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改善大功率柴油机的燃烧与排放性能为目标,提出一种柔性可调的靴形喷油规律。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包括共轨腔、增压泵和喷油器的超高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可调靴形喷油规律曲线的实现方法。分析靴形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超高压共轨系统中增压泵的电磁阀开闭时刻可以实现靴形喷油规律的柔性可调;靴形喷油规律在燃烧排放性能比传统矩形喷油规律表现出更大的潜力和优越性;适当增大靴形喷油规律的喷油提前角有助于改善燃烧;靴形喷油规律匹配较大的预喷油量和预喷提前角可以提高燃油与缸内空气的混合程度,具有较好的排放效果。  相似文献   

2.
单螺杆压缩机与其它回转式压缩机一样 ,为了解决气体从压缩腔中向外泄漏等问题 ,需要向压缩腔中喷入润滑油或其它液体 .一方面 ,喷入的润滑油减少了气体的泄漏量 ,降低了排气温度 ;另一方面 ,润滑油的存在增加了粘性剪切、摩擦、搅拌和吸气预热等方面的损失 ,直接影响压缩机的性能 .本文根据喷油雾化理论 ,引入维勃数来评价润滑油在压缩腔中的雾化程度 ,为合理选取单螺杆压缩机的喷油参数提供了依据 .实验中通过改变喷油量、喷油温度和喷油孔径等参数 ,得到不同喷油参数下单螺杆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和绝热效率 ,结合喷油雾化理论 ,对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实验证明 ,依据维勃数来选取喷油参数是可取的 .为了保证润滑油在压缩腔中雾化良好 ,所研究的单螺杆压缩机喷油的维勃数应不小于 60 .  相似文献   

3.
单螺杆压缩机与其它回转式压缩机一样,为了解决气体从压缩腔中向外泄漏等问题,需要向压缩腔中喷入润滑油或其它液体。一方面,喷入的润滑油减少了气体的泄漏量,降低了排气温度;另一方面,润滑性的存在增加了粘性剪切、摩擦、搅拌和吸气预热等方面的损失,直接影响压缩机的性能。本文根据喷油雾化理论,引入维勃数来评价润滑油在压缩腔中的雾化程度,为合理选取单螺杆压缩机的喷油参数提供了依据。实验中通过改变喷油量、喷油温度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某上、下两层分布8孔喷油器喷嘴内部流动三维模型,通过基于动量法的各孔喷油规律测试系统同时计算和分析了各个喷油孔的喷油规律和循环喷油量,并对此三维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相同工况下,数值模拟所得各喷孔喷油速率曲线与试验实际测量曲线变化趋势较一致,对喷油器各孔循环喷油量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其相...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高速运行条件下轴承腔内油气两相的分布情况,提升高速轴承的喷油润滑效果,考虑滚动体自转及公转运动,通过定义旋转坐标系描述轴承各组件运动关系,构建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动精确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模型及压力耦合方程组的半隐式(SIMPLE)算法对轴承腔内油气流动进行求解,得到油气两相在轴承腔内的分布状态;通过探讨不同工况下润滑油在轴承腔内的宏观运动规律,从压力分布、润滑介质分布特性等角度评估了喷油润滑条件下高速轴承的润滑性能。结果表明:受轴承内部气流影响,润滑油脱离喷嘴后逐渐发生偏移,运行转速越高,偏移越大,导致高速时润滑油难以直接到达滚球与内外圈接触区附近;当转速升高时,运动部件上的润滑油逐渐减少,成为制约喷油润滑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采用分段调节实现预喷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采用主副喷油泵及双通道喷嘴分段调节实现预喷油的研究. 调节副喷油与主喷油间隔角为 8℃ A~10℃ A 时,实现了初始喷油率低、后期喷油率高的双峰喷油规律. 1 E150 C 型柴油机性能试验表明,采用分段调节式喷油,油耗率降低 4 g/(k W ·h), N Ox 排放下降了 44% .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扫描电镜对柴油机喷油咀钢材的高倍组织分析和碳化物粗细的鉴别,以及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测定碳的线扫描浓度分布曲线,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喷油咀偶件选材匹配及热处理工艺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反馈放大电路,利用计算机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进行有关重要参数的计算,并分析判断其稳定性.该方法具有方便、直观、灵活的特点,提高了分析精度及效率.  相似文献   

9.
掺Er^3+/Yb^3+光纤激光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光纤腔掺Er^3+/Yb^3+光纤激光的模型和速率方程,推导了阈值泵浦功率的解析公式,运用数值求解方法,得以了光纤中反转粒子数分布,小信号增益系数和激光的输出功率,同时也给出了数值曲线,可用于掺Er^3+/Yb^3+光纤激光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改变喷油泵出油阀间隙、出油阀紧帽腔容积、以及出油阀减压凸缘厚度,借助特制的透明供油系统、CCD摄录机、高速A/D采集卡、图像采集卡和微型计算机等测试及处理设备,对喷油系统中汽泡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揭示出以上几项与供油系统中残余压力的关系及对出油阀紧帽腔中汽泡和汽泡分布区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用场匹配方法计算了X波段(f=9.37GHz)介质填充的盘荷波导加速结构的基模(TM01模)和高次模(HEM11模)的色散曲线,结果与Mafia程序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并且直观地反映了工作模式和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还表明HEM11模的截止频率和传播常数都比TM01模的低.依据Mafia仿真和实验结果,微调模型腔的内半径,反复加工模型腔进行实验研究,并对测试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沉积方法在铂、铝基体上制备出具有电化学控制离子交换(ESIX)性能的电活性NiHCF(Nickel Hexacyanoferrate)薄膜,在1mol/L(NaNO3+CsNO3)和1mol/L(KNO3+CsNO3)混合溶液中分别测定了不同Cs^+浓度下薄膜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并根据CV曲线和EIS曲线的变化特征分析了薄膜对Cs^+/K^+和Cs^+/Na^+离子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交流阻抗技术与循环伏安法相结合可较好地用来表征混合溶液中离子膜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叶欣 《科技信息》2010,(21):J0037-J0037,J0052
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离子色谱同步分离及检测城市环境中植物样品中Cu^2+,Ni^2+、Zn^2+、和Mn^2+等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新方法。检测方法中使用了乙二酸一硝酸钠洗脱液进行浓度梯度洗脱,成功分离各金属离子,同时使用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方法检出限低(μg/L),校准曲线线性良好.能应用于检测植物标准样品及城市环境中的植物样品的重金属离子含量。  相似文献   

14.
缸内直喷燃料改质控制HCCI着火时刻和燃烧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汽油缸内直喷(GDI)多段燃油喷射策略来控制缸内混合气的温度、浓度及化学组分,实现了对HCCI着火时刻和燃烧速率的控制.研究了不同喷油策略、喷油比例和喷油时刻对HCCI着火、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缸内直喷可以有效地控制HCCI着火始点和燃烧速率,降低燃烧循环波动,拓宽HCCI高低负荷下的运行范围.  相似文献   

15.
电控技术在柴油机上的运用,提出了需要测量曲轴的位置及判别电控喷油器应向哪一汽缸喷油的问题。本文参照已广泛运用的汽油机电喷系统,介绍了电控柴油机曲轴位置测量原理及喷油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C++面向对象的新特征,对Bezier曲线的定义和生成过程进行封装,从而极在大地简化了Bezier曲线的定义和绘制过程。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汽油缸内直喷(GDI)多段燃油喷射策略来控制缸内混合气的温度、浓度及化学组分,实现了对HCCI着火时刻和燃烧速率的控制.研究了不同喷油策略、喷油比例和喷油时刻对HCCI着火、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缸内直喷可以有效地控制HCCI着火始点和燃烧速率,降低燃烧循环波动,拓宽HCCI高低负荷下的运行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直喷发动机第二次喷油时刻、两次喷油比例对燃油蒸发与混合气形成质量的影响,在一台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进气门早关(EIVC)米勒循环单次喷射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两次喷油量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7组不同的第二次喷油时刻方案,并在最优喷油正时的基础上,设计了6组不同喷油比例的方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压缩冲程中后期,缸内湍动能随着喷油重心的后移而增强;随着二次喷油正时的推迟,更多的燃油附着位置从活塞顶部转向缸套表面;当二次喷油正时为进气上止点后150°曲轴转角、喷油比例为2∶1时,附壁油膜蒸发效果最佳,点火时刻缸内残余油膜量最少,较原机下降95%,并且该条件下当量比分布良好,在火花塞附近形成了当量比为1.3的微浓混合气,有助于火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双取代耦合簇理论CCSD(T)/cc—pVQZ和二次组态相互作用方法QCiSD(T)/cc—pVTZ对BeH+,BeD+和BeT+离子基态(X1∑+)进行几何优化和单点能扫描,计算BeH+,BeD+和BeT+离子的势能曲线.利用所得势能曲线计算出相应的光谱常数(ωc,ωcXc,Bc,αc和Dc)和分子振动能级,并与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披碱草与苜蓿混播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披碱草与草原2号杂花苜蓿不同混播比例的群落性质,高度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及混播后地上生产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披碱草、苜蓿的高度生长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高度生长曲线分别为H=t/(a+bt+ct·t)和H=a+bt+ctt.披碱草、苜蓿的地上生物量积累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不同混播比例生物量积累速率不同。茎叶比、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的混播群落中数值不同,苜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