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刑罚执行的对象只能是犯罪人,惩办是手段,教育改造是目的。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中改造功能是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而教育改造功能又是刑罚特别预防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刑罚执行的个别化主要表现为分清个案不同犯罪心理和罪犯心理情况,区别对待进行个别化教育改造,起到帮助罪犯认识到自己行为性质的作用,使其端正服刑态度,做到灵魂深处的反省进而以后不再重犯的改造目的。  相似文献   

2.
1997年《刑法》关于财产刑的规定顺应了世界财产刑的发展方向,给予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审判实践中财产刑的适用率。但是适用至今,也暴露了财产刑立法设置中不完善之处,如罚金刑可能造成同罪异罚的现象,没收财产刑可能株连无辜等。财产刑在刑罚宏观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亟待明确。财产刑的功能可分为一般功能与具体功能,一般功能包括报应功能与预防功能,具体功能包括个别预防功能与一般预防功能、柔性功能与刚性功能、独立功能与补充功能、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慎刑作为21世纪刑罚的价值取向符合时代精神,慎刑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时代,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新时代的主题。沿着慎刑价值取向的思路,在刑罚适用上应当采取刑罚慎重适用和刑罚适度适用原则。倡导刑罚功能实现三个转变:惩罚功能向恢复性功能转变;矫正功能向宽容性功能转变;威慑功能向警性功能转变,使刑罚朝着文明、人道、人权,又不失威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刑罚适用原则:罪行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罪行均衡主张刑罚应当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均衡,刑罚个别化主张刑罚应当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均衡。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对犯罪现象的不同认识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真理性。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是世界各国和我国共同的刑罚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素有"治乱世用重典"法制传统,人们一直以来对刑罚效果的有一种错觉印对刑罚的盲目崇尚和过分依赖.本文从犯罪学的视角来审视刑罚,具体阐述了刑罚效力与犯罪学派、刑罚效力与犯罪效益、刑罚效力实现的制约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刑罚之外的替代措施比刑罚在预防犯罪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信用卡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支付凭证,由于其透支功能以及便捷性,利用信用卡透支的持卡人也越来越多,但是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因信用卡透支而身陷囹圄的案件不断攀升,由此有必要就信用卡透支刑法规制进行探讨,以减少实践中因信用卡透支行为引发的刑罚,保证刑罚的谦抑性,实现刑罚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刑罚执行监督是刑事诉讼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刑事诉讼过程中法律监督的最后环节,还是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确立刑罚执行监督基本原则具有必要性,刑罚执行监督基本原则的构建与完善直接关系到罪犯是否切实受罚、刑罚能否准确施行、刑罚目的是否全面落实。应设置人权保障原则、依法监督原则、公正监督原则、统一监督原则等。刑罚执行监督基本原则的合理构架和良性运行需要在各个主体要素之间进行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刑罚执行监督机关的权责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刑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刑法的颁布确认了这种转变。在刑法功能观方面,开始由政治功能观向经济功能观、由注重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观向注重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观的转变;在犯罪观方面,开始由计划经济的犯罪观向市场经济犯罪观的转化和更新;在刑罚观方面,开始由重刑化观念向轻刑化观念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鉴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的刑罚手段存在不足, 应当借鉴国外的前科消灭、不定期刑等刑罚种类,重建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体系,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使其受到公正、人道的司法处理。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家庭、学校、社会或其他专门机构对他们的关爱和保护功能不到位,国际法规范的要求及非刑罚化矫正本身所具有的现实功能,共同构成了对犯罪未成年人实施非刑罚化矫正的原因。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实施非刑罚性矫正的法律规定只有刑法第17条第4款和第37条,该两条规定存在六个方面的缺陷,太过简单,造成实践中形同虚设。因此,全面建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矫正制度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刑罚的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这一刑罚种类的内容、功能及存在的合理性,并提出了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世昌 《科技咨询导报》2013,(36):207-207,210
我国刑法仅规定追诉时效而忽略了行刑时效。建构行刑时效制度,能够与国外立法模式接轨,加快依法治国的刑法文化的制度创新,适应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实现刑罚公正与效率的必然要求。在刑法总则中通过对行刑时效一般、特殊情况、期限及起算等内容予以规定,对于推动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实现刑罚的目的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三皇五帝时期即已有了关于刑罚的记载,沿历史发展的脉络可将我国历史中的刑罚结构分为刑罚结构未形成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完成时期。我国形成系统的刑罚结构从西周时起,经历了秦汉、唐宋至明清的变迁,展现出从无序到有序到配置合理的变化,各种刑罚之间衔接合理,主刑与附加刑可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刑罚结构。各个朝代的刑罚结构均是在当时的立法思想和刑法适用原则指导下建构的,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使各类刑罚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重大作用,对我国现代刑罚结构改革以适应逐步减少和废止死刑的替代刑罚结构设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刑罚适度原则贯彻到实践中最根本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立法适度、司法适度、守法适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刑罚适度原则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刑罚因不同的关系会侧重体现出其不同的属性,同时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定位。刑罚基于其自身存在的广阔空间,以及我们进行观察视角的转换,构成了认识刑罚的不同方式。对刑罚的多重意蕴应从法律规范维度、权力维度、社会生活维度等进行多层次理解。  相似文献   

16.
当"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罚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立法、司法、执法的主流的时候,刑罚的报应主义与单纯的惩罚主义已经成为历史,慎刑应该是作为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的主要的内容和潮流,对我国的影响来说主要表现在我国刑事政策、刑罚种类和刑罚意识的转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根据不同的罪犯情节,依据法律的规定适用合适的刑罚。在当今的中国,刑罚的慎刑思想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刑罚的目的是报应还是预防,自18世纪以来在学者中引起纷争,折衷主义学说由此产生。折衷主义认为,刑罚的目的既在于报应犯罪,又在于预防侵害、保护社会。报应和预防是相互统一的,报应构成刑罚的基底,在此基础上刑罚也应当考虑一般预防和教育改造罪犯之目的。在刑事活动的不同阶段,报应和预防又多有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18.
古罗马帝政时期的刑罚主要包括死刑、极刑、劳役刑、自由刑、资格刑、身体刑、财产刑等一系列刑罚。此时期的刑罚具有确定性、在适用上的不平等性、刑罚与刑罚执行方式具有多样性、坚持刑罚自负原则等等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刑罚体制存在的缺陷以及刑罚目的难以实现的问题日益突现,本文将从我国现存刑罚制度着手,分析我国现存刑罚制度的缺陷,并据些提出如何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学和经济学的方法, 从研究一般刑罚效益数学模型入手,建立了预防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刑罚效益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