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神话主义"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2005年启动的"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则是"新神话主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表现。"新神话主义"及其引发的"重述神话"以其独特的魅力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已然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但是,这一浪潮下的作品不尽如人意,对其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立足当下,对其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它的研究现状,并引领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通俗文学,玄幻文学一直以来都与新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新媒体除了拓宽了玄幻文学的传播途径之外,更是在深层次的生成机制上影响着玄幻文学的创作。沧月的《镜》系列,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解码在新媒体影响下玄幻文学的一种创作趋向——新视觉创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前,玄幻文学的兴盛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通俗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玄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以代表性作品为例分析了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身份和创作特点,并指出玄幻文学在艺术上和思想内涵上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马里在《神话历史》中提倡一种"现代史学"——神话历史,通观全书,神话历史是一种叙事模式,主张"体认神话",探寻历史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还主张运用"神话手法"。约瑟夫·马里启示我们在现代历史和生活中发现神话历史。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6.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斯宾塞<仙后>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重要的玄幻文学,但其中的玄幻叙事成分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事实上,<仙后>有效地吸收了西方史诗文学和浪漫传奇文学的玄幻叙事手法,创造了充满魔力和超自然力的玄幻文学第二世界特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构筑了线性追寻和圆形追寻的叙事模式,并展开了意义深广的善恶大战.这些特征奠定了<仙后>作为西方第一部史诗玄幻的地位,为西方现当代史诗玄幻开辟了一种持续有力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9.
玄幻小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国文坛,但对玄幻小说的研究却止步不前。本文尝试从当代雅俗文学之间较量探讨玄幻小说备受学界冷落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奇幻文学里的悲情因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奇幻文学风靡当今文坛,不仅因其文学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和即时性,还因为奇幻文学的奇幻色彩依据人类的本性来展现。奇幻文学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将人性融于奇幻的叙述之中,使得人性的魅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这种发挥又集中于奇幻悲剧的创作中,这使奇幻作品更具厚重感。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自然"在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它既是对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传统文论的继承,又经过了具有现代意义和个性的改造。文章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阐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的朱光潜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宽阔的眼光构建了在当时显得既“落伍”又“超前”的美学理论,他以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坚持从审美主体出发,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进入,形成了注重直觉的审美经验的文艺批评观,开辟了有别于“反映论”的另一条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之路。同时在中西的融会中,通过“圆形结构”认知模式对中国传统美学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丽辞》在丽辞的产生、丽辞使用的语言材料、丽辞的互文特色、丽辞激发的审美联想等多方面体现了鲜明的能指性。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20世纪初期都处于一个解体的时代,解体时代中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对英国诗歌史的考察都体现出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用自然循环的周期来看待文学的演变的一种观念。20世纪初的胡适和闻一多也通过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来为新文学,尤其是新诗的合法性辩护,他们的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中国文史“通变”观和达尔文的演化论合力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