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吴丽琴 《广东科技》2014,(8):135-136
近些年来水泥工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混凝土的材料亦具有越来越多的品种,而土木工程的领域中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同传统的混凝土相较而言具有更高的耐久性以及强度,可同土木工程使用年限、使用功能、物理学的性能相符合。基于此基础上,对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将相应参考依据提供给同行业人士。  相似文献   

2.
赵巍 《科技信息》2009,(25):275-276
智能混凝土是现代建筑材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混凝土材料发展的高级阶段。本文从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智能材料入手,介绍了用该材料制作的智能混凝土及其在工程中的运用,展望了智能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讨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特点,详细介绍了混入光纤维、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机敏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电流变体、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再生混凝土材料及简支板阻尼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挂、悬臂和简支试验法,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添加高分子阻尼材料、边界条件以及损伤程度对再生混凝土材料及再生混凝土简支板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再生混凝土的材料阻尼性能,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阻尼比呈现增大趋势,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阻尼比比普通混凝土高30%以上;添加橡胶颗粒能明显提高再生混凝土材料和板在弹性阶段内的阻尼;而添加聚丙烯纤维对弹性阶段的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比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再生混凝土板,其阻尼比随损伤程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通过对加载过程中裂缝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再生混凝土板的开裂行为与阻尼测试结果存在相关性,表明因裂缝而产生的界面摩擦阻尼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板阻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武亮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2):101-101,39
钢筋混凝土材料是当今土木工程的主流材料。在追求混凝土的强度时应注意努力提高其耐久性。否则高强混凝土的强度也无法体现。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对基层材料的要求,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弯拉强度的试验结果做了基本分析,并分析了用细观力学方法计算再生骨料增强混凝土材料有效力学性能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所面临的再生骨料生产成本高昂和废弃混凝土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提出将废弃混凝土经适当破碎和湿水后直接与新拌混凝土混合拌制工程用混凝土,制得一种新型的再生混凝土材料———废弃混凝土掺合型再生混凝土.拌制该再生混凝土所用废弃混凝土块的最大粒径可达50~80 mm,扩大了废弃混凝土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提高了废弃混凝土的利用率.对150、300 mm模数废弃混凝土掺合型再生混凝土试件以及废弃混凝土掺合型再生混凝土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混凝土掺合型再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即使在废料掺量达到30%~40%时,其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仍很接近相应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废弃混凝土掺合型再生混凝土板的冲切承载力及破坏特征与普通混凝土板相近.  相似文献   

8.
裴振宇  孟琪 《科技信息》2009,(11):245-245
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指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与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与级配混合形成再生混凝土骨料。1.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废弃混凝土粉碎后重新作为混凝土骨料的研究、应用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早在1990年以来,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就是世界许多  相似文献   

9.
再生混凝土梁抗弯理论与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再生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试验结果与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从统计意义上表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同样适用于再生混凝土适筋梁.根据再生混凝土的受压本构关系,证实<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再生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的适用性;运用蒙特卡洛法对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进行了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可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再生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且不需对其等效矩形压应力图形参数α1和β1进行修正;再生混凝土适筋梁的可靠度满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要求;抗力不定性系数XP对再生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可靠度有影响,再生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对适筋梁抗弯承载力可靠度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对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活性微粉混凝土、低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等)以及混凝土增强材料近年的应用与发展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较差,无法广泛应用,在预先浸泡再生骨料的基础上,将辅助胶凝材料纳米硅溶胶(1%,3%, 5%)与粉煤灰(10%, 15%, 20%)复合掺入再生混凝土中制备了改性再生混凝土。通过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坍落度试验探究了辅助胶凝材料对再生混凝土综合使用性能的影响;并在微观层次上揭示了辅助胶凝材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复合掺入后的协同作用使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经试验测得纳米硅溶胶与粉煤灰的最佳复掺量分别为3%, 15%,其90 d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最多提升50.5%, 73.6%,坍落度保持在165 mm左右。微观表征显示复掺两种材料加快了水泥水化反应,降低了水泥浆体的钙硅比,并由此增加了C-S-H凝胶含量;絮凝状C-S-H凝胶紧密包裹着水化产物,填充了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和裂缝,优化了界面过渡区结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对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活性微粉混凝土、低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等)以及混凝土增强材料(非金属配筋、新型预应力钢筋等)近年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用于近海采油平台的混凝土的特点,并通过近年来混凝土材料及活性剂、外加剂的应用和发展,论述了它们对混凝土各项材料性能的影响。肯定了混凝土平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再生混凝土应用的逐渐增多,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剔选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混凝土再生骨料剔选方法存在不足,影响到再生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再生混凝土的广范应用.利用微波辅助机械的混凝土再生骨料剔选方法是有良好前景的方法,分析微波辅助机械剔选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原理,并通过试验证明了这一方法可行性和有效性,表明微波辅助机械的再生骨料剔选将有助于实现混凝土再生骨料生产的快速高效及所生产出再生混凝土骨料的高品质.该研究将有助于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和再生混凝土的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玻璃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玻璃纤维材料(G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是目前国际土木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文中介绍玻璃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开发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再生混凝土技术作为发展生态、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较普通混凝土结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阻碍了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应用。将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组合结构中,形成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弥补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的不足,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环境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再生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钢管混凝土结构中是完全可行的,这为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结构工程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胡奇  郑莉 《山西科技》2008,(2):104-106
文章应用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尝试对水泥混凝土和粉煤灰混凝土两种路用材料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环境协调性.同时也指出了路用材料LCA局限性及其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再生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质,应用ANSYS的APDL参数化编程和AUTOCAD几何功能,生成含随机分布再生骨料、粘结界面和水泥砂浆基体的三相复合材料的细观模型,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建立再生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损伤本构方程,模拟再生混凝土材料单轴受压时的细观破坏过程,分析界面强度和损伤参数对再生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所得应力-应变关系体现了再生混凝土材料的应变软化现象,与现有的试验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建筑工程国际化的发展,新型混凝土材料层出不穷,本文总结了几种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并对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我国混凝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静 《科技信息》2012,(8):372-372
在土木工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需要对已有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实践证明,应用碳纤维材料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是一种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全新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碳纤维在混凝土结构加固中的技术特点及设计原则,针对粘贴碳纤维加固施工工艺进行探讨,并对工程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