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机织物的紧度以及机织物的组织结构对织物撕裂性能的影响.利用纯棉纱线,设计织造了相同经向紧度,不同纬向紧度的平纹、斜纹、透孔、蜂巢、缎纹系列织物,采用单缝法对织物的撕破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的撕破性能与织物的紧度、织物的组织结构关系密切.相同组织的织物经纬紧度相差较大时,织物的撕裂强度较小,当织物的经纬紧度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时,织物的撕裂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影响织物遮光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外部条件、织物本身因素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织物遮光性的织物基本参数,包括织物的厚度、紧度、面密度、纱线线密度以及颜色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取了3个主因子——紧密度因子、重度因子和厚度因子,结合颜色因子,这些主因子可以很好地代表有关参数的信息,并能对织物遮光进行解释.其中紧密度因子代表织物紧度、经纬密等信息,表征了织物空隙的多少,通过影响直接透射光等影响遮光性.重度因子代表有关织物面密度、经纬纱线密度信息,厚度因子主要代表织物厚度,通过影响光线在织物中光程的变化影响织物的遮光性.颜色因子代表的颜色相关信息,通过染料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等作用,影响织物遮光性.  相似文献   

3.
以气囊织物的性能要求为基准,分析了气囊织物用原料的要求,并以织物组织、经纬密度、纱线规格为主要技术参数,探讨了具有良好可织性、使用性能和工作性能的非涂层方形全成形型安全气囊织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色织衬衣面料的剪切性能,以33种代表性的色织衬衣面料为研究对象,采用KES-FB1织物风格测试仪测试其剪切性能,结果显示这类色织衬衣面料的经纬向剪切刚度范围为0.49~4.52cN/(cm·(°)).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色织衬衣面料剪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织物组织结构和经纬方向的紧度.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织物结构参数与剪切性能指标的关系方程,为色织衬衣面料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18.2tex纯棉纱线为原料,试织了6种不同紧度的织物,探讨了织物紧度对其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织物紧度的增加,织物的保暖性先减小后增大,透气性会迅速减小直至紧度增大到一定值后变化趋于平稳,吸湿和透湿性在紧度较小时较好.研究结果为设计开发新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机织物增强压延柔性复合材料的撕裂和剥离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织物增强压延柔性复合材料进行撕裂、剥离性能测试分析,得出基布的纱线线密度、织物密度以及涂层厚度与撕裂强力、剥离强力之间的关系,并对经纬向撕裂强力和剥离强力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实测了新合纤面料中具有代表性织物的剪切性能、纤维形态结构、纱线结构与织物结构,然后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织物的剪切刚度与其它诸因素的关系,发现在经向紧度普遍大于纬向的情况下影响织物经、纬向剪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经向的织物紧度、纱线的捻系数、纱线的细度及纤维的比表面积,这些结果可供化纤长丝织物的性能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平纹织物简化成平行孔洞模型,根据当量直径的定义,建立人造血管水渗透率与织物经纬密和纱线直径的理论关系,以及人造血管水渗透率与织物紧度的理论关系.经验证:在忽略水的黏性时,所建立的理论关系可以用于水渗透率的预测及人造血管参数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取与研究织物拉伸破坏模式的时频特征,通过改变织物组织结构和纬纱密度织造4种不同织物,在常规织物强力仪上利用自主搭建的声发射检测系统,分别采集对应织物拉伸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声频信息,利用Matlab软件运行基于HHT方法编译的程序对所采集信息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织物拉伸过程的AE信号曲线与拉伸载荷-位移曲线完全对应,所表征的结构相变化、纱线形变以及纱线断裂3个破坏模式可明显区分;4种织物结构相变化阶段特征频率相同,均为100Hz,且来自同一来源——经纬纱间正交摩擦,与织物组织、密度无关,表现在持续时间、幅值、能量等声发射信号参量上,结构相变化阶段与纱线强力利用系数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针织物、机织物、非织造布为研究对象,经聚吡咯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导电织物,分别探讨了纱线线密度、织物密度、织物组织、织物面密度对织物导电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织物组织相同的情况下,针织物的纱线线密度或织物密度越大,其导电性越好;当纱线线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时,机织物的纱线线密度越大,其导电性越好,但当纱线线密度过大时其导电性反而有所下降;机织物密度越大,其导电性越好;改变机织物组织结构时,绉组织、8/3纬面缎纹、蜂巢组织织物的导电性有所不同;非织造布的面密度越大,其导电性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