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马春花 《科技资讯》2015,13(4):243-244
作为认知语用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运用范围不仅仅限于语用学,其对翻译活动也有很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该文首先探讨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更注重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互明和最佳关联性。然后,说明举例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传达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李琳琳 《科技信息》2013,(5):244-244,252
从关联理论意图观的视角,探讨汉英旅游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成功的交际即为受众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翻译恰恰符合这一过程。只不过翻译包括了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过程。在第一交际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解读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但在第二交际过程中,还涉及到译者本身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成功的翻译必须忠实得再现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3.
李莹 《当代地方科技》2011,(14):147-148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导致交际的困难和障碍,最终造成译文的关联缺失。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采取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重新匹配、语境假设充实以及语境含意呈现等策略,重建译文的关联,使翻译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率先把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关联的翻译观,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译者应对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进行推理,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译语读者,从而产生最佳语境效果.只有原交际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需求在认知环境的相关方面与原文相似,才是成功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杨振杰 《科技信息》2008,(1):164-165
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效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关联理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在处理语言形式障碍时凸显出强大的解释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来进行双关语的翻译,使译文最大限度趋同于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7.
毕赟慧  潘颖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252-252,25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本文仅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谭荔 《科技信息》2013,(26):51-51,53
阅读理解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交际互动的过程;阅读是解读作者意图的推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寻求最佳关联信息,推知交际意图。本文从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总结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把关联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层面,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的假设,尝试找出词义最佳相关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徐雁妮 《科技信息》2013,(15):254-255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际是包含示意和推理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Gutt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交际过程,所以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确保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对于日语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是采用意译还是采用直译?有时两者都可以实现意图传达的目的,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本论文尝试运用这一理论,以寻求最佳关联为向导,分析探讨了不同情况下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两方面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是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认为从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关联翻译理论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把翻译看成是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本文阐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它对于古诗英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基础上对源出语的认知理解;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对源语语篇及译语语篇采取原型分析尤为重要。因此,在翻译属于号召型文本的广告英语时,我们也应从原型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等值效应。  相似文献   

13.
译介学是对翻译的媒介作用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比较研究科学。它研究的是跨文化翻译,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增生以及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本文拟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汉语歇后语的特点及歇后语英译过程中在音、形、语体风格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流失现象,并寻求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促进各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方式。本文对翻译文化观下的对等翻译进行了再剖析,简述了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并就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等与不等的矛盾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认知语境的分析,从人类认知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揭示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当交际双方文化认知心理图式出现差异,译者的认知语境与作者的认知语境不能趋同时,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现象不能作出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丁虹 《科技信息》2009,(23):190-191
翻译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就理论上而言,好的翻译应该给予读者以与原著读者相同的感受为设想。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可以传达为另一种文化,因此,在翻译中要注重文化差异。本文探讨文化差异和一些习语的翻译。通过分析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出了一些翻译习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与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因此,文学翻译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语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角度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进行尝试性分析,并从认知语境、语境效果、作者意图及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文化误译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避免出现文化误译的策略和方法,如: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使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相匹配;使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使原文作者的期待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到目前为止的译学研究仍还围绕着"译"的方法上,在追求"信达雅"的境界上做文章,对"传"的研究还不多见.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把翻译学建构在传播学的框架下,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和模式解析翻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联理论下,科技翻译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取得了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文章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即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给出最佳的关联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