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胡雪冈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
一何其芳同志在写于一九五六年的《论阿Q》一文中提出了典型的“共名”说,在写于一九六三年的《文学艺术的春天》的《序》里,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强调了这样的观点:“文学上的许多典型人物,特別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典型人物,都不只是有他们隶属的阶级和阶层的共性,甚至我们讲他们的典型性常常就是指的这后一种共性。”并举例说:“像堂·吉诃德、诸葛亮、阿Q,他们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共性来说,概括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的相同或相近似的精神状态。”何其芳同 相似文献
2.
管希雄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
一、老问题为何重提阿Q做革命党的问题,是《阿Q正传》问世后不几年就有人提出疑问的一个老问题。一九二六年,即《阿Q正传》发表后的第五个年头,郑西谛在一篇文章中就阿Q做革命党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对阿Q做革命党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大作《阿Q正传》,是一部指导我们认识民族精神及国民心态并进而改良民族精神及国民心态的教科书。鲁迅先生以饱含激情和愤慨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处于重压下的国民麻木不觉、自轻自残的魂灵和奴性。阿Q典型形象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心态的浓缩,是辛亥革命夭折后的国民病态精神的写照。 诚然,古朴智慧、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5.
6.
7.
从阿Q到许三观--谈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进兴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21(5):87-90
阿Q是个不朽的文艺典型,他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文中有十种表现,其实质是“为自己的奴隶地位辩护粉饰”,它的产生有其阶级、社会和认识根源。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和精神机制。他与阿Q有些相近,但差距仍很大。通过两者比较,可深刻地阐明文艺典型是历史具体性和社会一般性的统一体,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9.
10.
艺术典型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所注目的重要问题。在文艺史上,人们对艺术典型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见解。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对它进行过讨论,有些问题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有些问题也还一直存在着分歧。近十多年来,“四人邦”在文艺理论领域中散布了许多谬论,其中艺术典型的问题就被弄得相当混乱,因此,在抓纲治国的今天,我们讨论艺术典型的问题,努力澄清被“四人邦”搞乱了的理论,对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是很有意义的。所谓艺术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艺术形象。也就是鲜明的个性与充分的共性的统一。对于典型的个性,在以往的讨论中,人们并没有多大分歧,一般都是指人物不同的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思想方式和行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是一个硕大的舞台。翻开偌大一部恢宏壮阔的文学画卷,骤然就有一排排摇曳生姿的人物向我们走来:贾宝玉、阿Q、林道静、李顺大、陈奂生,冯么爸……正是他们的丰富多彩的献技展艺,使得文学这一舞台充满了勃勃生机,进而以其自身演变的历史轨迹赢得众多人的追踪探求。在这些靠自我绰约的“舞姿”填写文学史的人物组成的艺术家族中,其嬗递变化,显示着或明或暗的遗传、变异的影子。我们这里的遗传,依照遗传学的注释,乃文学史上典型人物之间的遗 相似文献
12.
汪维霞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1):48-50
在鲁迅小说中,阿Q是个被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户,他具有复杂的特殊性格,本质上是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心理交态和人性异化,表现为退回内心和泯灭意志的双重人格。这种双重性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从而使阿Q这一个典型形象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郑祖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人们说阿Q,那就意味着是在讥诮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法”,很少会有人想到阿Q对革命的热烈和执着上去。当《阿Q正传》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写了阿Q要革命,是否在人格上是两个。鲁迅坚决地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见鲁迅是决心把阿Q要革命作为其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写的。然而一般 相似文献
14.
15.
16.
王立坤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1):42-43
《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多年来对阿Q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形象的启蒙及象征意义方面去思考,因而,忽略了形象性格结构中的错位关系,以及反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事实上作正是通过反讽的艺术表现,揭示出阿Q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的极端错位,从而取得其象征意义的。本在对《阿Q正传》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指出,阿Q典型性格的实现,就是其精神与现实、不正常与正常、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对立错位。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卫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3-116
阿Q形象之所以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模糊叙述,这种叙述风格首先来自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对叙述行为价值证券的两难上,其次它还体现为人物形象的有意模糊,情节设置的跳跃,省略与反逻辑,叙述语言,人物心理活动语言与作家评述性语言界面的模糊等方面,正是有了这种模糊,小说所要表现的精神现象的复杂性才得以凸现,作家所要言说的思想才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20.
鲁迅的小说是揭露封建传统文化的"吃人"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劣根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阿Q的被奴化、阿Q的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阿Q的造反,都深刻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沉闷与无奈。作为精神界的思想领袖,鲁迅指出:奴才的反抗最终还是瓦砾场上修补老例。要走出这个怪圈,只有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毁坏这厨房,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