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治是孔子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孔子强调“为国以礼”,但他并不否定法。他的礼治思想不排斥法,相反他把法看作是礼治的重要一环。具体实践中,应以礼统法,以法复礼。礼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  相似文献   

2.
袁宗建 《菏泽师专学报》2001,23(1):34-36,83
礼治是孔子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孔子强调“为国以礼”,但他并不否定法。他的礼治思想不排斥法,相反他把法看作是礼治的重要一环。具体实践中,应以礼统法,以法复礼。礼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  相似文献   

3.
古代冠服制度与"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古代冠服制的基本特色的基础上,阐释了冠服制与礼制的深层联系。它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冠服的“差序格局”源于礼的分别精神:二是冠服所强调的社会功用是古代“礼治模式”社会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4.
今人多把列强和晚清中国的硬权力之争当成中外历史的核心内容,其实文化之软权力的交流也参与塑造了中外近代的关系。1866年,晚清第一个派外的游历性使团团长斌椿在欧洲被洋人问及“询问大中华,何如外邦侈”时,即“答以我圣教,所重在书礼”,“今上圣且仁,不尚奇计巧”,力图捍卫中华文化的地位。1879年,一位来自徽州的中国秀才(可能是举人,美国报纸称他为MasterofArts,文学硕士),被邀请去美国哈佛讲学,他在教中文的同时,以中国诗文震惊哈佛学子,使美国人感受到了一个积弱之国背后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5.
“礼”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儒家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传统的礼学研究多局限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察,而对于儒家传统之“礼”的究竟内涵则鲜有明确的阐述。作为规范的“礼”首先表现为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礼仪,而这些礼仪经过理性的加工便提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作为制度的“礼”在相当程度上则是礼仪规范的结构化、刚硬化的结果。而儒家所倡导的礼治就是这样一套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礼”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儒家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传统的礼学研究多局限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察,而对于儒家传统之“礼”的究竟内涵则鲜有明确的阐述。作为规范的“礼”首先表现为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礼仪,而这些礼仪经过理性的加工便提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作为制度的“礼”在相当程度上则是礼仪规范的结构化、刚硬化的结果。而儒家所倡导的礼治就是这样一套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礼之本原,乃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西周前中期,“礼”一般仍指祭祀之事.当时相当于后世礼文化中典制规范这一概念的语词曰“彝”.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跃动,到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人文性品格的转化,并因此而成为“周文”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古代礼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治”在中国古代传统统治中,起着传统法的重要作用。从其萌芽直至最终鼎盛,礼与当时的制定法始终相形相随,甚而具有超乎制定法之功效。在此对其予以研究,以鉴照于现代法制文明。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将致力于建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这是全球瞩目的议题,中国学者有必要加以思考与回答。笔者的思考体会是:中国可能将致力于建立"中华礼治秩序",或叫"中华礼治体系"。其主要特点是:"礼"成为秩序(体系)的关键粘合剂;这是一种圈层结构;这个体系具有开放性。"礼"的地位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对国家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影响巨大。而"礼"  相似文献   

10.
晚清新小说塑造了众多与传统迥异的女性形象,集中呈现了晚清女性生活的新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体察与感悟.从“我”之初现,到被“大我”淹没的“我”,到歧路上畸态的“我”,再到对“旧我”的皈依,晚清新小说的女性形象对作为个体的“我”的认知走过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中的现代人回眸经典是对未来有更为深切的期待。中国传统礼治社会的既定秩序有利有弊。本文选取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视点——“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和祭礼——分别代表古代礼治社会的基本秩序、性别秩序和礼制,批判性地提出相对应的三个观点:1.《红楼梦》里“成人儿童化”是普遍现象;2.《红楼梦》中没有出现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女性主义;3.祭礼的繁复程序并非一般的形式主义,而是承载了“尊祖”意义的传统。并总结出:中国传统的以“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没有没落,也不应没落。  相似文献   

12.
晚清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有的认为“无结构;”有的认为结构精美;而创作者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序》中又谦逊地说“结构之必凌乱”。同样的小说,在结构的评价上分歧如此之大在小说批评史上还是罕见的。如果我们把晚清长篇小说与报刊媒体联系起来,把其放在报刊这个桌面上,学者们的分歧也许会小的多。残缺不全的晚清长篇小说在结构上采取“穿株式”、“游记体”、“组合式”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但很难说已到了匠心独运、妙不可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1865年,李鸿章在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处在…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的提出 ,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建设中的“德治”与历史上的“人治”、“礼治”关系的思考。本文将从当今“德治”与古代“礼治”二者的区别来阐释“以德治国”并非是提倡“人治” ,而是“法治”建设中一项富有弹性 ,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国政策  相似文献   

15.
晚清西方传教士将数学符号系统地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物理知识表示方法相互交融,从而使中国传统物理学知识逐渐走向近代化.比较了晚清不同物理译著中的数学符号,解读数学符号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分析数学符号的演变对我国物理学知识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朝时期,统治者推崇儒术、“以文治国”,泰山及附近地区儒学思想发达、学术研究浓厚,致使“泰山文人”快速崛起.对泰山的推崇和践行古人泰山情怀的做法,使金朝文人对泰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孔丘(公元前551——479)生当春秋战国之际,处于社会历史大变革的“转型期”,为力求依附于当权统治者,藉以实现其“礼治”、“仁政”等主张,意欲复辟东周以前的政治制度的“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生,把“问礼”、“访乐”、“学琴”、“习祭礼”等问、学活动(孔子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师)和设坛讲学、整理古籍、带领弟子周游齐、鲁、卫、宋、陈、蔡诸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但他的主张和言论,终不见容于当时礼坏、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围绕晚清民国地理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深化了对此时期地理学的认知。在当前学术界倡导研究“知识与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对既往研究进行总结似有必要。通过对“西学东渐”“科学地理学发展史”“地理学与民族国家的建构”“历史学与地理学”四个主要研究思路进行回顾可知,晚清民国地理学史研究仍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古典政治技术,礼与古代血缘宗法文化脉息相通,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制”与“伦”二端,并为古典血缘贵族所独占.然而,到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广周文”疲敝的历史演变,终于导致了古典礼文化政治功能的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20.
一次与一位日本学者聊天,听说我是湖南人,并且喜欢研究晚清的历史,便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晚清湖南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