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引力波的作用可能曾经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从一个遥远星系的核心踢了出来,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一亿次超新星爆发事件。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迄今所发现的,存在于星系核区之外的质量最大的黑洞,其质量超过10亿倍太阳质量。天文学家们怀疑这个庞然大物是在两个大型黑洞合并的时候被踢出星系核心的,而这个过程将会释放出能量巨大的引力波信号。  相似文献   

2.
上世紀末所发现的放射现象(一种原子的核轉化为他种原子的核,同时释放出高能射綫的现象)揭示了原子核內部的矛盾,說明原子核也是一分为二的。一、原子核内部存在着諸核子(质子、中子)之間吸引和排斥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正>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对来自黑洞内部的强风进行了温度测量,揭示出黑洞风会在数小时内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研究人员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和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卫星对一个邻近的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随着黑洞大量吞噬宇宙物质,其内部的强风会经历极为快速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位于星系的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密度极大,所具有的质量是太阳的数十亿倍。它们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物理学在进一步深入认识微观世界方面有巨大的进展。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在四十多年以前从原子深入到原子核,而现在则又从原子核深入到基本粒子的领域。这就是说:就时间空间范围来说,深入到比原子核更小,就能量动量来说,深入到比原子核所牵涉到  相似文献   

5.
炎龙 《科学大观园》2012,(16):67-67
一个巨型气体云将于2013年撞向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速度达到每小时804万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最猛烈的太空撞击事件之一。实际上,这个气体云并不会真正与人马座A黑洞相撞,在距离黑洞386亿公里时(相当于光线36小时的穿行距离),这个气体云将被黑洞潮汐力撕裂。德国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格里森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一直对人马座A黑洞进行观测。他还将继续进行观测。格里森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两颗恒星与人马座A黑洞进行如此近距离接触,最后毫发无  相似文献   

6.
美国宇航局公布了该局核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拍摄的一张新的高能X射线波段图像,在这张图像上展示了宇宙中壮观的一次星系大碰撞场景.两个正发生相撞在星系被总称为Arp299,它们距离地球约1.34亿光年.美国宇航局的“核分光望远镜阵列”发现位于右侧星系核心位置的黑洞正在大量吞噬着周边的气体物质,而左侧星系核心的黑洞却正处于休眠和沉寂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孝文 《科学大观园》2013,(24):70-70
通常情况下,黑洞将低质量粒子流喷向周围的星系,长度可达到数千光年。这些喷流让太空中的物质和能量实现再循环,影响一个星系在何时何地形成恒星。现在,科学家首次发现一个向外喷出铁和镍等更重原子的黑洞,  相似文献   

8.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黑洞最有可能是"轰击"行星的神秘超高能宇宙射线的"制造厂".世界上最大的宇宙射线探测器的观测结果显示,宇宙射线是由位于附近星系心脏地带的巨大黑洞放射的.这项刊登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可能揭开了长期以来令科学家困惑的谜团.自1912年发现以来,能量最高的宇宙射线的发源地便成为天文学界的一大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9.
正宇宙中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可能找到了答案,这些重元素可能形成于微型黑洞毁灭中子星内部的过程中。像这样的过程将有助于解决其他宇宙难题,例如:神秘伽马射线和射电爆的起源。宇宙中最轻的三种元素:氢、氦和锂等则诞生于宇宙最初期阶段——大爆炸之后的瞬间,重元素是后期较轻元素原子核与自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同一天区在红外和X波段背景信号的对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黑洞。这些研究人员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分别从X波段和红外波段进行了观测,得到的结论显示早期宇宙中每5个红外信号源中就有一个是黑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黑洞至少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的20%,这显示在早期宇宙中黑洞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气体物质。"宇宙红外背景(CIB)是来自早期宇宙的残余光线,当时宇宙中最早的结构正在成形。天文学家们认为其源自宇宙中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以及黑洞组成的集群结构,随着它们不断聚集气体物质,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能量。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分辨最遥远的单个恒星和黑洞。然而它们的整体效应却能穿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这让天文学家们得以区分在极早期宇宙中恒星和黑洞在这一机制中分别所占到的比例。当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家海森堡最近提出了一个关于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引起了世界物理学界的广泛注意. 推动新理论的建立的有二方面原因. 首先是因为物理研究的实验迅速发展.由于巨大能量加速器的建立,研究工作深入能量比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能量更高,对象比原子核更微小的物理现象.结果发现了一系列前所未知的微粒子,发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换句话说,发现了物质存在的新的形式和运动的新的规律.有必要创立新的理论去概括和反映.  相似文献   

12.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2):65-66
《自然》杂志刊载了一篇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文章,这种不规则形状的原子核将有望颠覆传统的原子物理理论,并揭开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谜团。原子核是由强核力聚合在一起的,这种力必须克服质子间的静电斥力而将原子核聚集在一起。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来计算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理论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模型来描述原子核结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家们认为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央隐匿着一个巨型黑洞,然而迄今我们却从未能获得这个黑洞的直接观测图像。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拥有可以对这个黑洞进行直接成像的技术,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对于届时进行这种观测时可能将会目睹的情景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科学家们认为当我们实际对其开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宇航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简称NuSTAR)首次将目光对准太阳并捕捉下令人震撼的X射线爆发瞬间.NuSTAR是宇航局最强大的望远镜之一,灵敏度极高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尤善于观测高能X射线.在设计上,这个望远镜阵列的首要任务是观测黑洞以及太阳系外的其他天体.NuSTAR项目组成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太阳物理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NuSTAR让我们获得独特的太阳观测角度,从太阳大气层的最深处到最高处.”  相似文献   

15.
黑洞物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由于它所涉及的问题对整个物理学和人类的认识都有深远的意义,因而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注意。一、黑洞理论今昔迄今为止,黑洞还是天体物理学的一种预见,是一个理论模型。本世纪以来,物理学不断更新换代,黑洞模型也随之不断发展。大致说来,它经历了经典模型和量子模型两个阶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隐形星系,这有可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中最大的奥秘。这个隐形星系似乎主要由暗物质构成。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物质,人类还没有掌握它的特性。理论家在很久以前就相信,暗物质大约占宇宙物质能量总和的23%。普通物质,如构成恒星、行星和人类自身的物质,则只占4%。宇宙的其它部分由一种甚至更为神秘的“暗能量”驱动。暗物质的存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将普通星系及大的星系群约束在一起的引力来源,这种引力大于万有引力。  相似文献   

17.
<正>许多宇宙现象都能影响生命的存在,但有些影响会更明显一些,黑洞就是其中之一。宇宙中还没有其他天体可以如此高效地把物质转化成能量,也没有别的天体能像黑洞这样,使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率运行数万光年。另外,黑洞还能诱捕附近的物质,它们是宇宙中具有终极竞争力的"食客"。而落向黑洞的物质不会悄无声息地匿去。物质会随着越来越接近视界(黑洞表面)以极高的速  相似文献   

18.
正十几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来自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心跳"——X射线准周期振荡信号。十几年后,当天文学家再次有机会观测这个黑洞时,发现这个信号仍在持续。这项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金驰川主导,研究结果近日已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未来70年内可能发生 的十大灾难中,“黑洞”吞噬地 球被列为十大灾难之首。报道 称,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实验室 七年前建造了全球最大的粒子 加速器,将金离子以接近光速对 撞而制造出高密度物质。物理学 家担忧该座加速器可产生类似 黑洞的高密度物质,把实验室甚 至整个地球吞噬。那么,粒子加 速器真能制造出黑洞,它真的如 某些科学家担心的那样,可能吞 噬实验室甚至整个地球? 利用实验室里的相对重离子 碰撞机,美国科学家已能造出黑 洞。  相似文献   

20.
<正>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丹尼尔·弗里德曼层在1974年预言:中微子可以与整个原子核产生相互作用。这个过程涉及的能量很少,因为中微子仅能产生极弱的推力。但由于原子核比质子大得多,比与质子相撞常见,因此可以采用规模较小的探测器,只需不到50千吨水就能得到预期效果。但弗里德曼也指出:"我们的假设也许有些傲慢自大,因为中微子-原子核弹性散射实验中难免受到相互作用率、分辨率和研究背景的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