤肥力改善的影响方面 ,林地比草地的调节作用强 ,阔叶林比针叶林的作用大 .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紫色土的成土特征与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色土是浙江省低丘土壤中的重要土壤类型。研究紫色土成土作用和特征表明:紫色土土壤发育深受地质母岩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无论是剖面形态特征、理化性状和养分基础等方面都继承了母质或母岩的特征,并且与同条件下基带土壤-红壤差异甚大。  相似文献   

4.
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恢复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通过对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养分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丘陵生态恢复有重要影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是改善土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才 《武夷科学》2006,22(1):123-126
木荷、杉木混交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研究表明,木荷根际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大于杉木,这利于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木荷与杉木混交后两树种种间关系协调,混交林根际微区对土壤养分活化程度的提高改善了两种树的养分利用状况,这可能是混交林林地土壤养分高于其纯林地土壤养分且林分生产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木荷、杉木混交林效益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生平 《广东科技》2014,(8):163+156-163,156
我国甘蔗主要以旱地甘蔗为主,旱地蔗的土壤、水分、养分等生产条件差,一般难以满足甘蔗对水、肥、气等生态条件的要求,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必须改变土壤、优化旱地栽培技术,推广种植良种等是实现甘蔗高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探讨甘蔗高产栽培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的原理,采用高梁和桑苗盆栽试验对鄂东桑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盆栽试验可以快速诊断桑园土壤养分的丰缺种类和相对程度。在盆栽试验中可以用高粱幼苗指示法结合土壤养分测定来评价桑园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桑树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用桑树作指示作物进行桑园养分丰缺诊断时,既可用叶片产量作指标,也可用地上部总生物量作指标。  相似文献   

8.
农田水肥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土壤水分与肥料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两大因素,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协调水肥关系,以达到合理经济地利用水分和养分是旱地农业研究的目的.本文对近几年一部分水肥耦合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分析了各类的研究状况,对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综合评述了水肥耦合的机理性研究和应用研究,预测发展“平衡施肥”和节水的生态农业,实现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旱地玉米免耕覆盖系统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旱地玉米免耕覆盖对土壤中氮、磷、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免耕覆盖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而且可以促进土壤中矿质养分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保证作物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10.
对凤阳县几种主要土壤全磷、有效磷、磷吸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磷素供应能力有较大差异.从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角度看,潮马肝土供磷能力较强,壤质潮土供磷能力较弱;从土壤磷库容角度看,砂姜黑土壤吸附全磷及磷最大量最高,白土田全磷含量较低,黄白土、潮马肝土磷最大吸附量较低;棕色石灰土磷缓冲能力较强,黄白土磷缓冲能力较弱.土壤有效磷主要受酸碱度影响,土壤全磷主要受黏粒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恒 《山西科技》2013,(6):44-46
对不同耕作方式下旱地玉米种植的试验结果显示,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cm~7cm深处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降低了地温,提高了0era-20cm深处土壤的水分含量;免耕探墒播种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分对壳聚糖包膜尿素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土壤中水分对壳聚糖包膜尿素(CCU)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CU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养分释放率与包膜内水蒸气压差呈线性关系;介质离子浓度对养分释放有很大的影响,在盐类饱和溶液中,最大释放率达不到100%。CCU的养分释放是单个颗粒在不同时间内释放养分的累积行为,单个颗粒不能提供满足要求的持续的养分释放。CCU养分释放速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水分含量对CCU养分释放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养分释放不能简单地用饱和水分条件下的模型来预测。CCU在干旱的土壤中表现出优于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土壤准静态的压缩力学性能,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土壤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实验,分析了其密度、质地、水的体积分数等参数对静态抗压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的密度、质地和水的体积分数等因素均会对其静态力学性能造成影响,影响着静载情况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在应变一定的情况下,一般应力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对于黏性土壤其水的体积分数对内部应力影响很大,但对于砂土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土壤因素对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甲烷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填埋场三种不同性质的终场覆土为对象,考察了其各自的甲烷氧化速率,并采用其中氧化速率最大的土壤进行柱培养,进而通过对出柱土样进行含水率与氨氮投加量的双因素正交实验,考察它们对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覆盖龄有关;氨氮的投加对甲烷氧化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低含水率(5%)下土壤的甲烷氧化几乎停止,而甲烷氧化最适含水率为15%;含水率相对氨氮而言,是影响填埋场覆土甲烷氧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土壤结构与田间持水率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晋中盆地9种不同质地土壤干密度和田间持水率的测定进行了同步系列试验,揭示了田间持水率随土壤干密度的变化过程及其特性,建立了田间持水率与土壤干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的田间持水率都随土壤干密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土壤干密度的增大,田间持水率经历从小到大,一直达到某一极限值,而后随土壤干密度的进一步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过程;不同质地土壤具有不同的田间持水率极限值,田间持水率的极限值在孔隙度为42%~46%范围内时出现。田间持水率与土壤干密度的之间较好地符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通过土壤干密度实现对田间持水率的预测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建阳市引种的邓恩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造林前后土壤肥力变化并与其他林分对比研究福建北部引种邓恩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前后邓恩桉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并未发生显著改变,营造邓恩桉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大,增加了土壤中大部分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其他3种林分相比,邓恩桉人工林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改善了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的质量分数,但对其他几种营养元素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Bl.)人工林与原始林以及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的土壤经过长期的恢复发育,其毛管孔隙、土壤含水率、容积湿度和容重等较原始林高;与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林比,其土壤容重减少,毛管孔隙、含水率和持水量有较大增加,土壤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保持了涵养水源等系统服务能力;与原始林比较,土壤有机质、P这两个关键肥力因子未得到完全恢复,N、K和交换性盐基总量得到保持,Ca和Mg有较大幅度增加,pH值和离子交换量有较大的提高,酸缓冲能力增强;鸡毛松林土壤恢复发育存在空间差异,阴坡土壤的物理性质相对较接近原始林,阳坡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和离子交换量存在较大优势;不同层次土壤的容重、含水率、持水量、总孔隙度、大部分土壤养分元素和交换性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原始林的相同,但阴坡表层含水率高,通气性差,土壤P素向深层淋溶.由此认为,在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适地种植鸡毛松人工林,只要经营得当,对林地土壤理化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8.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宁淮高速公路淮安段膨胀土填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石灰改良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的膨胀性和力学性质。在天然膨胀土2%石灰砂化的基础上,制备不同初始含水率与压实度的石灰改良土,进行不同养护龄期的有荷膨胀率和强度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改良土线膨胀率和膨胀力均有大幅度的降低,且随含水率和养护龄期保持减小趋势、随压实度保持增大趋势;石灰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石灰改良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的施工工艺在工程中是可行的,为膨胀土改良方案选择以及膨胀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