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煤矸石作为路基充填材料对防渗处理有较高的要求,为了研究煤矸石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适用性,该文对淮南地区煤矸石的压实性能主要是煤矸石的干密度、含水率与击实能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为该矿区利用煤矸石进行路基充填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矸石是影响煤炭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煤矸石分选方法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本文探讨了一种采用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煤矸石在线识别与分选的新方法,介绍了煤矸石识别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系统的构成,讨论了图像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煤矸石主要是采煤和选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同时也是可开发利用的二次能源。文中探讨了煤矸石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煤矸石资源化发展的方向。为煤矸石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产煤大省,煤炭开采及洗选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合理处置煤矸石意义重大。从煤矸石的组成、污染地下水的条件及淋溶液成分等方面,分析了煤矸石淋溶液对周围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废弃煤矸石的危害及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是我国目前重要的能源之一,伴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其副产物煤矸石也大量出现。介绍了煤矸石的定义、组成、危害,探讨了煤矸石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煤矸石的压实性状和其他工程性质,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掺土煤矸石的力学性能,并比较掺土煤矸石与粉煤灰的c、?值,压缩系数,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在煤矸石材料中掺加适当比例的粘土,提高煤矸石的抗剪强度,改善了煤矸石路堤的稳定性和压实性,这说明掺加适量的粘土后的煤矸石材料满足路堤填筑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的要求,用掺土煤矸石作为路基填筑材料在力学性能上是可行的,为煤矸石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煤矸石混凝土耐久性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辟煤矸石在建筑大宗材料中的应用空间及拓展煤矸石"变废为宝"的新思路、新途径,以煤矸石替代碎石、粉煤灰,矿渣替代水泥配制煤矸石混凝土,采用正交试验法和综合平衡法得出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分析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其经硫酸盐侵蚀后的强度损失、弹性模量及其经冻融后的损失量,最后对煤矸石混凝土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混凝土经过硫酸盐侵蚀后强度影响不是太大。该成果突破了传统的煤矸石活化方法研究煤矸石,对其在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常静 《科技信息》2011,(21):I0040-I0040,I0035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弃之为害,用之为宝。文章主要阐述了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并指出煤矸石综合利用使之变废为宝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土地占用面积,采用煤矸石作为尾矿库初期坝的筑坝材料。煤矸石的水稳定性对坝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煤矸石的化学组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基础上,对煤矸石的水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结果表明,煤矸石的水稳定性满足筑坝材料的工程性质,是一种水稳定性材料,可以用于筑坝。  相似文献   

10.
两淮煤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淮煤田开采历史悠久,形成了煤矸石的大量堆积.长期堆积的煤矸石占用了大量土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出现了煤矸石山塌方事故.在详细分析两淮煤田煤矸石的堆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根据煤矸石组成特征,将煤矸石资源化的途径,并阐述了在作为建筑材料、生产肥料和代替燃料方面利用煤矸石的可行性,对开发和利用两淮煤田煤矸石具有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煤矸石是煤炭工业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含Al2O3在20~30%,又是宝贵的铝资源。煤矸石可用酸浸取以制备铝盐,浸取渣经适当处理,可制得廉价的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煤矸石中Al2O3的溶出率可达95%以上,制得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煤矸石的酸浸取液可直接作为废水处理的絮凝剂使用,制得的吸附剂也可直接用于工业废水处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通过煤矸石的综合利用,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利用煤矸石墙板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煤矸石的化学成分、基本性能及其利用和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将煤矸石烧制成陶粒,进而研制2种板型、5种规格的钢结构住宅配套墙板的技术路线;根据钢结构住宅的使用及构造要求,分析了影响煤矸石陶粒质量的因素,给出了煤矸石陶粒及煤矸石陶粒墙板的技术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平煤集团煤矸石的物质组成,分析了其环境效应影响,并对其治理从理论上做了综合分析,结合其综合治理现状,提出了煤矸石的井下直接分选回填技术在平煤集团煤矸石山综合治理中的现实意义,并介绍了国外该回填技术的两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煤矸石作为煤矿区最主要的固废资源,其大规模的消纳利用关乎矿区资源与生态问题。从煤矸石直接应用、改性应用两大方面探讨其土壤化消纳利用的可行性与潜在路径。研究表明:碳含量在20%以下的煤矸石应作为土壤化消纳应用的主要类型;煤矸石与其他材料混合或经改性处理后可提升土壤改良效应;煤矸石对盐碱地等特殊土壤类型的改良效应以及特异性煤矸石土壤改良培肥产品开发应得到重视;煤矸石的土壤应用还应关注其对土壤的污染风险以及炭化改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15日、16日,河南天安煤业四矿矸石山先后发生两次自燃爆炸灾害,造成8人遇难,122人受伤,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首先介绍了天安煤业四矿煤矸石的物质组成,分析了其致灾原因:高含硫煤矸石的存在是引起煤矸石山自燃的决定因素;煤矸石的堆积方式以及有效的粒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煤矸石的透气性,是引起煤矸石山自燃的促进条件;突发降雨应是本次灾害的主要导火索.在燃料含量一定,清除比较困难,燃烧已开始并还在不断堆积矸石的情况下,降温和隔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本矸石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注浆法为主,辅以高温区域表面喷射浆液、挖掘沟槽、表面覆盖等灭火方法,并对以后矸石山自燃免灾方向进行了展望大.  相似文献   

16.
Zeolite derived from coal-based solid wastes(coal gangue and coal fly ash) can overcom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coal-based solid wastes and achieve valuable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al gangue and coal fly ash are introduced. 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treatment processes for zeolite synthesis from coal-based solid wastes are also introduced. The synthesis processes of coal-based solid waste zeolite and their advanta...  相似文献   

17.
煤矸石山自燃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矿区部分煤矸石山发生自燃后,自燃产物给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人身的安全带来危害,论述了煤矸石山自燃的条件及其特征,从预防和灭火两方面介绍了一些自燃防治措施,同时对防治措施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特别是深部注浆法防治煤矸石山自燃,现场实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三个煤矿的煤和矸石主要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对不同矿的煤和矸石根据粒径进行了分级,对分级后的各组煤和矸石的静态破碎差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比较,得出了煤和矸石静态破碎差别的规律和一些主要数据。分析发现,煤和矸石在破碎时的外加载荷服从正态分布,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破碎载荷,为煤和矸石破碎分选实验机的研制提供了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煤矸石基质土壤的水分特性,为煤矸石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复垦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峰峰新三矿6种不同煤矸石基质土壤,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测定土壤孔隙度、渗透系数和水分入渗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基质土壤孔隙度随掺土比例的增大而增大,掺土后基质总孔隙度显著增加;基质土壤的渗透系数山脚山腰山顶;矸土比为7∶3、5∶5和3∶7的混合基质土壤的渗透系数分别是原矸石的0.643、0.517和0.459,掺土后渗透系数显著降低。山脚矸石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山腰的1.111和1.078倍;山腰矸石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山顶的1.096和1.102倍;矸∶土/7∶3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5∶5的1.152和1.149倍;矸土比5∶5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矸土比3∶7的1.179和1.057倍。矸土混合土壤的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均随矸土比的减小而迅速减小,入渗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随矸土比的减小而增加。Kostiakov入渗模型更适合作为风化煤矸石的入渗模型,通用经验模型更适合作为掺土煤矸石的入渗模型。矸石掺土可以显著降低入渗率,提高累积入渗量,有益于煤矸石山的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