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南县关西徐氏崛起的关键点在于明中期到明末,这一时期,他们借助协助官方平定地方盗贼契机,成为地方上的"军功家族"。清初,他们又致力于科举,成功地从"军功家族"转变为"仕宦家族"。同时,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晚清,随着地方动乱的重新开始和家族内部的一些因素,关西徐氏逐渐走向衰落。关西新围之所以能够建造起来,应该是关西徐氏家族从明代中期以来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结果,反映的是整个赣南社会从政治动乱到稳定,经济从一般到繁荣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某些家族在地方社会经济地位崛起的象征。关西徐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赣南很有代表性。这些积极参与协助官府平叛,积累财富,致力科举,一举成为地方的名门望族与明代的"盗贼家族"是一个社会的两股势力,最终,前者成为南赣地区的真正主人。从社会史角度而言,所谓"客家族群性",或者说客家认同的本质,实际上是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1983年,亚太地区与中东、拉美相比,局势比较稳定,除柬埔寨问题外,没有发生大的动乱或局部战争;多数国家经济持续上升。但是,许多迹象表明,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并孕育着某些动乱。一年来,美苏比以往更加重视亚太地区,竞相加强军事力量。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增长。在人数、作战  相似文献   

3.
古代雷州地方官府在财政困难,支出控制极严的情况下,仍不忘慈善事业的兴办,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最高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对慈善事业高度重视。然而,古代雷州地区的官办慈善事业也存在着局限,明显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困难,使慈善事业未能充分发挥其解民困厄的积极作用;二是吏胥因缘为奸,从中渔利,削弱了慈善事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中东发展报告(2016?2017)》杨光/主编唐志超/副主编2017年10月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处于历史性大变局与大动荡之中。当前中东地缘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地区陷入动荡、失衡、失序和失控,美国领导作用缺失,地区多极化进程加快。失衡主要是指地区内外各种力量对比、尤其是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比如,地区传统大国的沉陷(如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等),一些"新型"大国的兴起(如沙特、伊朗、阿联酋和土耳其等),  相似文献   

5.
<正>阿拉伯国家正在经历剧烈动荡,将从根本上重塑地区格局。阿拉伯学者、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哈·叶海亚认为,有三大趋势将影响该地区未来发展。第一,政治暴力正在重塑阿拉伯社会。阿拉伯国家正处在严重的动荡之中,这种局面将使阿拉伯国家政权丧失对国家边界的控制权,同时"伊斯兰国"等组织的暴恐袭击将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并使各种地方行政组织遭受重创,特别是伊拉克、叙利  相似文献   

6.
说起东南亚,我们不能不对它表示敬意。过去的东南亚长期被人当作蛮荒之地。西方人一直以来视东南亚为"远东"的一部分,称这里的大陆和岛屿为"印度支那"(意为"印度与中国之间")和"东印度群岛"(意为"印度以东的群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在此建立"东南亚战区",东南亚才被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地区。之后几十年,该地区是世界上战乱动荡最频繁的地区,而今的东南亚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目前,通常认为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10个国家(东帝汶暂不算在内),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多,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的东帝汶也提出加入东盟。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旧矛盾日趋激化;“多党制”、“民主化”使局势更加动荡;外部开的药方和提供的保护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就有了——长期被战乱困扰的非洲大陆即将出现一支它自  相似文献   

8.
胡欣 《世界知识》2020,(3):74-74
中东是从欧洲中心主义视角诞生的地域名词,这个地区在孕育了辉煌文明的同时,始终难以摆脱动乱"魔咒"。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刚开启,就接连发生了美国击杀伊朗将军苏莱曼尼、伊朗发射导弹袭击美军驻伊拉克基地、乌克兰民航班机在德黑兰被误击坠毁等事件,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对于遍布"火药桶"的中东,人们很难抱乐观预期,这个地区要跨越历史和现实铸就的"四重门"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9.
去年四月,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达乌德政府被推翻,建立了以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府。一年多来,阿富汗新政权不仅一直未能有效控制全国,而且政局动荡,有增无已。其突出的表现是反政府武装斗争在最近几个月中迅速发展。东南西北,烽烟四起,政府处于困境。据报道,为免遭不测,塔拉基在喀布尔每晚都要变换过夜地点;政府领导人已把他们的家属秘密送往莫斯科。苏联正趁机利用动乱的局势,进一步加紧对阿富汗的控制。国际舆论普遍注视着这一形势的发展。反政府武装斗争的发展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斗争,是在“保卫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转型与动荡相互交织构成了中东地区形势的典型特征,转型之难和动荡之痛交互影响,使中东地区秩序与地区格局处在艰难的重建过程之中。在2013年,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已进入更加艰难的深水区,宗教与世俗、民主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异常尖锐。埃及“二次革命”废黜穆尔西政权构成了转型国家动荡的风向标;其他尚未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也在谋求程度不等的改革,但均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赵萌 《世界博览》2012,(5):16-17
正叙利亚处于一个"火药桶"的核心。巴以问题、库尔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伊拉克的动荡、黎巴嫩的分裂、高加索问题、伊朗的威胁都聚集到了这个焦点上,以至于把叙利亚变成全球最危险的地区。法国:始终无法对叙利亚释怀"叙利亚人民之友小组"由萨科齐发起,以将那些认为叙利亚当前局势完全无法接受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曹扬 《创新科技》2013,(5):21-22
贫富收入差距与"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性拉美国家是贫富收入差距最典型的地区,20世纪初期,拉美经济快速发展,普遍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经济腾飞时期。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经济社会问题逐渐恶化,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贫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导致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而且还使拉美贫困化问题加重。因此,拉美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徘徊不前。拉美国家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原因在于税收制度不健全。很多国家通过税收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事实证明这是一  相似文献   

13.
明清陶瓷史上有两个时期比较引人注目,第一个时期是明初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这三朝瓷业生产上承宣德遗韵,下启成化新风,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件带这三朝年款的官窑瓷,因此,学术界称之为“空白期”。“空白”二字即指无官窑产品而言。另一个时期就是“过渡期”,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罗伯特·哈里爵士提出,它的时间范围从明末天启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中期以前,这一段时期尤其是崇祯和康熙两朝生产出了陶瓷史上最优质的青花瓷。 以常理而论,政局的动荡必然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晚明到清初这段社会动荡时期却生产出…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发生在中东的事件,人们甚至还没有明确的看法,单从各种称呼就可以看出:动荡、动乱,变局、变革、觉醒、革命等等,不一而足.今年以来,阿拉伯世界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局,迄今为止已有四个政权倒台,一个逃了(突尼斯的本·阿里),一个被抓(埃及的穆巴拉克),一个被杀(利比亚的卡扎菲),一个被撤(也门的萨利赫).这场变局从总体上来讲,有相当的必然性.我曾经撰文分析中东局势动荡的内生性和阿拉伯性.内生性指的是变局主要由内部原因引起,阿拉伯性是指变局主要是在阿拉伯世界蔓延和造成冲击.实际上,这场变局是阿拉伯世界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局势开始显露出乱象纷呈的征兆。这两年,乱象非但没有减少,反呈扩大趋势。从地域分布上看,西亚北非地区整体处于混乱状态;阿富汗以及南亚一些国家局势依然动荡不宁;进入2013年,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正在生成新的地区紧张关系,酝酿着引发武装冲突的隐患;  相似文献   

16.
聚居在中越边境线附近地区的京族人,长期以来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而以一种"他者"的身份生活在地方社会的边缘地带。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京族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过,被认为已经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的京族人,仍然不断运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来强化族群认同,以维持其"他者"地位。其不仅凝结了当地人深厚的根基性情结,同时也是其在社会资源博弈上的一种策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17.
花山庙重建与民众的社会记忆和信仰需求有关,然而作为地方性民间信仰,女神信仰的宗教资源相对匮乏单一,文化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发展,导致其处于被民众选择性淘汰的危机之中。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女书"活动的中心地区——湖南江永县社下村花山庙的重建经过,分析了当下花山女神信仰的功能和现状,指出只有通过"女书"文化和女神信仰的互构,才能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舟曲的《善后条规之碑》是西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反映地方官府"善后"工作的碑刻。通过对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该碑刊刻的历史背景,较为清楚地认识到清代后期地方官府在"善后"事宜中所采取的措施及起到的效果。碑刻还记载了舟曲地区书院、义学的恢复和发展情况,这一文献记载可以补充地方史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南斯拉夫局势一直处于紧张、动荡和危险之中,它给欧洲带来了不安,更冲击了已经陷入危机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局势。为此,欧安会、欧共体积极设法对南斯拉夫冲突各方进行调停,苏联也在积极地开展外交活动。自南斯拉夫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之日起,苏联政府以及官方人士频频发表声明和谈话。7月初,戈尔巴乔夫派特使访问了南斯拉夫,转交了他给南斯拉夫联邦总统的信  相似文献   

20.
以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发生在桂林府灵川县的"廖三"事件为切入点,阐述康熙时期桂林地方的族群问题、并由此带来的族群变动,社会变迁及其与国家制度、政策的关系。希望把族群动乱问题放回到具体的地方脉络之中,突破"阶级压迫-反抗"的解释模式,给动乱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解释。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性政治事件是怎样发展为区域性大事件的。如此则把地方小历史与国家大历史结合起来,探讨地方性事件,就脱离不了国家的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