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2.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 ,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 ,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 ,测定其食物组成 ,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 ,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仔鱼于 3d龄开始摄食 ,摄食的第 1d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 ,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 0 .374 0 ,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 0 .0 144 ;摄食的第 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开口的第 5d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 .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 ,夜间不摄食 ,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 ,仅 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 .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3种不同生态习性的桡足类摄食不同浓度的2种硅藻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后,其2种抗氧化相关基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所用桡足类分别为哲水蚤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和猛水蚤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as).结果显示:低浓度的硅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安氏伪镖水蚤中MnSOD和GST基因的表达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效应,高浓度的硅藻则表现出抑制效应;而不论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的硅藻均能诱导日本虎斑猛水蚤中MnSOD和GST基因的表达.这表明不同类别的桡足类对硅藻的分子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为评估哲水蚤桡足类对硅藻的影响是否具有适应能力,进而将哲水蚤类的安氏伪镖水蚤在摄食上述2种硅藻条件下连续培养4个世代,并对其每个世代中M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牟氏角毛藻饲喂的安氏伪镖水蚤中,第4个世代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第1个世代;而小新月菱形藻饲喂的安氏伪镖水蚤中,后3个世代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第1个世代.由此推测安氏伪镖水蚤可以对2种硅藻产生遗传适应,并且适应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4.
纤毛虫摄食对浮游植物光合色素降解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运用基于HPLC(高效液相色谱)的色素分析技术,以叶绿素a和主要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为指示,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摄食微藻过程中对光合色素降解的影响以及降解规律.研究发现了对纤毛虫摄食活动有潜在指示意义的特征指示色素Pheophoribide a2.纤毛虫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过程对被摄食者色素降解影响规律不同.纤毛虫摄食过程对叶绿素a的降解效率显著低于桡足类摄食过程,且不存在对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偏好性.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运用基于HPLC(高效液相色谱)的色素分析技术,以叶绿素a和主要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为指示,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摄食微藻过程中对光合色素降解的影响以及降解规律.研究发现了对纤毛虫摄食活动有潜在指示意义的特征指示色素Pheophoribide a2.纤毛虫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过程对被摄食者色素降解影响规律不同.纤毛虫摄食过程对叶绿素a的降解效率显著低于桡足类摄食过程,且不存在对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偏好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海区(26°-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样本,对东、黄海凤鲚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食物团单个饵料的重量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体长组的凤鲚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随着发育的变化有所不同,根据%IRI分析,桡足类为各个发育阶段的最重要的食物,糠虾类、磷虾类为次重要的类群,随着体长的增加小型鱼类在食物组成的%IRI比重越来越高。(2)凤鲚有两个摄食强度的高峰:幼体组70~100 mm和成体组191~250 mm,平均胃饱满系数均超过10‰。空胃率和体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随着体长的增加,空胃率不断下降。(3)食物团中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随着凤鲚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体长70~16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都小于10 mg,体长161~25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均大于30 mg。(4)聚类分析表明可将的凤鲚6个体长组可以分为3组:70~100 mm、101~130 mm、131~250 mm。体长70~100 mm的凤鲚主要以桡足类和幼体类为食,体长101~13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131~25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鱼类。(5)凤鲚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体长101~13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37,体长70~10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96,体长131~250 mm之间各体长组饵料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西海域冬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瘦尾胸刺水蚤(C en tropages tenuirem isThompson et Scott)的饵料贡献.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38%,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63%;瘦尾胸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和对浮游植物的清滤率分别为3.08 mL.ind-1.h-1和0.31mL.ind-1.h-1,摄食率分别为0.44μg.ind-1.d-1和0.24μg.ind-1.d-1.纤毛虫对此种桡足类的饵料贡献比为65%~95%.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冬季厦门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浮游植物和桡足类之间起着重要的营养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弹涂鱼人工繁殖和仔稚鱼培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诱导产卵和仔稚鱼培育的结果.亲鱼在生殖季节(5-9月)用HCG或HCG和LHRH-A混合激素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6.5—29℃(不超过30℃),盐度25-27‰的条件下发育,经历87h孵出仔鱼,孵化率60-80%.仔鱼放养在模拟潮间带生态系的水泥池中,投喂动植物性饵料,第五天开始摄食微型浮游生物,第八天进入稚鱼期,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幼体,第三十三天达到幼鱼期,成活率为37.5-60%.  相似文献   

9.
饵料对幼海马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海马对投喂的饵料具有选择性,不同的饵料对幼海马生长和成活影响很大。幼海马在不同生长阶段摄食不同的饵料,随着幼海马体长增加,捕食对象也逐渐增大。根据幼海马胃内含物的检出率和占胃率发现,刚出生的幼海马适宜饵料为轮虫和单细胞藻类,随后最适饵料逐渐变为枝角类、桡足类。当幼海马能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后,生长速度加快,这两类饵料生物在幼海马胃内总占胃率与生长速度的关系式为:y=8.93431n x-18.6628(r=0.9021,r0.05=0.8780,r>r0.05)。  相似文献   

10.
对乌江上游11个水库24个点进行4次采样,在样品分析中共记录到浮游硅藻77种,隶属于2纲7目9科21属;浮游动物71种,其中轮虫10属25种,占总种数的35.21%;枝角类10属23种,总种数的32.39%;桡足类11属23种,占总种数的32.39%。调查结果显示乌江上游各湖泊水库的浮游硅藻及浮游动物的群落多样性低,特别是乌江渡水库及偏岩河河段,在2008年4月份以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Hassall)为主酱油色的水体,为轻度硅藻水华,浮游硅藻及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最低。各水库中的浮游硅藻主要优势种为小环藻属(Cy-clotollakutzing)、尖针杆藻(Syneder acuskuetzing),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Hassall),并呈季节性的交替变化;浮游动物主要是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Gosse)密度变化最为明显,枝角类(Cladocera)、桡足类(Copepo-da)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似鱼-乔和间鱼-箴为太湖敞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似鱼-乔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00~120mm,5~6月份为产卵旺期;间鱼-箴性成熟个体长度为90~140mm,4~5月份是产卵旺期.它们生长较为迅速,孵化的仔幼鱼经约三个月的生长就达到其成体长度.似鱼-乔和间鱼-箴食性比较单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另外,鞘翅目的昆虫也有一定的比例.没有很明显的食性转化,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似鱼-乔喜食依次为枝角类→昆虫→桡足类;间鱼-箴喜食依次为昆虫→枝角类→桡足类.此外这两种鱼类也摄食大量的微囊藻.作为生物净化物种,对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并有利于本身种群的扩大与延续.  相似文献   

12.
<正> 淡水水域中营自由生活的桡足类(Copepoda)是小型甲壳动物,体长一般为1—2毫米左右,它们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都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桡足类和枝角类又是淡水浮游动物当中的大型种类。在水产养殖业中桡足类也和其它浮游动物类群一样是一般幼鱼和一些经济鱼类直接和间接摄食的对象,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
以浮游桡足类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摄食实验表明,摄食率随着饵料密度增高而增大。在水温20℃时,最大摄食潜力约为33000细胞/个·天,夜间摄食力显著大于白昼,混合饵料实验中,刺尾纺锤水蚤表现出较强的择食倾向。由实验结果推导出摄食经验公式为:1=33 000(1-e~(-0.4x~2))。  相似文献   

14.
利用网采法于2017年在虎威岭海域对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43属65种,硅藻最多有41种,浮游动物共鉴定到9类21种,桡足类最多有7种.夏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浮游动物密度均为全年最高.全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有15种;浮游植物以桡足类为主,有5种.秋季小环藻优势度高达0.60,夏季根状拟铃虫优势度高达0.57.浮游生物的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当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根据多样性指数污染评价分析,该海域处于轻污染到中污染.由于目前该海域仍没有相关的生物群落调查,该研究将为该海域环境提供科学评价,为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酸化和盐酸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02~5.69和pH 5.25~6.12.裂区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酸化对桡足类的毒性显著高于盐酸酸化的毒性.此外,各种桡足类对海水酸化的耐受性具有高度的种类特异性:营底栖生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其他浮游性种类;在营浮游性生活的种类中,植食性种类(中华哲水蚤)对酸化的耐受性要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种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酸化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国华  张本 《江西科学》1989,7(1):56-61
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它们天亮开始摄食,夜间停止,白天连续摄食,其援食速度和消化速度都很快.晴天摄食多,雨天摄食少.周年内,在6、10—11、3月份三次出现摄食高峰.正在产卵的雌鱼停止摄食,产卵后,摄食量又大增.  相似文献   

18.
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99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轮虫29种,枝角类39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丰度年均为5 486.73L-1,浮游动物的丰度主要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中原生动物丰度最高,为4 926.90 L-1,轮虫为552.91L-1,枝角类为5.13 L-1,桡足类丰度最低,年均为1.79 L-1.浮游动物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1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分别与叶绿素a(Chl a)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挖沙船的频繁活动可能促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降低了浮游动物群落丰富度.短滞留时间和鱼类的捕食压力是造成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滞育卵的形态与孵化、桡足类的季节演替以及桡足类滞育的生理生态学3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几种因素对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cta Giesbrecht)在室内条件下不存在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光周期对摄食率的影响不显著,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年虫无节律的饱和摄食率浓度约为100只/250ml,摄食率与食物浓度的相关模式因摄食潜力的不同而异.试验动物密度为1~2只/250ml的摄食率明显大于该密度以上,文中还对昼夜摄食节律机制及摄食率与食物浓度的相关模式间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