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荒漠化面积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土地荒漠化是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km^2,其中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km^2,占37.03%,该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该地区生态建设的根本性措施,建没的成败取决于植被恢复后的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2.
狭义的农村环境是与城市环境相对而言的,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在本届政府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草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到生态恢复的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当前生态退化现状,我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应对策主要是"生态建设",结果只能使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仍然无法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的态势本文通过解析草 草≠草原,得出自然界做得是最好的,而且是免费的,要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建设到生态恢复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吴阿娜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3):8-10,13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约束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方面具有的良好基础,识别了水环境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跨界污染等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尝试提出区域性大气环境保护、区域性水环境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及区域性合作管理机制等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6.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步发展,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应运而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17年来,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优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孵化器的发展正面临着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孵化器"准政府型"管理模式,大力整合社会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1成果的国内外需求及其科学意义 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广大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建国60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但到上世纪末黄土高原地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经济依然严重滞后,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严重的区域不平衡,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落后又制约着西部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建设,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由系统外部输入大量经济社会资源推动的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地区系统内部生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简称"环发")大会之后,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终于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决议12款规定之后,又经过1993和1994年“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定义为: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它又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等。该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这一定义就是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荒漠化防治公约中的定义。至此,荒漠化不但有了新内涵,而且规定了明确、适度的外延。我国政府正式通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机构将desertification一词由原来的中文译文“沙漠化”改为“荒漠化”。中国政府为了执行《荒漠化防治公约》,还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实际上我国有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321.7万km2。已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或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约为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面积约为20.5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为23.3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km2;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荒漠化面积为21.4万km2。1997年原林业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荒漠化调查的成果。2.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沙漠化亦即沙质荒漠化或风蚀荒漠化。可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环境退化过程。确切地说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这个定义也就是沙质荒漠化的定义,也可作为风蚀荒漠化的定义。3.风沙化(或称沙化)是指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出现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河流下游的沙质古河床及泛淤决口扇地段及海滨沙地,由于人为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风力作用下流沙的出现。如黄淮海平原、赣北鄱阳湖沿岸、南昌附近、广西郁江的六景及粤、闽、台、桂、琼、鲁、冀等地的沿海地段等。  相似文献   

10.
"林果业为主的新农村产业建设模式创建"是河北省林业局的科技课题(0308243),起止年限为2003~2009年.该项目中心示范点分别选择了涿鹿县好地洼村、临城县围场村、承德县岭沟村、广阳区南寺垡村和魏县北张庄村.根据河北省不同地貌生态类型区的特点,创建了平原区以经济林、平原沙区以速生丰产林、太行山低山区以核桃板栗等经济林、燕山中山区以苹果仁用杏板栗等经济林、黄土沟壑区以葡萄杏扁等经济林为主的5种新农村产业建设模式.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该项目结合世界银行贷款河北省"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7年来,中心示范区发展经济林、速生用材林18353亩,推广辐射区涉及20个县,发展经济林、速生用材林535488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22,(4):63-64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和解决"弃风弃光"问题是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三北"地区冬季供热期发生新能源弃电的重要原因是供热机组"以热定电"运行,调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城市供热系统热容积大,保温性能好,具有较高的热惯性,是业已建成的巨大储热系统.如何充分挖掘城市供热系统的灵活调节资源,是"三北"地区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1 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 (简称“环发”)大会之后 ,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侯变化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等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十分不利 ,荒漠化成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因此荒漠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媒体上、学术刊物上有很多宣传报导 ,一…  相似文献   

14.
1.荒漠化最初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这一术语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Aubreville,他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在人为造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家H.N.Le Houerou(1969)认为,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1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定义为:“荒漠化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破坏,是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10年后Y.J.Abmad和M.Kassas(1987)在《荒漠化》一书中写道,荒漠化是干旱的表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承载力的超载现象”。我国学者朱震达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协调时出现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由于世界荒漠化问题在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因而90年代联合国几次召开会议讨论荒漠化问题。1990年2月内罗毕会议对荒漠化下的定义是:“荒漠化系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大会(1992)则将其定义为:“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种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内容是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的。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这一正式文本中,确定了统一的荒漠化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包括有三层内容:(1)荒漠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2)荒漠化指特定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这一区域根据湿润指数确定。(3)荒漠化的实质是指土地退化,土地是指陆地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和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2.沙漠化沙漠化的概念同样林林种种,朱震达(1989)对沙漠化的定义为:“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其含义可简单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当然,朱震达对此也有一些另外的定义,如“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称之为沙漠化过程,所影响的土地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把“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之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1994)。还有其他学者的定义,不再一一赘述。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sandy desertification.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课题"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通过5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研究,在我国西部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岷江上游地区建立了拥有2大系统(恢复系统、支撑系统)的3段示范区(亚高山、中山、干旱河谷)的二元恢复体系,构建了"林草交错带退化疏林改造模式"、"林草交错带典型退化灌丛生态经济型改造模式"、"亚高山森林快速恢复模式"、"中山落叶阔叶灌木低效林生态功能恢复与调控模式"、"椒农复合种植模式"、"果蔬复合种植模式"以及"种草一养畜(圈养)模式"等3大类13个生态恢复重建组合模式,提供了适宜的试验示范技术体系22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01,(2):46-47
"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其宗旨在于,通过组织和支持对围绕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环境和生态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计划"的目标定位于回答三个基本科学问题:①西部的现代环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②如何区分西部环境和生态的演化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作用?③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西部环境和生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3亿公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荒漠化不断加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加大了对西部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力度,着重解决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于2001年批准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社会公益研究项目--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1DIB10069).  相似文献   

18.
产业与生态内在地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生态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建构是通过产业实现的。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不断改变与重构。新兴产业的诞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一方面它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关系,另一方面它又重构着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就在这种不断改变与重构中演变。因此,不能脱离产业谈生态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生产,是生态建设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大势: --点上治理、面上污染可能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要想大发展造成小污染,只能花小钱办大事 --与人身安全、生态安全有关的才称得上大事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兼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发展道路,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确定"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7,(7):51-51
喀斯特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亚热带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导致植被遭受破坏、土层严重流失而引起基岩逐步裸露的生态退化、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过程(图i)。喀斯特石漠化成为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它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一个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涉及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八省、市、自治区,约339个县(市),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居住约i亿人口的广大地区,影响的因素多。喀斯特石漠化问题越来越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