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素娟 《科技信息》2011,(31):31-31,53
为了进一步研究汶川灾区图书馆的恢复重建,加强灾区图书馆的队伍建设,本文针对灾区图书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析。  相似文献   

2.
《华东科技》2010,(6):74-75
<正>2010年5月12日,是纪念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震后的灾区一片废墟,民生凋敝,百业俱息;而今,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一座座城市在灾区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科学重建",这一抗震救灾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这其中,科  相似文献   

3.
5月中旬至7月10日,先后有156人、181人次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这是同济大学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当中,前往地震灾区第一线的同济大学师生的人次,较之统计数据肯定还要多出许多。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发生后,南京工业大学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先后派出了相关专业的专家50多人次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抗震救灾、科学考察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土木工程学院李鸿晶教授和陈新民教授就赶到都江堰市,参加国家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在地震灾区最艰苦的日子里连续工作了18天;地震后第4天,陈国兴教授、  相似文献   

5.
加强震后生态评价,促进灾区生态修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科技导报》首期学术沙龙"汶川震区生态影响评价及灾后生态重建与修复"讨论的成果,对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地震对灾区生态的影响,震后生态评价的地位及任务,灾区重建及生态修复的原则、内涵和方法等进行了综合评述,力图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及生态修复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恢复、重建中的消防安全工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全过程,生动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本质。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同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堪萨斯州绿堡镇龙卷风灾区和中国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研究区——美国堪萨斯州绿堡镇和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为研究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二者在资金来源及使用成效在当地灾民认知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以期为中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科技部及科技系统迅速反应,于第一时间出台了多批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为灾区重建点亮了技术"明灯"。  相似文献   

10.
蒋江明 《甘肃科技》2011,(14):127-128
省道313线两河口至黑水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是汶川5.12地震灾后公路重建的一部分,是国道212线通往地震灾区舟曲县的唯一通道。就此介绍了灾后重建舟曲南峪大桥的施工方案,对公路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同时也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失去亲人的痛苦是真实的,灾难造成的各种巨大破坏也是真实的,真实得叫人不能接受。但是,面对接连不断的余震,面对庞大的救援任务,面对潜在的次生危害,面对失去至亲的长久痛苦,面对更为繁重的灾后重建,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因为,战胜灾难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用科学抗震救灾是我们的明智选择。本刊编辑部与《科学时报》浙江记者站根据《科学时报》上的报道特别摘编了《科学抗震救灾院士奋战在前》这篇特稿,以告慰灾区罹难同胞的在天之灵,同时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2.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建设活动板房,安置灾民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绵竹市作为在汶川"5.12"特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灾区之一,过渡安置房量大、援建单位多、消防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消防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本文结合绵竹市过渡安置房建设情况,对过渡安置房消防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对消防工作任务作出了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指导灾后重建消防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灾后重建的事例,以灾后重建中规划进程体系为研究重点,总结了影响重建规划进程的5个主要因素,以及重建规划进程的3个主要阶段和各阶段的规划重点,探讨了灾后重建规化进程的发展体系,并且结合我国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开展灾害评估工作,组织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专家委员会由跨部门、多学科、  相似文献   

15.
开发并实施了汶川灾后重建的隔震建筑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汶川灾后重建的汶川第一小学教学楼(非隔震)、汶川第二小学教学楼(隔震)和映秀安置房(隔震及非隔震)三个代表性隔震工程实施了远程实时监测,在汶川5.12大地震近5周年之际,该监测系统已正常运行满1年,成功对上述结构受到的震中位于四川地区的几次小型地震响应进行了监测并给出典型测试记录和初步分析结果。该工作有望构建我国隔震结构理论验证与隔震工程实测分析新的研究平台,同时为未来可能的隔震结构强震作用下的实时监测做好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6.
灾后重建中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先行一步,指相对于其他重建工作,党的建设应该以新的思路及早谋划安排;相对于其他非地震灾区,灾区党的建设更应率先创新,力图走出一条新路;相对于其他一般地区,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其创新的理念理应在党的建设上得到体现;相对于其他党建任务,北川等极重灾区完全可以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先行一步重点在于“四个致力于”,遵循原则在于“四个着眼于”,保障条件在于“四个依赖于”。  相似文献   

17.
地震破坏了灾区的资源环境、地质构造,对区域人居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出发,将玉树灾后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从人居环境建设的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等系统角度探讨玉树重建思路.玉树灾后重建,必须尊重灾区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现有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借鉴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建中强调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统一,重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有特色的新玉树.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08,(12):14-24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第一关注点都无法从汶川大地震上移开。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当然,对一些问题的反思也是重建工作中必要的一环。本刊日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让我们来看看有关专家都有着怎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格林斯堡镇与我国汶川灾区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对比,比较其规划制定流程、内容及执行过程的异同,并对重建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1)在规划制定方面,美国采取"自下而上"方式,我国采取"自上而下"方式;2)在规划内容方面,美国以细节到整体的积累方式形成,我国以从框架到内容的填充方式完成;3)在执行过程中,美国的政府、社区、非盈利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合作密切且公众参与度高,我国采用的对口支援政策有利于集中优势以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纯熟的业务,发挥技术专长,奋战在抗震救灾技术战线上。他们想抗震救灾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精神可嘉……”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写来感谢信,感谢学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应用工程中心谢忠、刘修国等11位同志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