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 作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的一个倡导者,蒋光慈在理论和创作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历史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群众已登上了政治舞台,集体的生活已经将个人生活送到了不需要的位置了。”①因而他大声疾呼,要求新文学作家去反映和描写工农民众的革命斗争生活。而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蒋光慈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年知识分子。人物形象刻画最为成功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作家情感倾注最多的也是青年知识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唐人小说中情爱型、狭邪型、想象型、暴力型、虐待型等性向型态的分析,说明唐人小说对男女性关系的描写,既不象六朝小说那样简单,也不象宋元明清小说那样粗俗和淫秽,而是一种审美的、有着反封建意义的描写,因而它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作家艾芜在青年时期,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怀着“要凭我的双手,我的劳力走到世界上去”的愿望,在我国西南边疆流浪了相当长伪一段时间,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生活在西南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早期的小说集《南行记》中,有一部份作品就是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他们的苦难遭遇,画出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如果一篇(或一部)小说中没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情态存在,那么作品也就没有任何魅力.小说人物群体空间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他们是小说的核心,是最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价值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6.
一)郑振铎反映现实的小说主要收在《家庭的故事》中,这些小说创作于不同时期,按内容也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写于“五四”运动后,表现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情趣的,计六篇(其中《压岁钱》除外)另一类是郑氏1927年被迫离开上海旅居巴黎时写的九个短篇,反映的...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会一群作家为探索人生意义而写“问题小说”形成了一种创作倾向。他们的小说创作,关注着现实的人生,描绘着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探索着“五四”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风靡一时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他们想通过诅咒黑暗现实,鼓吹社会改造,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去回答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以指导青年知识分子怎样对待人生。为此,这群作家有着大体一致的认识态度,有着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人物家族——“狂人”家族。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特别是命运都有相同之点,即:不满现状,要求改变现实,他们都有一颗不安的心灵。这个“狂人”家族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初期的生活图景,成为历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
編后記     
本期所收的各篇译文,翻译和校对的工作都出自青年同志之手,其中有三位是青年翻译工作者,其余都是本校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的学员,他们翻译这些古代文献,原是为着配合自己业务学习和论文写作用的;象我们在前一期“世界古代史译文”专号(科学集刊1957年第二期)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一期的各篇译文,本来也不是为着发表,也不是成熟的译稿。现在我们又把这些非成品的翻译文献发表,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文献目前也还有用,世界古代史教师可以参考,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者也可以参考。在这几篇译文中,内容译得不正确、文字不通顺的地方,一定不少,请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在1920年的湖南“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中提出的“湖南自治”和“湖南共和国”思想是他在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现实政治状况和湖南历史地理状况后提出的一种政治改革方案和国家模式构想。这一思想反映了他反帝反军阀、重视人民群众、重视实际斗争等基本思想倾向,同时也具有曲解民族自决理论、提倡狭隘地域主义、推崇自然经济等局限性,是青年毛泽东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思想模糊混乱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13.
龙应台的《在海德堡坠入情网》是她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虽然表面上该小说的文字不象她的杂文那样犀利泼辣,但该小说的出现同样意味着龙应台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除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郭沫若《论郁达夫》)对封建道德和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四十多篇小说中,最可代表郁达夫创作主张和创作特色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一类是写妇女的。郁达夫在后一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受压迫、受侮辱的下层妇女——“弱女子”形象。其中,有忠厚善良、饱尝生活艰辛的旧式妇女:有弱小无依,受尽资本家剥剥的贫困女工;有  相似文献   

15.
郭盛的小说集《远山一片苍凉》,发体现了作家的“黄土村情绪”,他关注的是社会最底层、托儿所在贫困线上的小人物,他们的灰暗生活,传达出一种苍凉的人生况 味,郭盛小说 还透露出与城市的离对立,这既有“个人无意识”的宣泄,也是民族心理的积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7.
下面节译发表的两篇文章,第一篇“这是美国现在发生的事”,是美国“纽约邮报”记者费尔恩·马利亚所写的报道,载于1960年2月22日至27日该报上。第二篇“长期萧条的地区”,则是载于1960年5月14日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美国调查”专栏中的一篇评论。前一篇文章用生动显明的事实来说明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冲击下,美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和生活的悲惨处境。这里所反映的,不仅是西弗吉尼亚一地所发生的情况,而且是普遍地发生于美国许许多多其他地区的情况。后一篇文章是说明代表美国垄断资本利益的美国政府提出这样那样的计划、法案,以图改变这种状况,然而,英国“经济学家”也不能不承认:“萧条地区的困境”,垄断组织“所拥有的传统补救办法,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不可医治的痼疾。由此证明,最近几年来,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大吹大擂的所谓“人民资本主义”和种种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滥调,在这些事实面前彻底破产了。他们胡说什么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界限由于“收入平均化”已经消弥等等鬼话也彻底破产了。列宁早在四十八年前在一篇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的文章中就痛斥机会主义者所谓“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发生群众的贫困化”的谬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都在发生着。他说:“工人的贫困化是绝对的,就是说,他们简直愈来愈穷,生活更坏,吃得更差,更吃不饱,更要挤在地窖和阁楼里”;“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即他们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更为明显……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目前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承认在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却不承认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关于相对和绝对的问题,在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一篇文章曾经这样指出:“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列宁这段话对于正确认识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关系会有帮助。无论如何,今天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事,可以证明这个真理。——编者  相似文献   

18.
一、“王朔现象”引起的思考近一二年,从影视界乃至民众间,特别是青年中泛起了一股“王朔热”,或称为“王朔现象”,它起因于王朔的几部小说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几部电视剧收视率甚高,引起了轰动。对王朔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标准衡量,影视界和观众均有不同评价。褒者认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迎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算作文学艺术品;贬者评其为“痞子文学”、“流氓文学”或“无赖文学”,甚至斥之为“‘谴责小说,和‘讽刺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真实地反映了一群不满现实、精神苦闷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小说揭示了现代生活中的最基本问题是精神问题,被推为“垮掉派”文学经典。它超越了疆域、年代,具有永久的魅力。“在路上”象征了追求个性自由,勇于探寻,不循规蹈矩,不知疲倦的人类精神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复活》不仅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而且还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在这篇短文中不打算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一在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著里,作者往往把它的思想内容和自己的创作意图凝结在作品的名字上。托尔斯泰把这部花费了他十年心血而写成的长篇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决不是偶然的。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就是说:《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各自得到了复活。他们的复活,照作者的解释,是他们两人各自从罪恶的泥坑里爬了出来;他们的道德和人性都得到了复活。聂赫留朵夫对他曾经迫害过的人赎了罪,进行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在上帝那儿找到生活的意义,他复活了。玛丝洛娃由恨到爱,饶恕了迫害自己的人,革除了过去习染的坏习气,她也复活了。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中企图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很显然,托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