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农业部广州黄皮资源圃中保存的184份黄皮种质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果实果汁的有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有机酸组分的差异及其含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黄皮种质的总酸含量差异较大,其分布范围在1.28 ~26.46 g/L之间,黄皮果汁的有机酸主要由柠檬酸、苹果酸、还原型抗坏血酸和酒石酸组成,其中柠檬酸含量最高,且不同种质间含量变化幅度较大(0.54 ~25.12 g/L),均值为11.85 g/L,约占平均总酸含量的83.3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柠檬酸与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黄皮种质资源均为柠檬酸积累型.按照柠檬酸含量可将184份黄皮种质分为2类:一类为低柠檬酸积累型,其含量分布在0.54~3.21 g/L之间;一类为高柠檬酸积累型,其含量分布在6.40~25.12 g/L之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67.37%,其分析结果与按照柠檬酸含量高低的分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自然越冬过程中库尔勒香梨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库尔勒香梨枝条自然越冬过程中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库尔勒香梨的枝条为试材,测定自然越冬过程中香梨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采样期香梨枝条的抗寒力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越冬期,香梨枝条相对电导率在12月1日到2月1日之间变化不明显,之后出现明显的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在1月15日达到最大,为0.0113%,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12月1日含量最高,为48.06μg/g。脯氨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月15日达到最高,为86.43μg/g。由平均隶属值可见,12月中旬平均隶属值最低,为0.4789,因此,12月香梨的抗寒性为整个越冬过程中最弱。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香梨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库尔勒香梨花、芽、茎尖、叶片和皮层为材料,对总RNA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筛选出适合库尔勒香梨总RNA的提取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在3-4h内得到纯度高、含量高、完整性好的梨总RNA,并获得了逆转录活性较强的病毒RNA,同时使提取成本降低。此方法对苹果、葡萄、桃等果树总RNA的提取均适用。  相似文献   

4.
使用不同的配比浓度将壳聚糖和黄腐酸配制成不同的天然植物养护剂,观察其对于番茄和黄瓜生殖生长过程中的成花生理和果实中部分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和配比的养护剂对2种作物的生殖生理均有不同的影响,适当的配方可以使番茄首花出现时间提前和提高黄瓜的雌雄花比,并使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提高7.93%,有机酸提高8.77%,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提高2.31%.证明合适的壳聚糖和黄腐酸配比的植物养护剂可促进植物生殖生长,并可提高果实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蛇龙珠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微波处理条件(功率、温度、时间和方式)下,对葡萄酒中总酚、主要酚类化合物、总酸和主要有机酸化合物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微波对葡萄酒风味变化的具体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微波处理条件对酚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影响程度不同,增加了咖啡酸、没食子酸、Mv-3-glu的含量,降低了总酚、儿茶素、总酸、乙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含量,对Cy-3-glu、丁香酸、酒石酸、乳酸、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大.葡萄酒经100 W、6 min、40℃和间歇方式微波处理后,葡萄酒中酚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含量与自然陈酿过程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果实商品价值,本研究以四川地区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为材料,采用田间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结果显示果实重量、纵横径和干物质积累呈单‘S’型曲线.果实淀粉积累时间短,果糖和葡萄糖从盛花期(DAA)105 d开始急剧上升,果实成熟时生成少量的蔗糖和麦芽糖.苹果酸和柠檬酸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奎宁酸在90 DAA前保持相对恒定,105 DAA时下降到最低,后保持稳定.VC含量高,整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毛花猕猴桃果树园艺性状好,其果实有机酸含量高,特别是VC,是天然维生素库.  相似文献   

7.
常温下壳聚糖涂膜保鲜库尔勒香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为主剂,配制了一种新型、安全无毒的库尔勒香梨涂膜保鲜剂。用该保鲜剂对香梨进行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保鲜剂能明显减少失重,延缓衰老,保持较低的呼吸速率,维持了较高的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壳聚糖保鲜剂对库尔勒香梨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库尔勒香梨在民勤地区引种栽培的苗期表现看,库尔勒香梨在生长和发育诸方面都表现出对引种栽培地民勤干旱荒漠气候的较强适应能力;对各种灾害性因子也有很强的抵御力;种植在保水性好的沙壤土上,不仅有利于保苗,而且也有利于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9.
沙棘属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棘属植物富含维生素、类胡罗卜素、黄酮类、甾醇、挥发油、5-羟色胺、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和糖以及向量元素等12类约300余种化合物。分别以类群的进化顺序、海拔的高低、韧度的升高、经度的东移、果实的发育进程,以及实果的实采收期、每类成分中具体组分、年降水量、果实大小等为横坐标,以其含量为纵坐标,以图解的方式,探讨主要生物活成分在不同类群不同部位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套袋和膨大剂对黄冠梨钙、果胶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套袋和膨大剂是黄冠梨生产中常用的技术措施,常影响果实品质,导致果面产生褐斑.为揭示套袋和膨大剂对黄冠梨果实的影响机理,本文通过发育早期对黄冠梨幼果进行套袋和果柄涂抹膨大剂处理,结果表明,套袋和使用膨大剂均明显增加果实单果重,分别增加了0.434 2倍和0.7239倍,明显促进冷藏期间果面褐斑的产生,褐斑面积分别是对照的3.85倍和4.38倍.除套袋果实含有较高的淀粉含量外,套袋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滴定酸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套袋后使用膨大剂则明显降低硬度、可滴定酸和淀粉含量,增加固酸比,促进果实成熟.套袋还明显降低果实(主要是果皮)Ca含量,降低果皮中的细胞壁物质、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膨大剂则加剧了这些变化;同时,套袋果实果肉中的细胞壁物质、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较高,膨大剂降低套袋果实果肉中细胞壁物质和原果胶含量,增加可溶性果胶含量.总之,套袋和膨大剂显著降低了黄冠梨果皮中Ca含量,可能是套袋和膨大剂导致果皮褐斑发生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盐、碱胁迫下星星草有机酸代谢调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植物抗盐、碱生理机制的异同,根据东北地区盐碱化草原土壤可溶性盐分的组成特点,模拟0~240 mmol/L的盐胁迫和碱胁迫条件,对苗龄8周的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 幼苗进行了胁迫处理,分析了两种胁迫下植株体内外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胁迫和碱胁迫条件下 ,星星草茎叶中所含的有机酸均以苹果酸、草酸、柠檬酸和琥珀酸为主,但有机酸总量和比例显著不同.星星草茎叶中的有机酸总量随着碱胁迫强度的增大而急剧上升,但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在4种有机酸中,碱胁迫对柠檬酸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使其构成了碱胁迫下有机酸积累的主体.对于盐、碱胁迫下星星草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表明:只有在碱胁迫条件下,星星草根系才分泌有机酸而且柠檬酸是唯一可检测出的成分.说明体内大量积累和根系分泌以柠檬酸为主的有机酸是抗碱盐植物星星草对碱胁迫的关键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12.
青梅腌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和有机酸谱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梅腌制过程中盐分、总酸、还原糖等主要成分的检测,以及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腌制过程中青梅果肉与腌制液中主要有机酸的定量分析,了解青梅腌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和有机酸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梅腌制过程中,盐分不断向青梅组织中渗透,而青梅中水分、糖、酸等成分不断向外渗透,直至动态平衡.在每吨鲜梅一次性加入300 kg食盐进行腌制时,在腌制的第20 d左右盐分、总酸、还原糖在果肉与腌制液中基本趋于平衡,此时果肉w(盐分)为24.42%、w(总酸)为5.18%、w(总还原糖)为5.31%;腌制液中相应参数分别为27.06%,4.91%和4.79%.HPLC分析发现,青梅中的主要有机酸为柠檬酸,其次是苹果酸和草酸,还含少量的酒石酸、乳酸、乙酸和琥珀酸,在腌制过程中各有机酸的含量变化与总酸变化有一定的误差.在腌制过程中,青梅中的主要有机酸种类比较稳定,可以作为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3.
苹果茎沟病毒(ASGV)库尔勒香梨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尔勒香梨口感细腻 ,汁多味甜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但近年来其口感降低、品质退化明显加重 ,对这一特有名优水果的生产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除气候、栽培等条件的变化外 ,可能与香梨病毒病的发生存在很大关系。近年国内外对梨树病毒病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对于仅产于新疆的库尔勒香梨 ,其病毒病的发生、病毒种类等尚未见有系统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广泛的取样 ,分离获得 1个香梨分离物 (KRL 1)。通过草本寄主范围测定 ,KRL 1可侵染昆诺藜、苋色藜、黄瓜共 2科 3种植物。常温接种7~ 10d在昆诺藜接种叶上产生小的褪绿斑 ,后枯死 ;当…  相似文献   

14.
酯是白酒中重要的香味成分,其含量水平直接影响白酒的质量,故酒中总酯含量常以乙酸乙酯含量表示.酸对酒的风味影响仅次于酯,因此,有机酸含量亦可作为质量指标予以控制,酒中总酸含量以乙酸含量表示.国家标准法采用指示剂指示终点的中和滴定法测定总酸和总酯,全部手工操作,因而误差较大.本文介绍PH计代替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自动电位滴定测定白酒中的总酸和总酯,操作简便,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5.
枇杷果实贮藏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两个枇杷采收季节对不同贮藏温度下枇杷果实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贮藏中果实的总糖、还原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研究表明,低温(5+0.5)℃显著延缓了果实种子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推迟了果实呼吸高峰的出现时间,有利于各营养成分的保存.枇杷果实采收后,采用适宜的低温贮藏结合PE薄膜袋包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鲜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使土壤中潜在的无机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探讨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旨在为温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土壤磷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笔者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法培养120 d,研究了不同浓度(10、25、50 和100 mmol/L)草酸、柠檬酸和乙酸及其对照(CK,蒸馏水)对4种温带典型林型(枫桦红松混交林、白桦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0~10 cm土层土壤无机磷(Al-P、Fe-P、O-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均对红松及落叶松人工林内Al-P、Fe-P起活化作用,对O-P、Ca-P起固化作用,3种酸的影响效果为草酸>柠檬酸>乙酸。柠檬酸、草酸使白桦天然次生林O-P含量减少,使其转化为其他形态无机磷。整体来说,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处理4种林型土壤后,无机磷向有效性高的Al-P、Fe-P形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供磷能力。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影响显著(P<0.05),中低浓度有机酸对Al-P、Fe-P、O-P变化影响较大,高浓度有机酸对Ca-P变化影响明显。处理时间对无机磷变化量影响显著(P<0.05),处理时间延长整体使4种林型中Al-P、Fe-P受到的影响加强,O-P、Ca-P受到的影响减弱。各因素对4种林型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与无机磷形态、有机酸的种类、培养时间、酸浓度变化及林型等因素均相关。【结论】有机酸对土壤磷的活化是一个既缓慢又持续的综合动态过程,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可以通过影响土壤中无机磷的组分,促进难溶性磷酸盐溶解,从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此次研究表明,草酸、柠檬酸、乙酸对4种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有一定影响,可以提高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茉莉酸甲酯对蓝莓果实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未经过处理的蓝莓果实为对照样品,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蓝莓果实采后贮藏期间乙烯释放量、腐烂率、失重率、总花色苷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茉莉酸甲酯处理能有效抑制蓝莓乙烯释放量、腐烂率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总花色苷含量并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50μmol/L茉莉酸甲酯对蓝莓果实的保鲜效果更显著。由此可见,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延缓蓝莓的后熟与衰老进程,并提高了蓝莓果实的贮藏期品质和商品价值,显著延长蓝莓果实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8.
多氯代有机污染物胁迫下植物某些根系分泌物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培植物的方法,对以1,2,4-TCB和pp'-DDT为代表的PCOPs胁迫下黑麦草和大蒜的某些根系分泌物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类型和浓度PCOPs胁迫下的植物某些根系分泌物产生了相应变化。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较低浓度PCOPs胁迫能促进植物对可溶性总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的分泌,而在较高浓度PCOPs胁迫下对植物根系分泌可溶性总糖、有机酸和氨基酸产生了抑制作用;根系分泌物的变化情况随PCOPs的类型和浓度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阐明植物对锰毒的耐性机制,从根系出发,以美洲商陆与小飞蓬为实验材料,设置了5个锰处理浓度:0.005,1,5,10和15 mmol/L,用水培方法进行实验,处理14 d时分别对2种植物根系进行扫描,并测定其根系分泌物中的总糖、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美洲商陆在锰浓度大于1 mmol/L时促进根系生长,表现为其根长、根体积随锰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根直径随锰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小;小飞蓬的根长与根体积随着锰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根直径的变化无明显的规律;随着锰浓度的增加,2种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含量增加,氨基酸与总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美洲商陆根系分泌物中总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飞蓬,这可能是其耐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准确度好和分辨率高、简便快捷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在不同锰浓度(0.005,0.2,0.5,2.0和10.0 mmo1·L-1时酸模叶蓼根、茎和叶化学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茎组织在3 420 cm-1和2 920 cm-1处峰高先上升后下降,表明糖类和氨基酸等有机物在锰浓度较低时往往作为渗透性调节物质出现,当锰浓度升高时增强其耐锰性,但其合成和运输受限,含量逐渐下降;根和叶组组织分别在2 920 cmi-1和1 630 cm-1处表现为酸模叶蓼分泌有机酸不断螯合锰,造成羧酸O-H减少;随着锰浓度的升高,其羧酸螯合力变弱;叶组织在1 630 cm-1处的显著吸收峰可能与酸模叶蓼叶中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物质含量增大有关;酸模叶蓼根、茎、叶在1 060 cm-1处最高浓度下峰值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膜脂过氧化,这可能与酸模叶蓼的锰耐性有关。因此,利用FTIR研究植物化学组分的变化有助于探讨植物的重金属耐性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