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生之柱”位于天鹰座星云的巨蛇座恒星区域,由尘埃和气体云柱组成,它能诞生新的恒星,因此又被称为“恒星子宫”。爱尔兰科学家认为,其形成原因应归为“阴影效应”。当恒星释放强辐射刺激中立气体云时,光化电离或光蒸发会发生,其炽热外层喷射的热气体会像爆炸物一样快速膨胀,向外释放冲击波,使之进入气态块状结构。而最新的模拟显示,  相似文献   

2.
大空之眼     
《大自然探索》2009,(10):7-7
2009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由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幅“太空之眼”照片。“斯皮策”这次将自己的眼睛望向5000万光年之外的深空,尤其是瞄准了NGC1097星系中心的“眼睛”。实际上,这是一幅经过色彩加工的红外图像,照片上的“宇宙窥视者”其实是一个被恒星‘产房”环绕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个‘产房”中充满“恒星婴儿”,形成这些恒星胚胎的材料是由黑洞吸引过来的。图中“眼睛”周围的红色条幅,显示的是那些尘埃被恒星形成过程加热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家一直认为,大恒星的形成方式与小恒星非常相似。但一项新研究表明,银河系内外的大质量恒星以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复杂方式形成。新研究将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如何形成的理解。研究人员使用极其灵敏的望远镜,对1.8万光年之外名为"W43-MM1"的遥远恒星形成区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  相似文献   

6.
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已获悉,太阳系行星的气候和气象型式都受到创造地球环境的那许多相同物理过程的驾驭;恒星由气体云形成,并且最终在寂静的孤独中或在壮观的爆炸中死去;大部分普通化学元素都是在恒星爆炸中创造的;恒星在分离的星系中集聚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的行星形成理论认为,离恒星较近的气体云经过塌陷、破碎和压缩最终成为行星。而气态巨行星则通常是在远离恒星的充满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区域形成。而一种新的假说——"潮汐削减"——则提出,在离恒星更远的地方形成更大的的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     
宇宙的大部分是由没有光线的 空洞构成的,其中不可能形成恒星 和星系。然而科学家最近指出,这 些黑暗的区域或许并不像看上去那 么空。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最近观测到宇宙"旋转木马"VFTS102,这是迄今观测到自转速度最快的超大质量恒星,其赤道区域环绕轴心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转速度几乎能将这颗恒星撕裂。VFTS102非常炽热,是一颗高度发光的恒星,亮度为太阳的10万倍。这颗恒星曾拥  相似文献   

10.
恒星的形成     
一恒星的形成是天体演化的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恒星形成不仅对于了解恒星演化很有意义,而且对于太阳系起源和星系演化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恒星形成的研究甚为活跃。自十八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以来,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研究长达二百年左右,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未获完满解决;与此对照,尽管恒星物理和演化的  相似文献   

11.
飞离太阳系     
正2012年8月,美国宇航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成为第一艘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所谓星际空间,是指位于银河系中众多恒星系统之间的区域。星际空间一度被认为是空旷的,但现在看来,星际空间中的星际介质有可能是让我们了解暗物质、恒星起源甚至生命起源的关键。通过研究星际介质中的物质,科学家希望能更多了解——恒星及星系形成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7,(11):7-7
最近,天文学家运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水“倾泻”在一颗新形成的恒星上的证据,这也是首次观察到水如何进入太阳系行星的过程。这些水相当于地球海洋总水量的5倍之多,它们来自孕育恒星的气体和尘埃云,’以类似冰雹的形式并以超音速坠落。这些“冰雹”落入恒星胚胎周围的尘埃盘时立即汽化,水汽融入尘埃盘,最终融入新诞生的行星。  相似文献   

13.
傅承启 《自然杂志》2005,27(3):130-134
低质量恒星的观测和研究是近十年来恒星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褐矮星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族,它们不属于恒星,也不属于行星,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天体.褐矮星的研究使我们对恒星与行星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发现了延伸到主序下部更冷的L型和T型.褐矮星在银河系里数量可与主序星相比,但不是宇宙暗物质的主要成分.褐矮星的形成可能既不同于恒星也不同于行星,对它们形成的研究可以更透彻地理解恒星及行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123亿光年、令他们很吃惊的星系——它每年竟然能诞生4000颗恒星,而我们的银河系相比之下每年却平均只能“生育”10颗恒星。天文学家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系还很年轻,只度过了自己一生中的大约十分之一。这种高产星系被认为实际上是一系列碰撞的星系,随着星系碰撞,气体被压缩,从而激发恒星形成大潮。在这幅多波段图像中,红色表示大量新恒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绿色表示气体云集处,蓝色表示产生恒星不太多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正>探索早期宇宙中的恒星形成是当前天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南京大学施勇研究团队通过研究2颗"化石"星系来探索贫金属条件下的恒星形成,研究成果表明宇宙原初气体可能无法有效地形成恒星.该研究工作于2014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4/n7522/full/nature13820.html).大约130亿年前,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开始形成.这些恒星和星系诞生于宇宙原初气体,由氢和氦两种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家最近宣布,在另一颗恒星周围发现了第一颗除地球外的可居住行星.这也证实了其他恒星的可居住地带内存在地球大小的恒星。可居住地带是指宇宙空间中距离恒星不远也不近、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允许行星上存在液态水。这颗恒星——"开普勒186"是一颗非常暗淡的矮星,它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开普勒186"有  相似文献   

17.
前沿     
正恒星耀斑有助发现生命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行星主星发出的恒星耀斑猛烈且不可预测,但并不一定会阻止生命的形成,而且可能有助于发现生命。通过将三维大气化学和气候模型与从遥远恒星观测到的耀斑数据相结合,研究团队发现,恒星耀斑可能在行星大气和可居住性的长期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恒星耀斑是由恒星发出的,是磁成像的突然闪光。在地球上,  相似文献   

18.
萧瑰 《知识就是力量》2012,(10):82-F0002
被称为“鹰状星云”的M16星云,是一个发射星云。它距离地球约6500光年.长宽约20光年,用双筒望远镜朝巨蛇座方向即可看到。图中展现出M16高大的云柱、分子气体云和由黯淡尘埃组成的圆形云球仍留在这个正在形成恒星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6,(6):7-7
科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9000光年以外的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是一颗冰冷的岩石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3倍,在其所在的恒星-行星系统外围区域环绕母恒星运行。其母恒星是一颗红矮星,体积只有太阳的一半大。“超级地球”所在的区域有些类似太阳系  相似文献   

20.
科技前沿     
<正>神秘的宇宙"黑域"美国航空航天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观察到了一块神秘的"黑域",距离地球大约1.6万光年,天体质量相当于将7万个太阳质量集中在不到50光年的时空内,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恒星的材料将这片区域变成了黑色。"黑域"为我们提供了大质量恒星集群的早期画面,同时也有助于揭示O型恒星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