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矿区生态复垦和预复垦中表土剥离及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复垦工艺效果的分析,提出"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梯田模式表土剥离法"等生态复垦表土剥离工艺,同时根据淹没后土壤质量低下,需要复垦时投资进行土壤改良等不良影响,阐明生态预复垦的表土剥离工艺。表土剥离工艺分析表明,表土在复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把表土剥离工艺纳入土地复垦的总体工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韶赣高速公路建设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工作,项目建设对表土进行集中堆放利用处理,从工程勘察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介绍具体做法,并列举了具体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3.
探讨贵州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时,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劣质耕地土壤培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初步剥离与利用的技术流程与原则。结果表明:贵州特殊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宜耕耕地的质和量上呈现出明显在空间错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刚性需求加剧,使得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利用,是除耕地整理和废弃地复垦外一种新的增加耕地方式,是实现贵州省耕地占补平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耕层剥离利用工程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整治方法,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修复土壤环境、改良土壤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随着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推行,耕层剥离与覆土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科研人员主要研究了其技术方法、影响条件、利用效果等.总结了耕层剥离利用后重构土壤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覆土因素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综述了耕层剥离利用通过土壤扰动与复垦模式对土壤碳储量进行影响的相关研究;讨论了被剥离土壤的土壤结构和碳储量变化与改良.  相似文献   

5.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国土地复垦起步晚,新技术与新理论应用较少的问题,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辅助土地复垦的决策。介绍了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自动分类功能对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条件分类,为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措施提供依据。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选取评价因子,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学习,对复垦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矿区土地复垦决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大阪府箕面市大阪国际文化公园都市建设地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下5cm厚表土为材料,以大阪府枚方市山田池公园的一隅荒地为试验地,做小规模的森林表土铺撒试验。从土壤种子库的生态学意义出发,探讨森林表土作为植被恢复绿化手段的可能性。对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处理区出芽个体数状况、幼苗早期的生长情况、植被的形成、出芽植物种类与土壤采集地植被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处理对出芽植物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减量技术包括捕获、封存及再利用技术,是目前国际上亟待发展的减量技术的研究状况.阐述了近年来台湾致力于研发各项减量技术的研究状况,希望通过能源计划将针对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超重力旋转填充床技术、化学循环程序、CO2转化技术等对台湾未来CO2减量提出一整合性技术.除了基础减量技术的研发之外,国科会通过能源计划整合产学研各界资源,共同开发CO2补获及再利用技术,并建立示范工厂,成为台湾CO2减量的重点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一种等平面工艺和金属剥离技术在低电容、高可靠晶体管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通过采用这两种工艺,不仅使得晶体管输出电容减小14%,也使可靠性明显提高.从而满足了微波电路使用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电厂目前普遍采用水力除灰的冲灰水(浓缩池澄清水)的水质特点及对电厂的危害作了阐述,综合分析了各种目前常用冲灰水的处理方法及其不足,重点对浓缩池澄清水循环再利用,并对其碱性进行中和进行了技术研究,而且有利于防止除灰系统结垢和解决燃煤电厂冲灰水和脱硫废水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专业厂家的处理和加工,废弃纸包装能够生产出再生纸、地板、垃圾桶、衣架、乒乓球拍、托盘、课桌、园林护栏等一大批生活用品和工业用料,既有益于环保,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讲述废弃纸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退役伽马刀源仍具有很高放射性,合理再利用可以缓解退役伽马刀源处置压力,延长放射源安全使用寿命,实现废源减量化和再利用。研究利用退役伽马刀源制备新型工业辐照源,开展新型工业辐照源结构设计、自动焊接工艺研究、密封源安全等级试验等工作,确保新型工业辐照源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要求;并按照放射性物品运输规程要求,成功取得特殊形式放射性物品设计批准书,满足市场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对3S技术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从3S技术以及它们两两结合在森林化矿山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出发,针对森林化矿山建设以大冶铁矿为例,特别是RS技术在森林化矿山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快速获取矿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复垦区域的面积信息,并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复垦区域的面积进行统计,为森林化矿山建设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并在森林化矿山建设过程中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为森林化矿山建设相关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展开分析,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为未来中国的太阳能建筑热利用技术做出客观性的分析和展望。结论表明,在我国,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4.
混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剥离是无法进行机械分离的有效补充,在系列混合标准曲线线性回归及检量限满足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根据ICP定性及半定量溶出离子浓度总体情况来判断有效分离的程度,结合混合物材料组成特点,最终由化学分析经验丰富人员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解决一些混合物检测难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钢铁企业蒸汽管网系统利用率不高的现实,提出蒸汽梯级利用的方法.对不同参数蒸汽运用热力学原理,采用分析和能分析方法对蒸汽利用过程中减温减压的能质损失、一次使用后高参数蒸汽和冷凝水能量损失进行热力学和经济性分析,提出减少损失的方法,以提高蒸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首先简要介绍了WebGIS的发展现状,然后阐述了基于Autodesk MapGuide建立的土地复垦信息网上发布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最后以徐州市贾汪区的土地复垦规划信息为数据源,开发了土地复垦信息网上发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土地复垦信息查询和实时讨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利用工作一直采用人工管理。从利用的申请开始到藏品出库、送展(或照相、观摩、外借、送修)再到藏品退库,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填写大量的纸质单据,并拿着这些纸质单据到各个职能部门完成繁琐的签批工作。由于人工管理方式的限制,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信息的传递滞后。同时,由于各类文物分属不同的职能科组管理,而各科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因此无法实现各类文物信息的共享,经常出现反复利用某件文物、文物使用档期冲突等情况。另外,由于人工统计方式的局限性,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文物提用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泥水盾构的弃渣处理过程会显著增加施工成本,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常见问题,依托杭州望江路过江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工程,考虑掘进线路处于黏土地层,提出了弃渣取代同步注浆原材料再利用方案.探讨了弃渣取代膨润土原材料的可行性,通过均匀设计试验测试了浆液性能,并结合目标规划(goalprogramming,GP)模型实现了浆液配比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初步处理后的泥水盾构弃渣可取代膨润土材料,最优配比下同步注浆浆液的流动度为23.1 cm,2 h析水率为2.2%,28 d结石体收缩率为5.8%,初凝时间为649 min,结石体28 d抗压强度可达2.65 MPa,均能满足杭州现场同步注浆性能要求,且该技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合物驱转水驱后含水率上升快,同时地下又残留大量聚合物,以溶液溶解、吸附、捕集的形式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向地层注入再利用剂将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形成弱冻胶或(和)絮凝体,封堵高渗透层,控制水的窜流,通过提高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包括固定技术和絮凝技术.研究证实,絮凝技术主要利用地下低质量浓度的聚合物,固定技术主要利用地下高质量浓度的聚合物.絮凝剂可用固体颗粒,优化的絮凝剂为稳定化钠土;固定剂可用聚合物交联剂,优化的固定剂由地层温度和矿化度决定,对孤岛油田地层条件优选为醋酸铬与乳酸铬的混合物(YG107).该技术在双河油田和孤岛油田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效果,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首要的接替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张雁秋 《科技信息》2008,(4):104-104
本文讨论了旧建筑的再利用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表明合理的再利用能够使旧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焕生机,体现城市的历史感与文化价值。特别提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对旧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