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病害。病原菌属于真菌中的担子菌。据推测,小麦锈菌的存在时间与小麦栽培历史相同,公元前1200年我省就可能有锈病发生。小麦三种锈病目前在我省均有发生,以条锈病最为普遍严重。五、六十年代条锈病多次大流行,导致四次小麦品种的更换。1990年锈病在全省发生达4488.32万亩,损失小麦10-15亿公斤,是1964年以来的又一大发生年。小麦叶锈病在我省南部和丘陵地区发生较重,1972、1973和1976年的严重流行使信阳地区小麦减产2-3成。秆锈病在我省的发生因  相似文献   

2.
<正> 小麦生产是我省农业一大优势,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由于小麦播种面积大、品种多、气候适宜,因而其病害发生的种类也较多,尤以小麦白粉、条叶锈和赤霉等病为普遍而严重,白粉和锈病常年发病面积分别达1000万亩和1000~2000万亩之多。小麦赤霉病这几年也在扩大蔓延,1985年是此病最为严重的一年,以至波及了4000万亩麦田。仅此几种病的发生,每年就  相似文献   

3.
成果连载     
成果连载新品种GS豫麦21号新品种GS豫麦21号(周麦9号)是我国首次将矮秆、高产、多抗(抗倒、抗寒、抗条锈、叶锈、白粉等病,抗耐旱、抗干热风)结合于一体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199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1993年通过国审。该产品以4个遗传背景不同、各具...  相似文献   

4.
<正>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病害有20多种,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一些病毒病等,此外,近年来黑穗病和纹枯病也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由于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而又简便可行的方法,对控制小麦锈病和土传花叶病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在1966年以前小麦条锈病曾大面积流行达4~5次,每次损失达5~10亿公斤,因此成为抗病育种的主要对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是我省的优势作物,产量居全国首位,每年种植面积七千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病害猖獗,对小麦威胁很大。据统计,1983年以来,锈病每年发生面积一、两千万亩,占种植面积的14.2%—28.5%,损失小麦几亿斤;小麦赤霉病1977—1984年仅零星发生,1985年猛增到495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8%,损失小麦十几亿斤。目前,这两种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加之全省土壤中锌、硼、钼等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已成为威胁我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排除上述不利因素,确保小麦正常生长,探讨飞机防治小麦病害和根外追肥综合技术一次性作业的可行性,给今后农业航空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锈病常发区并  相似文献   

6.
小麦在生长期间的主要病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蝼蛄、蛴螬、金针虫、蝗虫、蟋蟀等。在病虫害发生后,如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产: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闫俊香 《河南科技》2013,(11):196-197
锈色粒肩天牛是危害国槐的主要害虫,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自2011年开展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et Wu)防治国槐锈色粒肩天牛防控技术研究,进行了林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林间防治试验中,锈色粒肩天牛最佳防治时期为1-3龄幼虫期,寄生率可达到63-70%,最佳防治时间为8月上中旬,寄生效果明显要高于其他时段的效果。寄生率随蜂虫比增高而增高,放蜂比例1:10为最佳比值,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从46对小麦基因组SSR引物中,筛选出带型清晰、稳定、多态性丰富的引物11对.利用该11对引物对52份抗病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分析.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66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每对SSR有1~10个,平均为6个.位点多态性指数(PIC)为0.75~0.90,平均为0.84.UPGMA聚类分析表明,SSR标记可将52份抗病品种分为3大类7个亚类.本研究对抗条锈基因功能分析及小麦抗条锈病分子辅助育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我区小麦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肥、水及种植密度的提高,小麦纹枯病明显上升,危害日趋严重。仅1990年全区发病面积达150.1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34.92%。一般田块病株率30~40%,严重田块80%以上,白穗率35.4%,损失小麦1450.7%万公斤,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上一种突出病害。一、病状小麦不同生育期,均能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分别造成烂芽、病苗花苗、花秆烂茎、枯孕穗、枯白穗等症状。烂芽:小麦发芽时受病菌侵染,先是芽鞘变褐,继而烂芽枯死。病苗:麦苗长至3~4片叶时,先是基部第一张叶鞘出现淡褐色小斑点,扩大后蔓及全叶鞘,病斑中部呈死色,边缘褐色。叶鞘发病后,该叶的叶片先是叶尖,尔后全叶呈水渍状暗绿色,不久便失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卫星遥感苗情资料分析,今春郑州地区一类苗比例占18%,二类苗占52%,三类苗占30%.因此,今年小麦要依照因苗、因地、因时的分类管理原则,促控结合,巩固有效分蘖,保证足穗,培育壮秆大穗,并为增加粒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远缘杂交是获得近缘种属优良基因和性状的重要方法[2].中间偃麦草具有抗锈病、白粉病、大麦黄叶病毒(BYDV)、根腐病及抗蚜、抗小麦蝇蚊、抗旱、耐寒、耐盐碱及高蛋白等许多有益基因.中间偃麦草是最早被选为小麦远缘杂交的优良亲本之一[3].本文通过对多个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揭示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行为的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大量二价体和多价体、染色体粘联、染色体断片、微核、四分孢子分裂异常等.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是远缘杂交的两个亲本间染色体组存在差异造成[6].可利用这一特点来研究两个亲本间的亲缘关系、新类型形成的可能性和遗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正> 硫磺胶悬剂是无机硫杀菌剂中的一种新型防病保护剂。曾初步认为,它对麦类、瓜类白粉病,棉花红蜘蛛,果树叶螨等病虫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了进一步地确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在全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网的安排下,有关地区于1982—1983年两年共同使用了广东省江门农药厂出产的45—50%硫磺胶悬剂对小麦、瓜类白粉病以及构杞锈螨等进行了药效测定工作。本文仅就河南、山东、山西、新疆、宁夏等五省区的试验结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该机能够一次性完成小麦秸秆灌水浸泡后的旋耕、埋茬、碎土、起浆、平地等多道作业工序,达到抛秧、插秧前水田整地的农艺要求;也能够一次性完成稻桔秆的旱田旋耕、埋茬、碎土、平地的复式作业,也可实现旱耙和盖籽作业,以满足以后的农艺种植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 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突发、重发或混发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形成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病虫害的及时防治是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一时期如遇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田间温湿小气候,有利于处在潜伏期的病虫害滋生繁衍,使病虫危害加重。周口地区小麦生长中后期的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吸浆虫和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应采用“一喷三防”方法,对病虫发生麦田,力争“治早、治小、治了”,早控病虫,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一、优质小麦"专用"问题 优质小麦是指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优良的小麦.按照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不同,人为的将小麦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豫展 9308系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展 览中心从组合92中25×冀麦36中选育 而成的高抗倒伏,超高产,优质糕点、 饼干专用小麦新品系。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 小麦新品系,幼苗半直立,苗期长势壮, 叶片宽大上举,株型紧凑,穗棍棒型,小 穗排列紧密,结实性好,中芒、白亮、白 粒,后期灌浆快,籽粒饱满,成熟落黄好。 其突出优点: 1.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产量三要素 协调。亩成穗40-45万,穗粒数35粒上 下,千粒重45克左右。 2.高抗倒伏,抗病耐病。株高65厘 米左右,茎秆粗壮,高抗倒伏,高抗条锈、 白粉病…  相似文献   

17.
<正> 京2B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室利用物理方法调节微气象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新技术。京2B喷于植物体表形成透光疏水薄膜,具有一定隔离作用,可以控制植株表面的微气象条件,使气象状况的改变不利于病菌的萌发繁殖,而又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从而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京2B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植物防病、果品贮藏保鲜及防治某些虫害。京2B使用方法,先用少量水将2B乳剂调匀,然后稀释1:30—1:90倍,用喷雾器喷施,即可形成喷膜,喷膜有效期为7—10天。京2B防治黄瓜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条锈  相似文献   

18.
1、粉酸竹新种AcidosasaglaucaB.M.Yang.sp.nov.乔木状竹种,幼时被白色粉末,具复轴型的地下茎,但秆为散生(即秆柄上只长出地下茎,不出新秆,秆均从地下茎长出)。秆高7—13米,直径4—10厘米,秆壁厚3—5毫米,髓部呈屑状;节间长30—48厘米,圆柱形,在分枝的一侧1/3至1/2长有沟槽;节中度膨大,在分枝以下各节二环同高,具分枝各节的秆环高于箨环。箨鞘早落,略短于节间,三角形,顶部中央呈凸形,长30—45厘米,基部宽20—31厘米,绿色,渐变桔黄色,干后枯草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从普通小麦的近缘种、属转移优良基因已被证明是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通过创制异源代换系引入外源优良基因,采用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对F5代6个株系进行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9-1、9-2、9-5、9-6,4个株系染色体数目为42条,9-4、9-8两个株系染色体数目为41条.且经C-分带鉴定株系9-2和9-8为D/E代换系.  相似文献   

20.
有问必答     
常召焕朋友来信咨询:1.小麦抽穗后逐渐出现成片干枯死亡现象,是否是由小麦全蚀病引起的,该怎样防治?2.能否提供一些春季麦田除草技术?3.听说"麦巨金"是国家"863"项目."863"项目为何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