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栋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28-29,32
对《尔雅·释诂》“善也”词条从叉项及古书例证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证明了被训释词所被解释的意义可能是它的本义、引申义或与这个字所通的那个本字的某个意义等。训释词亦同。  相似文献   

2.
语义联想与语音联想的同时并进,则声训区别于形训和义训的心理特征,它由词义的表达工和声训的理论基础所决定;首先,词义的表达方式(即词的语音形式)与词义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声训的基本原则是“音近义通”,除了语音上的联想之外,还必须作语义上的联想。事实上,抓住词义特征,进行语音联想是古代声训实践中的普遍现象,许慎、段玉裁等都是在释义过程中将释字包含的的“意”通过读音相近的联想推举到对被释字的认知上。  相似文献   

3.
晋代杜预对“辅车”一词的错误训释流传甚广,影响至今。《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大小小的辞书,乃至一些学校的权威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等概莫例外。作对这一错误训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辅”之本义当为绑在两辐间的直木,并指出了现行辞书中释“辅”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4.
“你看他还打张鸡儿哩,瞒着我黄猫黑尾,你干的好茧儿!”(28)“伯爵度打张惊儿说道:‘我没曾在你面上尽得心,何故行此事。”(35)“你看这老婆子这等打张睛,俺猫在屋里好好卧着不是?”(59)姚灵犀释为“佯推不知”。梅校本注“假作吃惊,装糊涂。”白维国释作“假作吃惊,虚张声势。”这本是同词异写。此词是当时口语之实录,写录者急不择字,而未虑及用词用字之统一,因而出现同词异记之不同。“张惊”取吃惊或故作吃惊之字义;“张睛”则取“瞪眼不认帐”,楞瞪之态;“打张鸡儿”则是以禽事喻人事,鸡受惊惧的神态。同义词的三…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甲骨文、金文中,唯、有二词具有某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在先秦早期传世文献中表现得不够显著,因而传世文献中某些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往往被人们按传世文献中常见的词义和句式所曲解。本文在拙作《先秦“唯”字的用法》和《先秦早期文献中“有”字的代词性》两文的基础上,对《诗经》和《周易》中若干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作一些新的训释尝试。  相似文献   

7.
《尔稚·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前十一个词都是“始”的意思。这样释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笼统而又模糊,有极大的词义浑沦性,读罢不得要领。《尔雅》全书都呈现出这种词义上的浑沦性,如互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宫);反训:“故,今也”(释诂);递训:“煽,炽也;炽,盛也”(释言);二义杂训:“乱,治也;纵、缩,乱也”(释诂)。这种颠来倒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浑沦释义法使《尔雅》成为一个巨大的词义迷宫,使后世的语言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寻不到清楚明晰的出路,只能喟叹《尔雅》“解释词义往往过于简单笼统。  相似文献   

8.
试析刘淇《助字辨略》释词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刘淇所撰的《助字辨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对其后的虚词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丰富而灵活的释词术语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其释词术语包括诸“辞”训释术语和其他训释术语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反训探原”一文,(原载《中国语文》八○年第四期)把“反训”字分为十类,认为:这十类字就是“反训”的十种来历和成因.兹照抄原分类名目例字如次:(分类顺序略有更动)一、内含反训 例:率 遵循也.又,领导也.等 齐同也.又,差异也.二、破读反训 例:仰 下托上也.又,上委下也.三、互换反训 例:攘 推贤而善也.礼敬谦逊也.又,消责不善也.逆 迎受也.又,违拒也.四、引伸反训 例:衅 填隙也.又,裂隙也.五、隐讳反训 例:考 延年也.又,终命也.六、假借反训 例:乖 戾也.又,和顺也.  相似文献   

10.
1用木杖牵引扶助目力有碍者叫做相,牵引扶助的人也叫相。此其事其人同词之例。字从目从木,息亮切(xiang),去声。《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这句话可译为人主没有贤臣辅佐,如盲人没有人牵引扶助;也可以译成人主没有辅佐的贤臣,如瞽者没有牵引扶助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即指牵引扶助者。牵引亦即导引,故《尔雅·释诂下》:“相,导也。”由导引目力有碍者引而申之,宴飨或祭视时司仪赞礼引导宾客或主祭者也叫相。《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郑…  相似文献   

11.
“柆、拉、啦”三字有无源流关系,在各类语辞书中一般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以前的语文辞书,均未见“啦”字;虽释“柆”和“拉”,但释义不全,且不注释“拉”与“拉”二字的源流关系。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一般不收释“柆”字,即使个别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收释,也仅照引大徐本《说文》有误的释义。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虽然都收释了“拉”、“啦”二字,但也不训释二字的源流关系。本文拟利用前修之说,参以拙见,试释“柆”字本义以及考证“柆、拉、啦”三字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书的训释有“解文”与“说字”之分。“解文”是随文释义的注疏,“说字”是通释语义的专著中的训释,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解文”是“说字”的具体运用;“解文”是“说字”的材料;“说字”是对“解文”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马说》最后一句应作如何现解,众说纷纭,分歧较大。本文从对两个“其”字的训释和语尾词“也”的理解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训诂学上有所谓“反训”一说,人所共知。所谓“反训”,是指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个义项。探究起来,较早有意识研究“反训”者首推晋代郭璞。《尔雅·释诂》:“徂,存也。”郭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为,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对于“反训”的成因,历代多有学者研讨,文章叠出,角度日异,均图一解千古之谜,然而终是众说纷纭,茫无定论。本文不就“反训”论“反训”,而试图从汉字发展史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来胧去脉,或许可以一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15.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16.
王锳同志的《诗词曲语辞例释》,是继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之后,新出的一本解释诗词曲语的专书,颇多创见。但也有个别训释可以再斟酌,现提出两条向大家请教。拿(81页)王书释为“犹云对付,动词”,并举了六条例证。其根据除在六例中似可解通外,主要是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奈”可释为“对付、处分”,而王锳同志认为“拿”与“奈”或即一声之  相似文献   

17.
“反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或原则出现于训诂学术语之中,是晚近的事.从词义训释学角度揭燊这一术语的内涵外延,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失当欠妥之处.准此,笔者提出了以“正反同词”指称这类语言现象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在反义词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问题,试结合教学实践,简述如下:(一)、构成反义词的条件反义词是涵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这种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在词汇中的反映.所以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是构成反义词的重要条件.如“上——下”、“好——坏”、“正确——错误”、“成功——失败”都是如此.有些词,如“手——脚”、“冬——夏”,所反映的事物本身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人们在语言中经常对举、被赋于相反、相对的关系,被看作是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相似文献   

19.
“因”是一个常用汉语词。在先秦文献里,“因”处于虚化过程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看似十分复杂,但如果明确了“因”的本义为“像垫子(席子)之形”或“会垫子(席子)之意”,则该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就如网在纲,纲举目张,十分清晰明确了。  相似文献   

20.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