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知识者 ,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场” ,情形之一为他们借助叙述者的职能将其立场和观点置于权威的地位 ;情形之二是通过知识分子身份的人物形象 ,表达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自我在其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自“五四”起,中国的小说家开始对乡土中国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198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家们开始反思与探索。河南作家阎连科突破被“现实主义”固化了的乡土中国形象,对乡村的生存与死亡进行“极端化”的书写,将人类在面临绝境时所能承受的限度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以及农村发展的滞后,促使农村人际关系从“乡土中国”开始向“新乡土中国”变迁。“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以“熟人社会”为人际交往基础,以血缘、地缘为人际交往核心,以“人情”关系为人际联系纽带;“新乡土中国”中农村人际关系是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以“利益关系”为人际交往中心,以人际关系“理性化”为发展趋势。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以为后乡土中国背景下处理农村人际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问题域,有助于准确深刻地讨论社会革命语言的功过成败。在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发展史中,成就最大的是乡土语言,但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乡土语言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很可能将来乡土语言会悄然消失。这里探讨乡土语言的一些关联域、问题域,以期恢复乡土语言的美学效果。问题域的研究必须是整体性的,乡土语言的整体性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乡村中国所有问题的集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潮中,“文化散文”以其淳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星光。在概述文化散文的概念、特征基础上,以当代创作文化散文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心灵审视三种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风貌活跃在新文学初期的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显示出较为相同的群体风格,表现出共同的审美风范.本文从表现内容、悲剧风貌、地方色彩等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的群体风格.同时探讨它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和守护者,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通过对“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资料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专业特质主要表现为:源于乡土情怀的扎根坚守,始于仁爱之心的教育教养共融,来于实践累积的向农式教学。因此,为实现更多乡村教师走向优秀,提出唤醒乡村教师乡土情感以提升乡土情怀、师范教育增设地方性知识、培训关注乡村性等建议,以促进乡村教师走得更远,教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源于古代的“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明”根源于西洋,但直接来自东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0.
陈研妍 《科技信息》2009,(11):96-96
岭南地区牛耕历史悠久,在民俗社会中,牛的地位突出。牛民俗在乡村社会一直延绵相传。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现代岭南都市民俗中,牛也占有重要的一席。牛从乡土走到都市,发生了实体到抽象的变化。牛民俗并没有因离开乡土而衰落。它所象征的勤奋和自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构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集中讨论了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关注古村镇的社会性热潮。在指出古村镇热潮的全球化、都市化发展之大背景的同时,分析了古村镇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得以“再发现”的意义,以及古村镇之被赋予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古村镇的热潮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动向,反映了都市居民对于“乡土中国”的眷恋,意味着现当代中国社会对于“传统”的某种回归,以及对于文化“故乡”的重新认同。此外,还对古村镇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中以及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古村镇同时也作为现代村镇可能会发生的变迁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2.
“自我小说”与“乡土小说’嘟是活跃于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小说流派,它们各自以对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感模式、文化意识和艺术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新文学的诸多元素,并都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奠定了抒情文学和乡土文学的表现形态,对叨世纪中国文学的流向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乡土小说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乡土到"物化"乡土的过程。在新世纪,其叙事风格随之呈现出影视化叙事倾向,其女性形象的嬗变,更是引起了新世纪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凸显出当下文坛的"物化"现实。基于此,在文化冲突中重建理性平衡的文化批判价值体系便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当月不拟抵扣或税务机关不让抵扣情形下的帐务处理。笔者首先列举了实际工作中各企业上述情形下的帐务处理,并逐个分析了其帐务处理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述自己的帐务处理避免了以上分析的种种弊端。最后论证在上述情形下正确的帐务处理。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是我国知名的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乡村崩溃的危机,费孝通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主张工业下乡,通过发展”乡土工业”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乡土重建,但费孝通的理论在当时却囿于社会现实而无从付诸实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费孝通的理论,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我知道,《2010》已经不是一部足够新鲜的电影了,但是我敢肯定,你依旧沉浸在那逼真的末日景象中不能自拔。2010年12月21日成为世界末日的可能性有多大?电影中描述的情形可能发生吗?  相似文献   

17.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每位个体同时拥有作为族群成员的身份、作为民族-国家成员的"公民"身份以及作为"地球村"的"世界公民"身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公民教育、乡土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框架,试图说明中国民族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有乡土情怀、公民意识、跨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语言交际中的共同语与方言的固习性之间的关系,并从肖伯纳戏剧《卖花女》切入,阐述了标准英语与方言的优劣。笔者调查研究了在英国剑桥学习的30名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语音情况,结果显示汉语方言中鼻音n与1边音分辨不清者,对英语中[n]和[1]的正确发音具有持久的障碍性,即“乡土根性”。克服这种障碍的最佳办法并非语言环境,而是语言学习中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父债子还"的观念仍然在当代中国广泛的乡土社会中为人们所接受,但却与我国当代社会的家庭成员人格独立、责任自负的观念相违背。考察现行的立法,可以发现我国法律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制度予以了取舍,这种取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社区绿化应该选用什么植物?笔者认为基于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和社区绿化管理简单的特点,社区绿化的首选植物应该是乡土植物。那么什么是乡土植物?应用乡土植物的好处是什么?在社区绿化中应用乡土植物应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