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97—2011年时间序列上国内各地区旅游流规模时空差异的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旅游流规模区域间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出缓慢下降、波动发展和快速下降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国内旅游流规模全局Moran’s I值均为正值,国内旅游流规模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集聚性,Moran散点图显示的各年份区域旅游流规模空间分布特征没有太大差异.LISA聚集图和局部Moran’s I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动,逐渐形成了以山东、江苏和安徽为核心的发达国内旅游业聚集区,而新疆和甘肃一直处于冷点区域,四川和海南则一直为HL和LH的显著代表区域.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状态具有时空性,自身又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城市交通状态空间自相关特性,对交通管制、居民出行行为以及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出租车GPS空间数据库,划分交通小区并计算各交通小区平均行程速度和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对贵阳市中心城区交通状态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时空Moran’s I指数形成良好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且随时间的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呈波动式变化,工作日与休息日分时段时空Moran’s I指数变化态势明显,交通状态表现为时空集聚性强;2)局部时空Moran’s I指数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模式在空间上维持良好的稳定机制,高高聚集呈现城市外围区域指向性特征,低低聚集呈现城市核心区指向性特征;3)工作日与休息日早晚高峰时段各种类型区分布格局保持高度共轭协同,仅有小部分区域出现异质情况;4)时空Moran’s I指数时空聚集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由弱聚集向强聚集,再向弱聚集状态转变。在高峰时段表现为强聚集趋势,在非高峰时段聚集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2年1月—12月粤港珠三角区域15个空气污染监测网络子站监测的数据,根据各个区域的空气污染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研究。在研究时段内,全局Moran's I结果表明:在2012年1月、4月、5月、6月、8月、9月、11月中,粤港珠三角区域15个监测站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全局Moran’s I为负值,即存在负空间自相关。而在2012年2月、3月、7月、10月、12月中,15个监测区域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全局Moran’s I为正值。但Z(I)检验统计量的结果来看这种空间格局不显著。故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从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环境状况、政府扶持力度3个方面构建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绩效测度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2016年中国285个地区的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和Moran’s I指数法对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发展绩效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群地区,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欠发达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现从东向西绿色发展绩效逐渐降低的特征。Moran’s I指数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的绿色发展绩效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集聚效应。根据对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的绩效测度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推进区域绿色联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差异常用测度方法与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1992—2012年间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580篇核心期刊文献的基础上,统计出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几种常用测度方法:变异系数、Theil指数、标准差、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把这几种测度方法分为非空间测度方法和空间测度方法两大类.同时,分析了这些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然后通过不同测度方法测度了1999—201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轨迹.研究认为:非空间测度方法的结果表明,在探究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机制时,应以长期的变化趋势作为分析的基础;Global Moran’s I,Moran散点图和Local Moran’s I三种空间测度方法相结合可以用来研究区域经济总体空间差异、局部空间差异的演变以及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测度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优势和局限.  相似文献   

6.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作为真实地形的一种数字化模拟,网格间存在着某种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是一种常见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量化指标.为了研究Moran’s I与DEM网格大小之间的关系,文章在分辨率为30 m×30 m的DEM上随机选取了35个采样点.又以每个采样点为中心,选取n×n(n=3,5,7,…,25)大小的DEM网格,计算并记录对应于每个网格的Moran’s I指数值,绘出各采样点的Moran’s I指数值随n变化的曲线.研究发现:大多数采样点的Moran’s I曲线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同时发现少数采样点的Moran’s I曲线出现局部的变化异常.对这些异常进行分析后发现,Moran’s I值随n变化的趋势与DEM网格高程值的离散程度(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丽 《科技资讯》2015,13(4):28-29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和Geo 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宁夏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426,在空间上相关性很强,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空间上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地区空间上分布较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白草草原为研究对象,对草原物种组成、植被高度和盖度等进行调查,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草原植被盖度和丰富度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周县白草草原的优势科为禾本科,群落绝对优势种为白草;植被盖度介于22%~98%,1m2内平均物种数为4.6种,群落的平均高度为7.8cm;植被盖度为弱空间变异性,丰富度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盖度存在更大尺度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其变程约是丰富度的1.7倍;丰富度的Moran’s I系数随着距离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盖度的Moran’s I系数较小,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变化并不明显;植被特征空间格局图显示,物种盖度在区域尺度上的变异性较小,空间上呈现随机斑块状退化,丰富度呈现中心较高、四周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9.
鉴于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本文以较小的评价单元村级为研究单位,使研究结果更为精细。在构建耕地破碎化及区域贫困评价体系基础上,利用空间相关性模型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绘制耕地破碎化-区域贫困散点图进行相关性分析,借鉴物理容量概念与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建立耕地破碎化与区域贫困耦合关联评价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百色市田阳县52个贫困村2015年耕地破碎化与区域贫困空间格局及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贫困与耕地破碎化空间分布规律有差异;耕地破碎化程度总体较高,空间分异东部耕地破碎化较严重,西部耕地破碎化较轻微,耕地破碎化Moran’s I指数为0.210,空间正相关,存在集聚现象;区域贫困程度空间分异东部与西部的区域贫困程度较高,中部地区贫困度较低,区域贫困程度未通过Moran’s I指数检验,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2)耕地破碎化与区域贫困具有一定空间相关性,大部分行政村散点落在耕地破碎化-区域贫困散点图的Ⅳ-Ⅰ与Ⅴ-Ⅰ区域内,其耕地破碎化程度较高但区域贫困度较低,耕作条件相对滞后。(3)耕地破碎化与区域贫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从高度协调(Ⅰ)到临界失调(Ⅵ)跨越六个等级。耦合协调发展度Moran’s I指数为0.129,空间正相关性,存在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杨二鹏  邓渠成 《广西科学》2022,29(3):595-606
城市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是城市旅游规模的主要构成单元,分析城市旅游规模时空分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城市群10个城市2010-2018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的数据资料,基于熵权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归一化计算旅游规模指数,通过变异系数、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I(Global Moran’s I)、引力模型定量分析各个城市的时空差异和空间联系强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规模指数整体上“西强东弱”,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城市旅游规模在空间上呈负相关、离散分布,2018年呈正相关、趋向聚集;(2)城市群旅游规模和内部联系强度整体上明显提升,形成以南宁为核心、北海为次核心、湛江为边缘核心的基本格局;(3)2010年排名前5位的影响因子是旅行社数量、铁路客运量、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和高质量旅游资源数量,2018年排名前5的影响因子是城市交通密度、水路客运量、铁路客运量、人均GDP和航空吞吐量,城市旅游影响因子交互后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不同因子交互作用高于单因子作用。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城市旅游空间差异性持续存在,但差异性逐渐缩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强度逐渐增强,影响旅游主导因素由传统依赖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向交通通达度转变。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和旅游资源配置,构建相对合理的城市群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西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区域研究对象,以各个地级市的国内游客量为基础数据,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数、相对发展率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2003—2009年广西区域旅游规模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由2003年的295.74增加到2009年的740.10,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则在波动中缩小,从2003年的0.912下降到2009年的0.864。从时间上看广西国内旅游规模总体差异在不断缩小﹐但空间上区域旅游规模集中程度较高﹐且梯度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均GDP、2A及以上景点数、公路铁路总里程、旅行社数等相关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国内旅游规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地区人均GDP与区域国内旅游规模差异关联度最大,达到0.870;其次是旅行社数、2A及以上景点数、公路铁路总里程、星级饭店数、旅游部门职工数,关联度分别为0.730 8、0.711 2、0.693 6、0.676 2、0.623 5,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对旅游规模差异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红辉  张红  王迪 《河南科学》2014,(12):2624-2630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2000—2011年江苏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和国内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国内游客流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高于入境游客流;在空间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地区分布均呈现明显的集中型格局,即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但有不断分散态势;入境和国内游客市域分布均呈现以双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双核辐射结构过渡为以多核向四周辐散的辐射结构,空间集聚指数下降,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市际间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旅游业地位指数和旅游业带动指数,对2008—2014年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旅游业地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业带动指数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性;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旅游业带动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最强,处于旅游业迅速发展阶段,并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都市功能核心拓展区处于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强;城市发展新区处于旅游业初级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最弱;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业发展极不稳定,带动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2000年~2011年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山西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0年~2011年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的年际变化较大,入境游客数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由2000年的集中趋于分散、均匀,地级市之间相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及高级别景点数量、空间距离及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少鹏  高万辉 《河南科学》2014,(9):1915-1921
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空间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工业后转型,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已对区域旅游的空间发展与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学术界也已逐渐深入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研究.该文以大西安为例,探讨其旅游景区(点)对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动因及其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 GIS 的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舒适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长短及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了华东地区132个气象站点30年的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月均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要素数据,利用ArcGIS平台,基于克里格和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计算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获得华东地区栅格单元为1 km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图,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月份气候的舒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华东地区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的总体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而递减.风效指数的舒适区比温湿指数的偏大;(2)华东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福建.气候舒适期为5个月的区域最大,占华东地区总面积的62.7%.舒适期在3个月的地区最少,占华东地区面积的比例不足1%.  相似文献   

17.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8.
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锡尔指数,对20042010年广西旅游经济时空差异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广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总体趋势减小,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旅游发展速度不平衡,地域差异显著;旅游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桂铁路沿线;桂东、桂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广西旅游经济差异及桂中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是广西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广西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能为管理部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以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了核心作者与合作机构图谱分析、关键词共现、频次及中心度、关键词聚类及可视化图谱展现等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国内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发文量主要集中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在发文期刊、作者和机构等方面呈现集中与零散并存的状态,其中核心作者和机构表现较为零散,学科领域则呈现出显著的学科交叉性.2) 近几年国内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体育旅游和区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和路径对策的探索等方面,涉及多地域、多学科领域的研究.3) 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系统理论构建、疫情后的应对、高质量的评价、区域实践及比较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