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太极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从人自身开始探索人、世界和宇宙的起源及其演化、发展的根本规律的思想结晶,其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刻性、思辨性和太极图的符号性,在世界哲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但是,我们的太极哲学也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本文以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和历代先哲及太极拳宗师的学说为基础,结合自我的观察和思考,重新绘制了<太极图>,撰写了<太极图说>、<太极拳论>,还补写了<太极说>,并特别阐述了太极精神对人类文明特有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认为,太极拳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拥有的上乘拳法,只有太极哲学才能产生出如此高超的拳术,因此不了解太极拳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太极哲学.  相似文献   

2.
太极柔力球是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它具有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内涵.吸纳了太极拳运动"以柔克刚、引进合出"等特点.太极柔力球运动符合运动人体科学原理,借鉴了羽毛球、网球等现代小球运动的运动方式,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及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太极思维模型是对古代中华民族阴阳五行思维的高度总结、浓缩、概括,是太极拳拳理的精髓和根本性思维。太极思维模型是古代先民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太极拳以其独特的人体运动方式来演绎太极思维,形成太极拳理论思维模型的核心。本文从太极思维模型、阴阳思维模型、卦爻思维模型、五行思维模型来论述太极思维对太极拳运动形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太极操·序     
正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而综合创造出的一套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的拳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传统武术的奇葩。太极拳起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2006年焦作市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太极圣地"。焦作师专作为焦作地区的一所高等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突出地域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把研究、传承太极文化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太极瑜伽",将两大东方古老的养生术——"太极"和"瑜伽"巧妙地融会贯通,以太极拳架入手,再与瑜伽的意识、呼吸、体式相结合,形成动中生静、静中寓动,诠释出阴阳互为其根、虚实转换的理念,成为近年来深受大众欢迎的一项新兴的"Mind-Body"健身项目。但因为两者文化发源的土壤、内涵、哲学思想等层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对其结合也引来一些质疑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相关太极瑜伽的文化理念和核心技术特点整理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使人们能够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太极瑜伽,为其更广泛地传播、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技击是太极拳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精髓和灵魂。弱化太极拳技击内涵不利于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阻碍了传统太极文化的传承。强化技击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技击文化思想和攻防内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开展校园太极拳教学,是传承太极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对结合太极养生功进行太极拳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在动作套路和呼吸方式上有着相通之处,在练习中可以互补,结合起来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套路和健身原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论文首先叙述太极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太极拳的发展概况。指出太极文化与建筑节能的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借鉴太极文化的经典哲理,处理好建筑的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9.
太极的道德观,无论从拳术风格、拳术人物,还是门规戒律方面,都包含着积极的思想道德元素.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通过这三方面来有意识地进行太极道德观的教育,赋予太极文化以时代精神,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太极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它以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倾倒了众多的人们。目前太极文化的发展正朝着多元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它在传播推广和产业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太极拳传播推广和太极拳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其它体育项目的发展经验对太极文化推广与产业进程之间的关系和太极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中小学太极拳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太极拳的特点与练习要求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是目前太极拳在中小学推广不畅的主要原因。而太极舞融合了太极拳的特点和舞蹈的韵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太极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太极学说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将太极学说运用到太极拳教学中,提出了几种阴阳辩证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太极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接第一期 )  一、太极产业发展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 ,太极拳得以快速、蓬勃发展 ,名扬海内外 ,给太极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市场。从 1992年开始 ,温县暨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成功地举办了七届 ,参加年会的共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名运动员和爱好者 ,数十万人前来旅游观光、洽谈贸易。仅中国·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期间就签定了 4 2个贸易项目 ,其中外资项目 10个 ,总投资 1.4 5 1亿美元 ;内资项目 17个 ,总投资 6 .35 5 9亿人民币 ;其他贸易项目 15个。太极拳的商业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太极拳的产业水平也有了一定发…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通过准确解读《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章的原意,从而破解古今治易学者不得其"是"的"太极"词义,认为"太极"之义有二,一是指天地间万物运动和人事变化的圆道循环律,二是指对自然事物和人事的圆道循环周期显现的二分律。既而依据物质存在及其运动规律是第一性的,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出土的史前文物中能旋转的器具和与圆转意蕴相关的纹饰符号为主要材料,对其作符合原生义的破释,探究太极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此问题的探究,不仅是破解太极词义的题中之义,也有助对《周易》其它哲学理论形成过程的探究提供方向和方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以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参加2013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太极项目并获得前15名的运动员和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太极项目的运动员所选用的难度动作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高水平太极运动员难度动作的选择一般有6个。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失误情况主要集中在4个动作,高水平男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平均质量不一定高于女运动员,完成太极拳难度动作的质量不一定高于太极剑。晃动是造成难度动作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太极舞·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焦作地处中原,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是古代著名的“三河”地区、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驰名中外的太极之乡,享有“太极故里”的盛誉.太极拳承载着中国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景和思想历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同时表现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推动与促进作用.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动力,传承与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动作犹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柔和缓慢,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些特点与此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没有兴趣。这也是太极拳在中小学开展不畅的主要原因,不利于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而太极舞是以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为基础,以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一定健身价值的运动。它既有太极拳的特点又有舞的韵味,是太极拳和舞的结合体,它为中小学生下一步学习太极拳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太板拳动作缓慢、刚柔兼济、阴阳转换和理气互溶等特点与中小学生在此阶段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导致中小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而太极操是以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为基础,以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健身运动,它既有操的特点,又有太极拳的韵味,是太极拳和操的有机结合体,能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下一步学习太极拳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9.
"跳跃膝"是排球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属于慢性损伤,很多运动员经常带伤参加训练和比赛,导致伤痛加剧.以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为研究样本,并对研究样本的"跳跃膝"发病现状进行研究,从整体观角度分析了优秀排球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原因与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的"跳跃膝"损伤与下腰痛呈正相关(P0.01),而与髌骨软骨病呈负相关(P0.01).为排球运动员"跳跃膝"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儒学"太极"概念,蕅益智旭以出家人特有的方式进行诠释。智旭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这一本原具有阴阳之理,阴阳变化之神妙过程中化生万物;同时,太极和万物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太极为体,万物为用。在无极与太极的关系上,智旭表面上赞同周濂溪,暗中又借鉴朱熹的观点。智旭还提出"太极妙理"说、阴阳善恶观等。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儒学理论范畴,其本义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