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战时期,大批文化人流向贵州,五四新文化的精神理念、文学艺术成果得以向贵州这样的边远地区传播、扩散.从抗战时期在贵州的外来作家的文化活动中就可以窥见其对贵州文化、贵州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探索在五四之后实质上已经化约为"如何在西方政治文化背景下理解本土传统政治文化,并构建出本土新型的政治文化"这一问题.作为文化保守主义一方的现代新儒家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立场上,普遍认同传统儒家伦理的自身价值,普遍主张"返本开新"的现代化模式,他们围绕"如何在本土文化认同之上重新建立现代政治文化的统一基础"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思想与学理探索.仔细分析现代新儒家的努力,有失败,也有其颇具启发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方面,具有神秘性、原生态、多样性等特点的贵州地域文化,是贵州旅游之魂,是发展贵州旅游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文化日渐断裂和遗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其打造贵州旅游品牌、塑造贵州形象已成为旅游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贵州省的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以"多彩贵州"为主题,以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为目标,以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社会风尚文化建设为重点,走体现贵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 ,是中国文化的大转型时期 ,长江下游则是文化转型的先行地区与枢纽地区。吴越文化柔、细、雅的区域个性 ,以及从汉代以来长期形成的政治色彩较淡的传统特点 ,使它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转型过程中表现突出 ,居全国最前列 ,而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出现先知先觉的全国性领袖人物 ,到民国时期 ,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6.
五四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特别是今年,正值五四运动90周年,关于五四的各种纪念活动和讨论异常热闹。在此背景之下,本刊特组织了一组关于五四,尤其是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笔谈,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之中。针对近年对五四的某些偏激的质疑,诸如文化大革命中的打倒一切,与五四的反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五四新旧对立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一条破坏性的激进主义思想路线等等,陈国恩先生严肃指出:对五四的反思,有一个从什么立场出发的重要问题。海外新儒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质疑五四,主要是从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需要出发,强调的重点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而不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它曾经有效,但在近代的失败难以避免,因为从它那里不可能直接发展出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在现代思想基础上利用或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着眼点是中国的现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继承五四的精神,正有助于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重大目标。什么是五四精神?樊星先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精神就是"少年中国"的精神,就是高举理想主义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旗帜前进的精神,这种精...  相似文献   

7.
五四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特别是今年,正值五四运动90周年,关于五四的各种纪念活动和讨论异常热闹。在此背景之下,本刊特组织了一组关于五四,尤其是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笔谈,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之中。针对近年对五四的某些偏激的质疑,诸如文化大革命中的打倒一切,与五四的反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五四新旧对立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一条破坏性的激进主义思想路线等等,陈国恩先生严肃指出:对五四的反思,有一个从什么立场出发的重要问题。海外新儒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质疑五四,主要是从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需要出发,强调的重点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而不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它曾经有效,但在近代的失败难以避免,因为从它那里不可能直接发展出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在现代思想基础上利用或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着眼点是中国的现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继承五四的精神,正有助于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重大目标。什么是五四精神?樊星先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四精神就是"少年中国"的精神,就是高举理想主义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旗帜前进的精神,这种精...  相似文献   

8.
安阳提出了"文化旅游"的城市转变口号,学者和政府均参与了文化旅游实现路径的探索,学者和政府在某些层面达成共识,某些层面又有分歧或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构成本质性分歧,相反,安阳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路既能够互补,在现存问题上又有找寻新路径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冯友兰立足东方文化本位,提出了融合中西、创新中华文化的主张:第一,标举产业革命的文化类型说和工业中心的文化融合论;第二,运用西方"正"的方法和东方"负"的方法的长处,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体系,科学定位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提出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湖南在民国初年是南北军阀军事对峙的中心地带,战祸连绵,民不聊生,有着革命传统的湖南知识分子亟思拯救。五四运动后,湖南新文化运动经数年酝酿一朝爆发。作为湖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标志,著名新文化社团新民学会与健学会的活动堪称全国的表率,它们的理论张扬与社会实践均深刻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革命性质。它们如同火种,也是古老的湖南走向新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产生的最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全面而深刻地改造国民性成为这一运动的主要精神特征。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方面全面地抨击窒息人类生命力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一方面在不自觉中亲身践行着封建礼教下的旧婚约,他们的婚姻都是吃人礼教下的血淋淋的祭品。这种二律背反的特殊组合决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命运悲剧,而是新旧交替时期传统文化在倡导新文化的巨人心中的外在彰显,他们在围城内外的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与其自身思想的矛盾和悖谬,在一个侧面证实了国民心态的惰性和中国国民性改造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大都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在词语使用习惯上,或将两者替换使用,或合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用,代称该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两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文化运动"最初名称不一,甚至被认为是敌人的诋毁称呼,只是到了后来才被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五四运动"则最初是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是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现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补课,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救亡,具有间接性;而"五四运动"则是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指向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层面上的救亡,具有直接指向性。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宜混淆,因为这样必会遮蔽其中一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文化区域概念的习惯性使用,招致异地同质文化族群的质疑.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本质一致,但河洛文化超越地域局限,能够为异地同质文化族群普遍接受和认同.河洛文化内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底,外连闽南区域海洋文化之特色,尤在起始根脉上显现文化的本质性,有利于两岸同胞原始文化之认同.故以河洛文化兼容闽南文化的主导研究方向,将具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兼容与衍生,逐渐形成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个性,为岭南乃至中国社会的建设谱写了重要的诗篇。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氛围下,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必然会产生新的碰撞与融合,其规模和后果必将是空前的,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汶口文化说明大汶口及其周边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的地域。其中泰山曲阜最为耀眼。泰山封禅祭天地形成中国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天地神祗崇拜的发展和延续。孔子学说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中国农耕社会的伦理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整个农耕社会的主流文化,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介便是封建帝王及其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到敢为人先的原道传统,湖湘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湖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五四时期,湖湘文化就曾与湖南本地报刊媒体有着紧密的互动,使得一大批湖湘青年毅然投入到爱国救亡的历史大潮当中,而他们的奔走呼号更是为湖湘文化丰富了新的内涵。在当今新媒体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如何从五四时期湖湘文化与新闻媒体的互动关系中借鉴经验,如何以更加丰富的湖湘文化精神来提升节目品位,是研究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互动关系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方面。可以说,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赣鄱文化与“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出“赣鄱文化”一词,并着重探讨了“赣鄱文化”中“鄱文化”的独立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根据《国语》的《吴语》、《越语》所反映的吴越争斗时期的历史,来寻觅当时的越文化的一些特征。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一是越国还保留着其族属和地域的一些文化特征;二是以周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三是楚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