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Zn粉和Te粉为源材料,利用水热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Te纳米粉.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显微Raman光谱仪对ZnTe纳米粉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谱表明制备的纳米ZnTe具有闪锌矿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给出在100℃,120℃和160℃时生长2h的ZnTe颗粒的平均大小分别为67 nm,89 nm和120 ...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作分散剂,将共沉淀法与γ辐射相结合,合成了纳米四氧化三铁.以透射电子显微镜、XRD粉末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制备的纳米晶体形貌、结构、磁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初步讨论了纳米Fe3O4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高分子分散剂,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避免颗粒团聚;四氧化三铁纳米晶体具有立方体结构,高能射线引入纳米材料的合成,有利于改善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构;与传统的共沉淀方法比较,γ射线改善了纳米粒子的结晶性、分散性,粒径约在5~20 nm范围;在γ射线辐照条件下,磁性能发生变化,比饱和磁化强度明显下降,矫顽力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螯合剂辅助水热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合成了DyF3纳米晶。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实现了对产物形貌的控制合成。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样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48h,反应溶液pH=3,添加EDTA螯合剂的浓度为1.67μmol/L的条件下,能够制备出晶体形貌均一的截角八面体DyF3纳米晶体。  相似文献   

4.
在N2和高浓度CH4条件下,利用等离子体增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衬底上合成了纳米石墨。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显微Raman光谱仪研究了纳米石墨的结构和成分,结果表明:增大反应气体中N2的浓度可以增加纳米石墨中的缺陷,减小纳米石墨颗粒大小。根据表征结果,分析了N2对纳米石墨结构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能够丰富碳基纳米材料的知识,并为碳基纳米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螯合剂辅助水热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合成了 DyF3纳米晶.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实现了对产物形貌的控制合成.用 X 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样品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48 h,反应溶液 pH=3,添加 EDTA 螯合剂的浓度为1.67μmol/L 的条件下,能够制备出晶体形貌均一的截角八面体 DyF3纳米晶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Cd(NO3)2和六次甲基四胺(HMT)为原料,采用低温液相法,合成Cd(OH)2纳米材料。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产物形貌与尺寸的影响。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产物为六方结构的Cd(OH)2纳米材料。在添加剂PAM存在下所得产物形貌为纳米丝组成的微米片。在柠檬酸钠存在时,产物形貌为250nm的Cd(OH)2纳米球。在添加剂不变条件下,加入适量氨水,产物的形貌不变,但尺寸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甲壳素基质对碳酸钙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物矿化基本原理,以甲壳素为基质,仿生合成了一些有特定形貌的碳酸钙晶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甲壳素基质中形成的碳酸钙晶体的微观形态结构不同于纯水中形成的晶体结构。随着甲壳素基质浓度的不同,所得CaCO3晶体的形貌发生了变化,表明甲壳素基质对碳酸钙晶体形成具有调控作用。这给我们合成不同特性CaCO3材料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采用简单的水热反应后于400℃煅烧3h,制备出正六边形柱状ZnO-Sm纳米颗粒.合成的ZnO材料用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X)和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表征.SEM扫描图片显示合成的ZnO材料为柱状正六边形纳米颗粒,且随着Sm的掺杂ZnO纳米颗粒的晶体体积变小,但并未改变ZnO晶体形态.EDX图谱证明Sm成功掺杂进入ZnO晶体.光催化实验显示在可见光照射下原子分数2.0%ZnO-Sm纳米材料比纯ZnO纳米材料对玫瑰红B(RhB)的降解效果提高了近30%,并探索了最佳实验条件以获得更好的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ZnO-Sm纳米材料在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乙酰丙酮铜、二水醋酸锌、氯化亚锡和高纯硫分别作为反应的铜源、锌源、锡源和硫源,油胺充当反应溶剂和活性剂,采用热注入法在不同的温度和反应时间下合成出了Cu_2ZnSnS_4纳米晶体.然后,使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分别对Cu_2ZnSnS_4纳米晶体的晶格结构、吸收谱线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比发现,在270℃时合成出的纳米晶体比较纯净,纳米晶体颗粒的尺寸在一定反应时间内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得到的产物在有机溶剂甲苯中分散性良好.这样的"墨汁"溶液在后期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在溶液的pH值接近中性(7.5)、环境温度接近室温(30℃)的条件下,利用液相法合成了分等级CuO纳米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CuO纳米片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CuO纳米片由无数小纳米级粒子组成.合成过程中,间断地用SEM进行检测,研究了CuO纳米片的形成机制.利用UV-vis光谱分析法估计纳米片的能带隙,结果显示:计算的带隙为1.94 eV.这种结构对于气体传感器、锂离子电极材料、场发射装置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Ag2S纳米-微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温下通过简单的一步反应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辐射条状、纳米线、蠕虫状等形貌的Ag2S纳米-微米材料.研究表明:反应物Ag 和S2-的浓度以及溶液的碱性强弱都对Ag2S形貌有明显影响;在反应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氨水可以起到控制Ag 浓度和调节最初反应溶液酸碱度的作用.通过简单控制反应物浓度以及溶液酸碱性可实现Ag2S纳米-微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  相似文献   

12.
应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溶剂诱导结晶PET的形态和结晶结构。表明球状结构仅在表层形成,结晶程度、晶粒尺寸和晶区密度都依赖于所用溶剂,同时结晶度随处理时间的变化可用作溶剂渗透动力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制备了镁、铕共掺杂氧化锌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光致发光谱(PL)等测试,选取了5个退火温度,研究了退火温度对镁、铕共掺杂氧化锌纳米材料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镁、铕共掺杂氧化锌纳米材料均为六角纤锌矿结构,其光学性能与退火温度关系密切,当退火温度为400℃时,发光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4.
开发了一种新型无氰铝及铝合金浸锌液,该产品具有结合强度高、结晶细致、浸锌层均匀、覆盖度高、外观光亮等特点,可用于化学镀镍前的浸锌操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SEM)对比了结品及覆盖度等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8-羟基喹啉锌为发光材料制备了不同蒸发条件下的薄膜样品和单层电致发光器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Znq2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了蒸发条件对成膜质量和器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化学蚀刻和溶液浸泡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具有超疏水性的黄铜表面.按比例配置HCl、HNO3和HF的混合溶液蚀刻黄铜,蚀刻后用硬脂酸溶液进行修饰以获得接触角大于150°的表面.通过扫描电镜对表面结构的观察以及能谱分析,发现蚀刻后的表面具有片状和微小乳突组成的微/纳二级结构,修饰后的这些结构可以捕获大量空气.根据Cassie模式的计算方程,水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约占总接触面积的94.11%.实验研究了不同蚀刻时间对试件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理论分析微结构的形成机理.发现最佳制备条件为:蚀刻时间5 min,浸泡时间1 h,此条件下制备的试件的接触角达到164.5°.
  相似文献   

17.
金属基Pd复合膜在高温下易产生小孔缺陷,目前对造成膜表面小孔缺陷的主要原因尚不清楚。借助环境扫描电镜(SEM)考察了气氛环境、高温烧结以及金属间相互扩散等因素对Pd/Ti-Al合金复合膜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气氛环境、高温烧结和金属间相互扩散都会对Pd复合膜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高温下Pd与Ti-Al合金间相互扩散是Pd/Ti-Al合金复合膜表面小孔缺陷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取向了的硼(N-甲基壳聚糖)=30%的N-甲基壳聚糖/甲酸溶液浇铸膜中一种特殊的结晶形态.晶片呈圆形堆砌.其聚集体的直径为几十微米.晶片聚集体内晶片无规取向.但晶片聚集体整体沿剪切方向取向.扫描电镜和X光衍射实验证实了取向浇铸膜中晶片的这种堆砌方式.这种形态是先取向后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CrN powder was synthesized by nitriding Cr metal in ammonia gas flow, and its 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and nitrida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the Cr-N-O predominance diagrams were constructed fo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hromium nitride formed at 7002-1200℃ under relatively higher nitrogen and lowe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Phases in the products were then investigat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he Cr2N content varied with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 metal powder nitridation process can be explained by a diffusion model. Further, Cr2N formed as an intermediate product because of an incomplete reaction, which was observed by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fter nitriding at 1000℃ for 20 h, CrN powder with an average grain size of 63 nm was obtained, and the obtained sample was analyzed by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