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综合和分析现有中温,低温磷化剂各种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室温磷化剂所需的促进剂,获得了较满意的促进剂FH-5,实现了常温低渣快速磷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和分析现有中温、低温磷化剂各种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室温磷化剂所需的促进剂,获得了较满意的促进剂FH—5,实现了常温低渣快速磷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一种涂漆前预处理的磷化剂,它可作为钢铁制件涂漆前的防锈保护膜。并从磷化反应历程分析了影响磷化膜性能的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磷化成膜条件。  相似文献   

4.
主要讨论了磷化过程中加速剂、配住剂、缓冲剂等对磷化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并结合实际提出必要的磷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磷化液添加剂进行筛选,设计了一种常温铁系磷化工艺,并讨论了诸因素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我厂常温磷化工艺及磷化机理,减少和控制生产中磷化液额外产生沉渣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薄板及其配件在喷漆前的化学预处理工艺方法。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了化学预处理的工艺流程、磷化液组成及工艺条件。生产实践表明,常温、快速锌系磷钝化工艺能够得到均匀、细致的磷化膜,提高了与涂漆层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锌系磷化膜的形成机理,针对锌系中温磷化技术的缺点,采用测量φt曲线的方法研究磷化液中促进剂对磷化膜生长速率的影响。应用XRD对膜的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研制出一种低温锌系磷化加速剂。实验结果表明,将亚硝酸盐与氯酸盐混合制成复合促进剂,可以缩短成膜时间,降低磷化温度,加快磷化成膜速度,在磷化温度为25℃~35℃,磷化时间为10min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性能良好的磷化膜。  相似文献   

9.
钢铁常温磷化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钢铁常温磷化前处理-除油,除新工艺。指出获得结晶细小致密的磷化膜,应尽可能降低前处理过程中除油液的碱性和除锈 的酸性。  相似文献   

10.
锌系磷化膜的电子显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EPA和TEM等测试手段研究锌系磷化膜的形貌、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和Zn/P值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确定磷化膜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黄原胶溶液热稳定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碱金属硼氢化钠作为黄原胶溶液的热稳定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硼氢化钠浓度为80 ̄320mg/L,合成海水盐浓度为4%和甲醛浓度为0.4%时,在无氧条件下,黄原胶溶液85℃高温处理60d,其溶液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粘度损失仅为2% ̄6%。该研究结果为黄原胶在高温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以滤纸为固体基质的苄氟噻嗪(BFA)的室温燐光(RTP)测定法并讨论了适宜的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及燐光特性等。醋酸铅存在时,BFA能产生强的RFP,虽不通干燥气体,RTP强度也能在4分钟内保持稳定。与RTP强度成线性关系的BFA的浓度范围为10~(-6)—8×10~(-4)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5.3%,最低检出限为0.8ng。  相似文献   

13.
钢铁工件室温除油剂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立安  魏治 《江西科学》1998,16(1):6-11
除油是钢铁工件表面处理最为常见的工序。目前我国对金属表面的除油,一般是在中温(50℃ ̄70℃)条件下进行的。本研究通过筛选配方,对钢铁工件的除油,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叔胺催化剂体系中低温溶液法合成聚芳酯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缩聚反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该数学模型,获得缩聚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所得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与此同时,还计算了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并考虑到影响速率常数的因素,得到较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的钨和钼的试样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断口形貌分析表明,在室温下烧结态和再结晶态的断口呈典型的晶间脆性断裂,低形变及再结晶试样为晶间脆断和穿晶解理的混合型断裂,高度形变的试样断口呈纤维状韧性断裂特征,是纤维束撕裂、分层,而后单个纤维出现缩颈、微孔合并所致。在10~(-9)Torr高真空度下对新鲜断口作俄歇电子能谱分析证实,间隙杂质磷、氧和碳是钨的主要晶界杂质,而钾、氧和碳则在掺杂钨的晶界明显富集,可以确认这些在晶界大量富集的杂质是削弱晶界强度,造成钨钼室温脆性的基本原因.文中还分析了晶粒结构和亚结构对室温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研究,在对蛋丝蛋白质溶液一般性质测定的基础上,详细地描述了该溶液在不同切变速率下的流变行为。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四元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通过DSC和GPC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经二乙氨基乙醇(DEAE)中和的共聚物加水调制得微乳液。利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微乳液及其室温交联体系的流变行为,测定了剪切应力(τ)剪切速率(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乳液的流动指数n近似于1,属牛顿流体;其交联体系则属非牛顿流体,并具有触变性  相似文献   

18.
高等真菌发酵液的一种有效流变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真菌(如灵芝、云芝)发酵液具有高浓度、大颗粒、颗粒柔性和呈非牛顿液体性质但表观粘度不很大等特征。因此,目前市售粘度计或流变仪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流变测量。通过对NDJ2G型旋转圆筒粘度计进行改装、标定和修正,使其量程变小,灵敏度提高,且转子可以无级变速,从而实现了其对高等真菌发酵液的精确流变测量  相似文献   

19.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喧为配体,采用开放体系,外加搅拌,氮气保护下,进行了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研究了不同深剂,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和配体比例对聚合的影响。测定了转化率,分量和分子量分布,并对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计算了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结果证明,在开放体系下也能较好地实施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窄分布的聚合物。同时还进行了苯乙烯在同样溶剂和温度下的热聚  相似文献   

20.
镀液流速对复合电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g-MoS_2复合镀层在氰化物镀液中电沉积的研究,定量测定了镀液流速、微粒在镀液巾的悬浮量以及阴极电流密度对MoS_2微粒与Ag共沉积的影响。发现复合镀层中MoS_2含量是镀液流速、微粒悬浮量及电流密度的函数,并由此提出了能比较满意地反映在该复合共沉积体系中微粒共沉积量与镀液流速、微粒悬浮量和电流密度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