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板栗是著名的果实,但储藏中易发生黑斑病,造成高达 70% 的损失。经过三年时间的试验,发明了 A S- 3 型保鲜剂,使黑斑病发生率降低到 7% 左右。  相似文献   

2.
程伟  张亦弛 《科技信息》2012,(26):486-487
以桃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为测试菌种,对板栗叶、叶柄、茎韧皮部、茎木质部中分离出的株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9个菌株实验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来自叶片的4种,来自叶柄的2种,来自茎韧皮部的1种,来自茎木质部的2种。抑菌活性由强至弱的菌株代号依次为L7〉L1〉L4〉L5〉Pe2〉Pe4〉Ph1〉X2〉X1。筛选出高活性菌株L7,L1,L4,L(5抑菌直径≥15mm),这些高颉抗活性菌株可被用做防治板栗疫病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
板栗是著名的果实,但储藏中易发生黑斑病,造成高达70%的损失,经过三年时间的试验,发明了AS-3型保鲜剂,使黑斑病发生降低到7%左右。  相似文献   

4.
对鳖黑斑病的病原分离、人工感染、生理生化、药物敏感试验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确定该病的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病的治疗宜采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氟嗪酸等。  相似文献   

5.
板栗综合加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Castaneamollisinma)属山毛榉科(Fagaceae),原产我国,既是一种重要木本粮食植物,又是一种广为人民喜食的坚果果品。其经济价值高在我国产区分布很广。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华东地区,如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均盛产板栗。尤其近年来。因其经济价值高,不少地区纷纷扩种板栗,仅江西省近来就扩种板栗30多万亩。然而由于板栗易霉烂变质、生虫而不耐保存。尽管世界上许多人对板栗保鲜作了大量研究,但致今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而不但降低了板栗利用率也限制了其经济价值提高。研究板栗综合利用深加工技术,则是提高板栗利用率,增大板栗附加值,使其发挥更大经济效益的较佳途径。为此我们对板栗综合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试验对板栗内生真菌B2菌株抑制板栗干腐病病原菌D1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B2菌株的物种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B2菌株菌丝细胞及培养液内均含有抑菌成分,分别对板栗干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不产生色素,是一种担子菌,即phlebia acerina.  相似文献   

7.
豫南板栗林亚非马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豫南板栗林中亚非马蜂的形态、世代、蜂巢特点、越冬、活动规律、繁殖、捕食、趋性、天敌等进行详细调查。通过助迁蜂巢、田间管理、驯化、人工提前建巢增代等4个途径,提高了亚非马蜂在豫南板栗林中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板栗除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的三七黑斑病病原Altemaria panax whetz.和三七圆斑病病原Mycocentmspora acerina(Hartig)Deighton进行病株孢子接种,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纯化的病原菌,从而探索出对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病原分生孢子分离纯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地栗蓬刺束间或树皮裂缝中结茧化蛹(化蛹于白色丝茧中)越冬,或以幼虫在被害栗蓬总苞内越冬.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盛发期.第2代幼虫在7月初孵化.化蛹场所高度集中在原被害蓬上.第1、第2代为害板栗较重,第3代为害较轻.豫南丘陵板栗产区采用农业和生物方法防治该虫,6年防治实验表明,该方法平均株杀灭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取样、组织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草莓果栖真菌种类、形态、分布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莓果栖真菌种类丰富,有真菌6科、9属、12种.多数为半知菌,少数为接合菌,其中,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枝孢菌1(Cladosporium sp.1)是草莓果栖真菌优势种.草莓果栖真菌广泛分布于果实各种组织,总定殖率为85.9%,在果实外部组织定殖率最高,达92.4%.  相似文献   

12.
白皮松蛋白细胞中酸性磷酸酯酶定位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5℃,pH5.0的条件下,白皮松次生韧皮部经Gomori溶液温育后,显著的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定位于成熟蛋白细胞的质膜、胞间连丝、质体和淀粉粒表面。液泡膜上无反应活性。蛋白细胞解体初期,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仍然很高。随着解体过程的加速,酶活性降低,最终消失。未成熟蛋白细胞只在质膜表面呈现出极微弱的酸性酯酶活性,而其它部位缺乏酶反应产物。作者认为酸性磷酸酯酶可能在蛋白细胞内糖类物质代谢运转和物质跨膜主动  相似文献   

13.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锥粟无性系间在年单株鲜果产量、树高、地径、冠幅、有效芽数、单位面积鲜果量等性状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最高产无性系产量是最低无性系产量的11倍,超过平均产量的233%。有效芽数量最高的无性系平均产芽225个,遗传增益是对照的288.6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把参试的61个无性系分为4类,Ⅳ、Ⅲ类群属高产类型,选择的平均遗传增益为99.45%。用坐标法对锥栗无性系丰产特性进行分类,将参试无性系分为4类,极高产的性系号是40,19,24,26,22,14;高产的是38,27,45,25,17,18,23,58,30,26。选择这些无性系能获得99.66%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4.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皮松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白皮松自然生长林标准样地调查资料,选择优势木进行树干解析,对白皮松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规律进行最优模型模拟,绘制其生长曲线,并探讨白皮松的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白皮松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的最优模型依次为:d=-0.027 7x2 1.126 3x 0.402 1(R=0.999 34);h=-0.032 4x2 1.006 3x-0.674 3(R=0.996 34);v=0.000 2x2 0.000 5x 0.000 4(R=0.999 55).白皮松林生长过程中,应该在20~25 a左右首次间伐,为生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在60 a左右进行第2次间伐,以缓解生长压力;直到175 a左右,林分成熟,此时才可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组织分离及物种鉴定,对信阳杉木内生真菌种类进行了研究.得到丝孢纲(Hyphomycetes)和腔孢纲(Coelomycetes)真菌4科12属15种.淡色孢科(Moniliaceae)3属5种,暗色孢科(Dematiaceae)2属2种,黑盘孢科(Melanconidaceae)2属3种,球科孢科(Sphaeropsidaceae)5属5种,这些真菌均为半知菌,是杉木内生真菌首次记载.其中,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球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分布于杉木各样地各器官,为杉木内生真菌广布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无病毒果树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病对果树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各国对病毒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极为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在果树病毒的检测、脱除以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生长结果习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今后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要虫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评述了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白僵菌、绿僵菌等虫生真菌的进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等技术进行基因水平上的菌株改良,二是利用酶谱分析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遗传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板栗害虫防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害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危害严重,本研究对其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提出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林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创造有利于板栗生产、不利于害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把板栗害虫损失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使板栗中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9.
花帅苹果化学疏花疏果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00mg/L敌百虫和1度的石硫合剂处理花帅苹果,其疏花疏果效应非常明显,大小年观象显著下降,平均单果重明显增长,而单用800mg/L除虫菊酯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板栗的树冠特点和施肥对板栗结实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冠大小显著影响板栗树冠内的光能分布和利用水平,冠幅中等是建立丰产园的较好类型.结果母枝生长状况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结实主要集中于树冠外部,及时疏伐瘦弱枝、培养健壮结果母枝,改善树冠透光条件是形成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在土壤有效养分较低的土壤上施用氮肥对提高结实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