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马(鱼友)(yǒu)中国古文献内无(鱼友)字,也无马(鱼友)鱼名。初见于《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成庆泰先生记有马(鱼友)目(Polynemiformes),马(鱼友)科(Polyne-  相似文献   

2.
一 马(鲅)(yǒu) 中国古文献内无(鲅)字,也无马(鲅)鱼名.初见于《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成庆泰先生记有马(鲅)目(Polynemiformes),马(鲅)科(Polyne- midae),四指马(鲅)属(Eleutheronema)及四指马(鲅)(E.tetradactylum).  相似文献   

3.
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中的“传马”、“缯幅”、“挐脂”三个算题虽然多位研究者已各有考论,但仍然存在错误及疑问.诸专家将“传马”题中“传马日二匹”中的“二匹”校改为“三匹”是非常错误的,对“缯幅”题中“从利广”的校释也需要再作深入的讨论,而对“挐脂”题中“(眉)”、“(崖)”的考释则至今不尽如人意.文章据算题的行文逻辑、《九章算术》中相似算题,以及秦、汉法令,证明“传马”题中的“二匹”不误;据秦、汉易代的现实及文字训诂对“缯幅”题之“从利广”给出全新而可信的诠释;据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楚文字对“挐脂”题中的“(眉)”、“(崖)”二字做出合理的释读.  相似文献   

4.
华佗这位三国时的名医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但历史上果真有此神奇人物?史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就认为,华佗故事原型来自于印度佛教传说。"佗"字中的秘密陈寅恪先生认为,天竺语(印度梵语)中的"agada"乃是药的意思。旧译为"阿伽陀"或"阿羯陀",为内典中所常见之语。"华佗"二字古音与"gada"相适应。"阿伽陀"省去"阿"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人名分汉语姓名和少数民族语姓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姓名 ,汉语姓名按照普通话拼写 ,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拼写。二、汉语姓名拼写法如下 :(一 )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 (杨 /立 ,杨 /为民 )(二 )复姓连写。 (欧阳 /文 )(三 )笔名 (化名 )当做真姓名拼写。(四 )原来有惯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并在书刊上常见的 ,必要时可以附注在括弧中或注释中。三、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 ,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 ,分连次序依民族习惯。《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 )》可以适用于人名的音译转…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人名分汉语姓名和少数民族语姓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姓名,汉语姓名按照普通话拼写,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拼写。二、汉语姓名拼写法如下:(一)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杨/立,杨/为民)(二)复姓连写。(欧阳/文)(三)笔名(化名)当做真姓名拼写。(四)原来有惯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并在书刊上常见的,必要时可以附注在括弧中或注释中。三、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分连次序依民族习惯。《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可以适用于人名的音译转写。四、姓名的各个连写部分,开头都用大写字母。五、汉语姓名在对外文件书刊中可以省略调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4年5月)  相似文献   

7.
智力拼盘     
如图5条直线的两端分别标了数字1~10。请你调整一下各数的位置,使任何两个相邻的数的和都等于直线另一端两数的和。你能完成吗?灯谜1.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万里春光共长天。(词语一)2.神州生色,九州飞花,锦绣江山万紫千红。(词语一)3.非典过后家家乐。(甘肃地名一)4.过了羊年生贵子。(两字俗语)5.千年古木做新门。(称谓一)6.喜有爱妻来帮忙。(三字俗语)7.欲说分手泪汪汪。(三字俗语)8.没事找事有饭吃。(四字新词)9.十字路口亮红灯。(词语一)10.上有八,下有八,左有八,右有八,从中减二还有八。(字一)11.有暇日已落,人来正休闲。(字一)12.买到必…  相似文献   

8.
罗新 《科学大观园》2011,(22):54-55
消融满汉之说出,于是有请满汉臣工一律称臣,不称奴才者。 "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刘渊载记》(《晋书》于五胡及诸割据者,别为载记,附于卷末。刘渊、刘曜,皆匈奴也,不得以汉姓而误为汉人):  相似文献   

9.
契丹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对朝夕相处,同进退、共命运的马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养马,爱马,敬马,玩马;依靠马征战四方,依靠马称雄天下;利用马祭祀祖先,利用马娱乐生活;他们称辽始祖佶首可汗乘白马(天马)沿辽河源而下,与驾青牛车女神相遇于木叶山下养育了八部辽契丹人;他们称辽太宗耶律德光是"白马天神"。契丹骑兵骁勇善战,契丹神驹名播海外,契丹马具甲冠天下,成为契丹文明成就的一  相似文献   

10.
(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111个元素中具有金属性质的较多,因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元素汉文名的造字方法一般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合体字,少量的名称也采用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如:钅波、钅阿、钅杜、铷。这些字均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后期发现的新元素,大体上按照这样的规律造新字。(1)来源于希腊文的元素名称锂:3号元素,符号Li。1817年瑞典青年阿尔费特森(J.A.Arfvedson)在分析透锂长石(petalite)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锂),贝齐里乌斯把这种新金属元素命名为lithium,源自希腊语lithos(石头),英文和拉丁…  相似文献   

11.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4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惟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整座寺院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崖,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谷底仰视,若断崖飞虹;隔峡遥望,似壁间雕嵌。全寺共有殿阀40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迂回,虚实桕生。寺内共有铜、铁、石、泥佛像80余尊,其中多为艺术珍品。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唐代诗仙李白醉书“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形、音、义。汉字中的“粘”字有两个读音、四个义项[1]。读音上一作(nián),二作(zhān)。义项有四:①同黏(读nián);②姓氏(读nián);③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读zhān);④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读zhān)。除义项②(姓氏)之外,“粘”字均用“黏”字注释,二者在词义上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在遇到“粘”字时,不易分辨其究竟是表达“黏”的词义,还是“粘”(zhān)的词义,以致混淆读音。如对“粘合剂”、“粘连”、“粘结”等词中的“粘”字,究竟是因其“粘”(黏)而连接在一起(因“合”、“连”、“结”字均有“连接”的词义)而应该读(nián)呢,还是把其视为一动作或结果而读(zhān),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一部分人读(nián),另一部分人又读(zhān)。本文试对此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一、黏、粘二字的历史情况考证及其在近代应用中的沿革与变化上述的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版)中考证:黏(nián),①胶附,贴合。俗作“粘”。见汉王襄僮约:“黏雀张鸟,结网捕鱼。”②谷类含胶性者或物质凝滞如胶均称黏。③沾染。黏(nián),胶著,同黏。见晋书殷仲堪传:“仲堪食常五碗,盘无余肴,饭粘落席间,辄食以噉之。”2.《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华书局影印组1962年12月版)记载:黏,[唐韵](唐)女廉切(nian),……[说文]相著也,俗作粘。粘,[广韵](宋)女廉切(nian),[说文]相著也,同黏。3.《中华大字典》(成书于1915年,中华书局1978年10月版)记载:黏,尼欠切(nian),胶——稠也。粘,同黏,见[集韵](宋)(尼占切(nian)并音黏)。由上述资料分析,黏、粘二字自古有之。“黏”的字义,一是表述黏性性状,由于黍等谷物有黏性而取其为偏旁;二是表达因黏性而起到胶附、贴合作用,同于现代“粘”(zhān)字的字义。“粘”字虽始自晋,但一直是作为“黏”字的俗称而存在和使用的,并只有(nian)的读音。而“粘”字之读为(zhān)音,则是近代才产生出来的。“粘”字产生出(zhān)的读音后,成为一个双音字。由于其偏旁“米”在书写上较之“黍”便利,因而逐渐广为应用。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2]中,将“黏”视为“粘”的异体字,予以停止使用。但是,由于“粘”字有两个读音,且义项上有较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应用中经常读混,所以在一些辞典中并未将“黏”当作异体字对待。如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的《新编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的《汉语大词典》等辞典中,均把“黏”作为规范字收录,并在“粘”(nián)的义项上加注“同黏”,同时收录。鉴于汉字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和变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3]中说明:“根据近年来汉字应用的实际情况,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其中包括尚需使用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中淘汰的异体字15个。”这批恢复使用的15个异体字当中即有“黏”字。二、“粘”字读音所带来的困惑目前,在报刊、文章中表述“黏”的概念时,多数人使用“粘”字,这是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影响的结果及“粘”字书写方便。但在遇到“粘”字的读音问题时,则不太容易判断。这是因为不容易找到一个简单便捷的办法进行判别。那么,如何判断“粘”字在文章中的读音呢?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分析:1.根据词义做判断。在其表述物质性状时读(nián),如“粘性”;在表述行为的功能时读(zhān),如“粘贴”。但是,如遇到上一节中所述“粘合”、“粘结”、“粘附”等两个字组成的词时,则一时不容易想清其词义,只得在情急之中各行其便了。另外,在遇到罕见的专业术语或是词义复杂时,便难以判断。如“粘端质粒”(遗传学)、“粘蜡”(医学)、“粘板”(林学)等,到底读(nián)还是读(zhān),则不考证不足以判别,既对文章诵读和口语交流带来困难,而且在读音上众说纷纭。2.按词性划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可以根据“粘”字的语法功能判断:在作形容词时读(nián),作动词时读(zhān)。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词性分析并不简单,一个词通常不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如,“粘着性”中的粘着是形容词,但如果是表述(两物体)粘着在一起,“粘着”就是动词。另外,“粘结”等词也均可作动词使用,但这里按规范应当读为(niánjié)。虽然还可能归纳出其他一些方法,但一遇“粘”字就要求所有人在读音问题上做一番推理分析,总似有其不便之处。三、“粘”字在科技术语规范化中产生的问题黏、粘二字表达的概念在科技术语中应用是很广泛的。笔者查阅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29个学科的科技术语(总数近80000条),其中以“粘”字为词头的术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未收录“黏”字)共有148条,这里面还不包括不以“粘”字为词头而含有“粘”字的术语,数量可谓不少。在这些术语中,单独成词条或形成构词成分的有:~度、~附、~结、~液、~虫、~合、~糊、~盘、~板、~菌、~重土壤、~化、~磐、~细菌、~骨模、~胶、~膜、~土、~性、~着、~涎、~滞、~状、~质、~滑、~粒、~团、~孢子、~藻、~数、~连、~蜡、~固等。其中“粘连”、“粘度”、“粘结”、“粘附”依汉字读音排序时,既有收在“N”字母(读(nián)之下的,也有收在“Z”字母(读zhān)之下的。而“粘固”、“粘蜡”似应读为(nián)音,但收在了“Z”字母之下。可见“粘”在读音上容易陷于误区。另外,其中个别词的读音问题在使用上可能还会引起争议,需要名词委在公布时确认。四、结论在文章及科技术语中仅使用“粘”而不使用“黏”字,容易带来读音乃至概念的混乱。笔者以为,要完全避免上述问题继续出现,在正式出版物表达“黏”的概念时,应恢复使用“黏”字;在表述“粘”(zhān)的概念的使用“粘”(zhān)字,以求概念精确、读音一致。这样,一是可以避免读音上的混乱,二是同语委和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25日的“通知”精神以及目前的现代汉语类词典体例(目前此类词典多把“黏”作为规范用字推荐使用,下排“黏”字头的词例,而“粘”字仅注“同黏”或“见黏”而加以保留,不排词例)[4]相协调一致。以上分析尚有不成熟之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科技术语研究>(1999,第三期)上,曾撰写<二噁英的正确命名>一文,是因为当时媒体广泛报道了在欧洲生产的畜禽和乳制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二噁英".由于计算机字库没有噁字,所以媒体基本上用"二恶英".时至今日,"恶"字这种错误用法仍广泛见于诸媒体.在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已经使用"噁"字如:"噁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文献内无鲅字,也无马鲅鱼名。初见于《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成庆泰先生记有马鲅目(Polynemiformes),马鲅科(Polynemidae),四指马鲅属(Eleutheronema)及四指马鲅(E.tetradactylumo据笔者所知,此鱼形体和善,且颈下在胸鳍前下缘有数条粗丝状的游离胸鳍条,似马颈下的饰丝状而得名(图1).但在此书后部尚记有鲭亚目(Scombroidei)。[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人生字典     
大道归“一”“一”字的境界,简易之至,朴素之极。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言:一以贯三(指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也。故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清,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行一则贞,德一则正,气一则雄  相似文献   

16.
自从查出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生产的畜禽和乳制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二噁英”以来,在欧洲乃至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我国卫生部于1999年6月9日,关于禁止经销从比利时等国进口受到二噁英污染的畜禽类和乳制品的紧急通知发出后,全国各种媒体作了广泛的报道。随之,“二噁英”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但由于媒体对“二噁英”的命名,没有加以注意,因此在报导中无论是用字和读音上并不一致,造成混乱。如:在用字上有“二噁英”、“二恶英”、“二”、“二恶因”……等多个名字。在读音上“”字一会读è(音饿)一会读wù(音戊)很不一致。在此期间也有不少媒体和读者,就“二噁英”的正确读写方法,询问我们。本文就“二噁英”的命名情况向读者作一说明。(一)“二噁英”不是一种新的物质,它的名称也早已有之,并见于文献。“二噁英”是由英文dioxin(s)翻译而来,dioxin(s)是英文的化学俗名。我国在翻译此类名称时一般采用音译、意译或音意结合的译法。“二噁英”这个名称不是指单一的化合物,在美国化学辞典(《Grant & Hackh’s Chemical Dictionary》)中,dioxin就有两个解释,其一是指C12H4O2Cl4及其异构物。最具代表性的是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其结构式如下: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一级致癌物中毒性最强的有机化合物。当前在有关报导中所提到的“二噁英”就是指此类化合物。其二是指杂环:1,4-二氧杂环已二烯,及其异构物。我国的中译名“二噁英”中的“二”与“di”相对应是译意;“”代表杂环化合物中的氧原子与“ox”相对应,也属译意;二是表示两个氧原子杂在环内。“英”字是词尾“in”的音译。另外,“二英”中的“”字并不是在此类名称中所独有,在其它含氧杂环中也经常使用,如:定名为“二烷”,系统名叫“1,4-二氧六环”,名称中的“二”仍表示有两个氧原子杂在环内。又如:在杂环化合物基本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中命名为吩噻(phenexathiin)。其中的“”也代表有一个氧原子杂在环内。有的文章认为:“二英”应该写成“二”,根据是“中国化学会1980年修订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即凡是杂环化合物,中文音译时,汉字左侧均应加上“口”字偏旁作为杂环的标志。”该《原则》中并未作出这样严格的规定。就该原则的基本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中的“萘啶”、“蝶啶”、“酞嗪”等就不是每个杂环名称的用字中都有“口”旁。我们也曾见到,有一种常用药在所含成分的说明中就将“蝶啶”写成“喋啶”,这也可能是认为凡杂环都应加“口”旁,“喋啶”中的“喋”字是错用。而“二英”中有“”字就足以表达其为杂环类化合物。“英”字可不加“口”字旁,这也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况且在含氮的杂环中词尾也还有用“因”字的。若也加口旁写成“咽”字,而“咽”是个常用字应读成yān(音烟),读不出yīn(音阴)来。关于“”的读音。“”的正确读法是去掉“口”字旁读右半边的音,但“恶”是个多音字,读è、ě、wū和wù,为此根据约定应该读è(音饿),但在传媒中读è和wù者都有,这里要讲一下为什么约定读è而不读wù(音戊)呢?如果读wù,“二烷”读起来就成了“二戊烷”,二烷就会被误听成了两个戊烷了。(二)前面已经说了,目前的“二英”是指“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英”,因为它具有亲脂性高,又难于生物降解的特性,因而具有很高的环境滞留性,无论存在于空气、水还是土壤中它都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并借助水生和陆生食物链不断富集而最终对人类产生危害。因为“二英”具有强烈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点,因此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危害的全球性散布的重要有机污染物。“二英”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如:焚烧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农药的生产和除草剂的使用;氯气脱色;生产某些化工原料,如:五氯酚的生产过程等都会产生“二英”。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意识,严格把握“三废”的处理和排放,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何国宗,字翰如,顺天大兴人,祖籍浙江仁和(今杭州)。出生于天文学世家,其父何君锡,字康侯,仁和人,曾任钦天监灵台郎、冬官正、春官正。(1)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五十一年(1712)进士,改庶吉士,命直内廷学算法,入蒙养斋算学馆,(2)与梅瑴成一起,充任汇编官,参与御制《钦若历书》(《历象考成》)的编纂。雍正年间,负责《历象考成后编》的编修。乾隆二年(1737),任算书馆总裁官。四年,充国子监算学总管。六年,充律吕馆  相似文献   

18.
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1、4、7、10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二、栏目:本刊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学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书介和学术信息等。论文应有新见解、新方法或新材料,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洗练;讨论是关于前人研究的商榷研讨;评论是对科技史学理论观点和研究进展以及重要著作的评述等;书评书介以严肃的学术态度,介绍和评论海内外近刊科技史著作;学术信息报道科技史学界的重要活动,侧重报道学术内容。三、撰稿格式:(1)来稿中、英文不拘。(2)论文和评论一般不得超过12000字,研究讨论和评论一般不超过7000字,书评书介一般不超过3000字。(3)来稿请标明中、英文篇名,论文须提供各300字(词)以内的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各3-6个。文后另页附第一、二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服务机关、职务、职称、年龄、性别、详细通讯方式,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论著成果)。(4)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请作者在行文时避免使用透露作者身份的词句。(5)...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八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名词小组召集了一次工作会议,我们也应邀出席,会上各抒所见,彼此都受到启发。大家认为,鉴于多年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下列几条重要的“规则”,基本上是大多数命名工作者可以遵守的:(一)使用已久并无很多不便的名词,一般不另起新名。(二)以尽量少造或不造新字为原则。(三)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希望一次甚或几次就定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规则,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改进和淘汰。(四)不能希望只用一种方法,如全部用谐声法、会意法、物质的来源法等来概括某一类化合物的命名,要在“规则”(一)及(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命名。按照以上几点,新定的天然化合物有些命名(参看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77页科学出版社,1980),我们觉得可以提出商榷。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过去造过几个新字,采用谐声加草头的方法。随后,因新化合物日渐增多,有些就使用了来源命名法。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必要的〔“规则”(四)〕。按照“规则”(一),有几个最常用的,使用已久的并无不便的名字,则不应再定新名。其中最突出的几个,就是蒎、蒈、莰,现把蒎烷和莰烷相应地改名松节烷和樟烷,我们认为是不必要的,并且在文献中会造成混乱,还要作出很大的更动。蒎系衍生物虽然是松节油的主要成份,但还含有很多其它的化合物,樟烷的情形也与此类似,因此建议还用老名蒎和莰。菠烷这个词在外文中已不多用,因和莰烷是同一物质。冰片沿用已久,是指由莰烷衍生出来的一个醇,醇字往往在命名时被省略掉了。菠字还可能引起误会,认为是菠菜的主要成分。因此菠字也无必要。下列的化合物,就可相应的称为冰片、莰烷、冰片胺,醋酸冰片酯等;在这里,可能认为同一碳架,用两个名字,不合理,但“规则”(一)是很重要的一个经验。苧字(Limonene)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化合物的代表性不大,不必造一新字,可以取消,对此我们无一定的意见。但苧字虽不多用,但已沿用多年保留下来,也是可以的。以上的几点意见,不尽有当,希望指正。冰片莰烷冰片胺醋酸冰片酯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公元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的16年间,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