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神道是日本的传统信仰,它与外来宗教相融合,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神道的影响下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最近,本刊编辑部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日本神社的来历及其作用。现请丹东同志作解答。神社是神道的殿堂。神道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同其他原始宗教一样,早期的神道是以崇拜自然精灵为主要内容的,如把日、月、水、风、火、山川和草木等等都奉为神。为祭拜这种种神灵,人们修建了各种神社。在农民中间,神社成为进行农耕礼仪的场所。后来,日本统治阶级把这一朴素的宗教同  相似文献   

3.
靖国神社     
应沈阳读者艾奇茄等的要求,现将日本靖国神社的情况介绍于下。日本人信奉神道。神社是神道的殿堂,即供奉神灵的地方。神道最盛时期,遍布全国的大小神社多达10万余个,靖国神社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原称“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现名。  相似文献   

4.
贺茂真渊在《国意考》中,通过剿斥儒家道统,吸收道家的哲学思想,清理出“万叶空间”来安放自己的国学古道,为建构日本文化之绝对主体奠定了基础。“万叶空间”中的主体缺乏神圣性,于是催生出本居宣长以神道作为日本文化之绝对主体的后续举动。近世以来的日本文化,对自身绝对主体的强烈诉求,是复古国学最终转向复古神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后,日本先人将佛教中的佛陀和原来神道教及传说中的神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信仰体系。今天,许多日本人甚至分不清神社和寺庙的区别。熊野三山是位于歌山县南部的熊野本宫大社、熊野速玉大社和熊野那智大社三个神社的总称。熊野三山有"日本信仰原点"之称,因为这三个神社是遍布全日本的三千余间熊野神社的本源地。2004年,熊野三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佛教作为外来传入日本的宗教信仰,能与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并行不悖的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扎下根,并成为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同时,其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所给予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严正指出:“日本国内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他们的言行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日本今后究竟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别的道路,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①在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进行谴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为何会出现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现象呢?笔者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活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日本民族曾信仰的“神道”,其内容有很多消极的成份,而且曾经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神道,是日本历史上…  相似文献   

8.
日本一直否认、歪曲、美化侵略.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其强烈的民族耻辱感,狭隘的民族意识,神道信仰浓厚的真理观,愚忠的武士道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乖张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造成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历史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与远东情势转向明朗化之际,日本方面的情势,似乎也有了好发展。就麦克阿瑟元帅管制日本的措施而言,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麦帅下令禁止日本的神道教。这一下可以帮助澄清日本的封建主义的根源,因为天皇的所谓神权,就是从神道教产生的。又一是在麦帅下令逮捕近卫等九个重  相似文献   

10.
于瑾琳 《科技信息》2008,(8):137-138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并誓死效忠天皇.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主张天皇崇拜,也赋予日本天皇神性.日本神道教不仅与武士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外侵意识的根源.随着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神道教的作用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虽然两国佛教理念相同,但中国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境界型建筑自然观,而日本飞鸟时期则是神道意识型建筑自然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及其自然观是日本飞鸟时期的母体,而日本飞鸟时期则为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关系做旁证。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最早开始对民俗文化财展开制度化保护与传承的亚洲国家.近现代以来,日本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分权、从"政府主管"到"地域自治"3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与社会治理产生了价值耦合.民间组织具有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自发参与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传承;赋权增能于社区,建立民俗文化财共享机制;神道信仰助力日本基层社会治理.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可充分借鉴日本民俗文化财保护与传承的经验:第一,培育保护主体意识,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第二,促进上下良性互动,构建责任分担机制;第三,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子以理为天地万物的终极依据,通过对理、气及理气关系的探究,建构了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日本朱子学者林罗山适应日本近世现实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现状,对朱子学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林罗山继承了朱子"理"的内核,运用朱子"理"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的"理当心地神道",但他的思想与朱子理气观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林罗山的思想和学术取向,对于把握日本近世朱子学者的学术性格,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吸纳外来文化的思维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缨 《世界博览》2010,(16):33-33
从神道传统去探究日本,你会发现神性文化中"家国统一"所具有的超常凝聚力。从文化优越感的角度来讲,日本人认为天皇制恰好是他们优越性的体现,没有改朝换代,恰好使他们优良的传统得以保存。相比之下,中国不断地改朝换代,所以精神体系一直是混乱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日本人思维方式形成的历时性分析,对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日语、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及日语和日本文学中一些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运动,它为日本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虎丘是苏州的象征,虎丘的永恒在于源远流长的吴文化积淀;依旁虎丘山、与七里山塘隔岸相望的"虎丘·财神道",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机地融入虎丘景区景观,这是缔造者对苏州建筑文化的又一贡献。建筑学专家如此说。●让商铺负载文化,负载文化的商铺,其潜在的价值无法衡定。城市学专家就"虎丘·财神道"如此解说。●"虎丘·财神道"的特定位置,决定了这一商铺的无可复制性。不可复制的事物的升值空间往往难以限量,具有不可限量的战略意义和远景潜力。这是商界有识之士的评估。●"虎丘·财神道"的闪亮登场,为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苏州的召开增添了亮色,将成为文化苏州的又一道风景。这是文史学家的阐释。●"虎丘·财神道"除了具有独有的商业价值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这将由她特殊的位置和风格所铸定。收藏家们更是大胆地预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眼中,缺乏自省意识甚至"八啦换诟"谋已成为对日本国民性的浓缩概括。"反省"依据其认识深度可分为三层含义:认输、认错和认罪。从认输认错的角度,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日本人没有反省。中国人抗议日本人没有反省,争议主要集中在日本人有没有认罪,特别是向中国人认罪这个层面上。并习惯拿其与德国相比。但就日本而言,其所信仰的独特的神道教与武士道文化精神,使其在认罪上远不同于德国。其实在不同文化体系下,德、日、中三国对认罪的认识与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果要让日本人做出让中国人满意的谢罪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特征与他们所依赖的化背景息息相关。日本民族的特殊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形成风俗习惯与待人接物原则、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固有的“保守、谨慎、节制”、“低姿态的身体语言”、“他人志向性”、“察言观色”等非语言行为特征。但是,非语言行为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