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玻恩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恩(M.Born)是本世纪在物理学领域中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由于提出量子力学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与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一起,成为改变人类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的伟人。他十分重视科学材料的哲学概括,注意从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方法论原理,写下了大量的论文与著作,从而为我们研究现代科学思想的起源、演变及其哲学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试图对玻恩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进行一些分析。玻恩关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论述很多,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化、可决定性和限制性。它们构成了玻恩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若干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都不约而同踏上了在研究思想上远离实验的不归之路.然而Max Born是个例外,他始终坚信和强调实验对于物理学理论发展的巨大决定性作用.本文叙述了玻恩产生特殊实验情结的过程,并分析了玻恩关于实验的作用的若干思想及其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M.玻恩:在二十世纪具有特殊地位的物理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奠定了晶格动力学的基础,参与了量子力学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波动函数的统计诠释。他创立哥丁根物理学派,使哥丁根成为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初期世界物理学的中心之一。玻恩也因之成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5.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是量子化学以及化学动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它对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非常重要。但是在Cl+H2反应中该近似的适用性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研究利用高灵敏度的交叉分子束实验,对Cl//Cl^*+H2反应进行了交叉分子束反应散射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激发态Cl‘原子的反应性在低碰撞能下与基态的C1原子的反应性相当,说明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低能时的适用性存在问题。但是,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加,相对于基态C1原子,Cl^*原子与H2的反应快速下降,这表明在Cl+H2这一反应中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高碰撞能时是适用的。这一结果得到精确动力学理论研究的证实,而且解决了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的术语专名值得重视。《共产党宣言》术语专名自身具有话语资源属性,以陈望道译本为基点进行多版本的历时考察,有助于深入细致考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共产党宣言》术语专名的历时翻译是一种修辞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时代性。历时版本的术语专名具有一定的文本间性。《共产党宣言》术语专名的汉译过程也是形成和凸显中国特色的过程。认识到术语专名的修辞式汉译还有助于客观公允地评价《共产党宣言》的不同译本。《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的术语专名及其中国特色,本身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可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帕格沃什运动是罗素、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发起的反对核武器和战争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帕格沃什运动在冷战时期兴起的主要因素为:超越集团利益与意识形态,维护全人类的生存与安全;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密切合作,为军备控制、核裁军与国际安全献计献策;用科学知识影响媒体、公众和科学国际共同体,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寻求赞助多元化,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持科学分析和理性探讨,影响政府决策人.此外,还简略论述了帕格沃什运动对当今中国科技界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和国际义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0,(11):F0004-F0004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豪特曼斯和他传奇的一生杨建邺,刘明豪特曼斯是少数具有威望并敢于对抗纳粹的德国科学家之一。M·冯·劳厄豪特曼斯(FritzHoutermans,1903-1966)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核物理、高能物理和核地质等方面,有过杰出的贡献。1929年,他与...  相似文献   

10.
珍珠港事件促使原子弹研究 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就己在德国取得成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其中著名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纳粹迫害,已于1932年离开德国到美国定居,很多在欧洲工作的犹太裔科学家也陆续逃往美国,担心德国抢先造出原子弹的他们告知美国:德国正在制造原子弹!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因此呼吁美国抓紧研制原子弹,当时军界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个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们看作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