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尔滨市辖区黑土有机质、全氮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哈尔滨市辖区的6个市县采集了黑土表层(0~20cm)土样411个,测试了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结合GIS分析了两种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全氮的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其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分别为0.597和0.520,都为中等程度空间相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地统计学软件相结合绘制出养分空间分布图,为该区农业规划、生产管理、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南部黑土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南部典型黑土区双城市土壤全量铜(Cu)、锌(Zn)、铅(Pb)、镍(Ni)、镉(Ca)5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其中Zn、Nj和Cd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3种重金属元素受土壤内在属性影响较大。而Cu和Pb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2种重金属元素由土壤内在属性和人为因素共同起作用。Cd、Pb和Cu较Zn和Nj的变程小,说明研究区土壤前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可能主要受到较小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异规律如下:Cu和Ni呈东高西低的趋势,Pb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而Zn和Cd分别表现为块状分布和岛状分布的特点。图3,表2,参8。 相似文献
3.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在海伦市农田黑土区域以不同取样尺度采集的耕层(0~20cm)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其土壤全量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两种尺度下土壤全氮和全磷均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地统计学研究的方法表明两种尺度下全磷表现为高度空间相关,其变化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其它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在不同的尺度下各有不同,揭示了影响其变化的生态学过程和功能不同。研究结果对科学地指导施肥、建立培肥制度和支持精准农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4.
黑土有机质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南北狭长黑土区内,选取南、中、北三地的高、中、低肥力黑土共9个点,进行有机质在黑土中分布状态与质量、有机质含量与黑土养分及物理的相关分析,系统地阐述有机质的核心功效,提出了黑土培肥的重点是有机物料还田,能控制黑土有机质减少并进行黑土有机质不断更新,以提高黑土有机质品质,增强黑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空间移位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玉米生育期的变化是:灌浆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在5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北安>嫩江>海伦>德惠>梨树。 相似文献
6.
芜湖市典型蔬菜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工具,分析了芜湖市典型蔬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运用克立格法进行线性无偏最优插值,制作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和良好的结构性;在80m步长范围内,0°、90°、135°的3个方向上有机质的半方差函数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各向同性,超出此范围,各向异性显著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点,菜地的东南部和中东部含量高,大部分区域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20g·kg-1~30g·kg-1,分布土壤面积79500m2,占总面积的80.63%。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SOM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其组成、性质和转化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SOM的组成、结构、存在方式的复杂性,对SOM的研究一直与其分组技术相联系.根据SOM分组技术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不同,主要分为化学分级、物理分级和生物学分级.最后指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物理分级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参39.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关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土壤有机质的最初认识是:它是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对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这种观点到上世纪70年代被英国洛桑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所改变.该站的研究证明:很多栽培作物的产量并不依赖于土壤有机质水平的高低.随着对全球变化的关注,近期有关土壤有机质作为重要碳库的研究也得到重视.毋庸置疑,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长所具有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作用会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及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土壤有机质仍是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参63. 相似文献
9.
向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向海湿地8种植被群落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群落下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芦苇—沼柳群落和香蒲群落下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高于其它植物群落;根系分布较浅的碱草群落、三棱群落和碱蓬群落下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较低,且碱蓬群落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它植物群落。除芦苇群落和辣蓼群落外,其它群落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亚表层土层;对于全磷而言,除辣蓼群落外,其它各植物群落下表层土壤群落下土壤全磷含量均高于亚表层土壤。湿地土壤全磷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C/N比和pH值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和指数衰减函数变化,但土壤全磷与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伊通县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通县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4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最佳模型为孔穴效应模型。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822.4km、977.6km、194.2km和116.4km。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等)的影响,并且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有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如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闻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取样间距设计、定位施肥和农田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河南省南阳市植烟田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河南省南阳市烤烟种植区各项土壤肥力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烤烟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绘制河南省南阳市烤烟种植区土壤肥力评价图。结果表明,唐河、方城和内乡的东南部由于植烟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K含量高,为土壤适宜性较高地区;西峡、淅川、邓州和内乡的西部植烟田虽然土壤中有机质和含N量较高,但Cl-含量也比较高,为次适宜区。今后应注意改良土壤,加强N、P、K搭配比例的协调。图2,表3,参15。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 ( GIS)在土壤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如功能上的缺陷 ;系统过于庞大复杂 ;缺少灵活性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 GIS已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 ,于是决策支持系统 ( DSS)就应运而生了 .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 GIS的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由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及人机交互系统组成 .系统可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多种决策方案 ,且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服务 ,弥补了传统的 GIS和单一的 DSS的不足 . 相似文献
13.
14.
15.
福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叠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路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1):10-14,18
以福建为例建立了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理论的熵值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针对该省67个市县样本进行了农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的指数构建和等级划分;在总体层面,以及5个状态层面(农业自然基础、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民生活、农业经济稳定性)上,对各个指数进行了6个方面的空间叠置分析,对各市县不同层面潜力的发挥状况做出数量评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数量依据。图7,表1,参4。 相似文献
16.
结合作物模拟模型与GIS,分析了松嫩平原黑土区海伦市主要旱地作物玉米和大豆1996~1999年的产量潜势、水分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模拟作物各个级别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作物产量潜势与太阳辐射关系较密切,1996~1999年,海伦市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潜势分别为7028 kg/hm2~8 979kg/hm2和2250 kg/hm2~3220kg/hm2。对作物水分生产力的模拟结果表明,因大豆具备固氮功能,不施氮肥情况下大豆水分生产力下降的幅度要明显低于玉米水分生产力的下降幅度。模拟结果同时验证,水分和养分的合理搭配是实现作物较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前提。耕地坡度和土壤类型对作物现实生产力均有影响,坡度<3°的耕地作物生产力大于坡度>3°的耕地;对不同土壤类型的作物生产力而言,黑土>草甸土>黑钙土。表6,参2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