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非机动水下三维情形的纯方位目标运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无源声纳关于目标方位(包括方位角、高低角)的有噪测量为依据,探讨了水下三维无源TMA(目标运动分析)的实现及精度问题。文中应用伪线性--Kalman滤波结合方法、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EKF),对三维情况^[4]下已知固定深度的的TMA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数据批处理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参数估计的性能,且给出了它们的CRB界。计算机仿真证明了上述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要求简单,精度较高,简易平台即可实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杂波环境下目标无源跟踪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杂波(虚假量测)环境下的目标无源跟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只测角情况下相应的跟踪算法。该算法在利用修正增益扩展卡尔曼滤波(modified gai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MGEKF)对目标进行无源纯方位跟踪的同时,通过建立波门对不同时刻的测量数据进行选择,然后利用角度测量数据计算落入波门内的有效测量数据的概率(包括波门内所有有效量测均为虚假量测的概率和第i个有效回波是正确的概率),并以这些概率值作为权值对目标状态进行加权融合,实现杂波环境下对目标的实时纯方位无源跟踪。同时,仿真分析对文中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存在系统误差下被动传感器测向交叉定位系统中的最优交会角问题。考虑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误差,传感器的测量误差设定为非零均值高斯分布,在不同的准则下,计算了两部传感器测量误差不同情况下的最优交会角,讨论了系统误差和测角精度对最优交会角的影响,得到的相关结论在指导多传感器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定位精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几何学原理,推导了一种新的利用长基线干涉仪(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er,LBI)无模糊相位差测量量对目标辐射源的被动瞬时测距、测角的定位方法。针对其中关键的相位差解模糊问题,提出了相位差测量量的解模糊原理、正确解模糊条件以及解模糊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正确解模糊条件和解模糊算法正确性。该研究为基于球面波前模型的无源定位提供了一种解决相位差测量量模糊问题的方法,对该类无源定位方法的工程实现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考虑一类T-S模糊广义系统的无源控制问题。在状态空间下,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方法,给出了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无源性的动态输出反馈无源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动态输出反馈无源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与现有结果相比,不需要状态完全可测并且充分考虑了模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输出反馈无源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归结为求解一组线性矩阵不等式。最后通过数值仿真例子,说明所给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被动传感器系统模糊-概率双加权数据关联新算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被动传感器系统中的数据关联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被动传感器系统模糊-概率双加权数据关联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候选关联的方位角建立检验统计量,进行方位的粗关联,排除一部分虚假候选关联,减少计算量;再对保留的候选关联进行交叉定位,计算每个交叉定位点与各个目标的关联概率;同时对相应的候选关联建立模糊关联度,来修正目标的关联概率,最后采用最大值搜索方法得到各个目标的正确关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排除虚假定位点,能够有效的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位差变化率测量的单站定位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观测平台相对目标辐射源的运动信息,在测角基础上增加相位差变化率信息可实现对目标被动定位,但该定位方法通过相位差法测角,需要增加设备以解相位模糊.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三角基线只测相位差变化率的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两组相位差变化率解得方位角,避免了解模糊运算.给出了测角误差、定位误差表述式,通过仿真分析了相位差变化率对测角精度、定位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直接配点法的远程交会轨道优化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直接配点法在空间飞行器远程轨道交会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首先给出了空间飞行器远程轨道交会最优化控制问题模型,其中运动方程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下建立;性能指标选为轨道交会过程中燃料消耗最小;控制变量为推力、方位角和高低角;终端状态受到位置和速度的约束。然后,采用直接配点法将最优控制问题离散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选取各配点上的状态量和控制量作为优化参数。最后应用适合求解大型非线性规划问题的SNOPT软件包对参数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直接配点法对于空间飞行器远程交会轨道初始参数取值不敏感,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且求解过程具有一定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9.
平面三站时差定位中的模糊及无解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无迭代方法求解非线性时差定位方程组进行三站平面定位时 ,可能出现无解和模糊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找出了无解分布与布站以及测量噪声方差大小的规律 ,得出了模糊分布与布站之间的关系 ,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纯方位二维运动目标的不可观测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纯方位系统是可观测的 ,是指系统在纯方位观察条件下 ,能唯一地求解出目标的运动参数。针对二维空间作匀加速运动的目标 ,对纯方位系统跟踪的不可观测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证明了在观测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时 ,纯方位系统定位与跟踪不可求解这一命题。对于利用被动传感器得到的纯方位量测进行目标运动状态的估计 ,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多种解决高重频雷达信号时差定位模糊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相关算法推导出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运用直方图计算出高重频信号的不同参差频率和对应的模糊时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时差组合,然后对不同参差频率下的时差进行相关运算最终得出真实的时差。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消除时差定位模糊,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干扰机组合优化定位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干扰机定位方法不能解决传感器连线附近定位精度低的问题,利用传感器和干扰机的几何投影关系,提出了投影定位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在利用多传感器冗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投影定位法和传统的三角定位法,提出干扰机组合优化定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对目标位置的估计,且精度较传统方法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非合作双基地雷达参数测量与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的基本几何关系,讨论了非合作双基地雷达中四个重要参数(基线距离、双基地距离差、发射站目标方位角、接收站目标方位角)的测量方法,利用这四个参数可构成四种定位算法。推导了这四种算法的定位误差公式。仿真结果表明,各算法的定位精度与双基地雷达系统的几何结构有关,且有着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实际系统定位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所能测出的参数来定,同时应注意各算法的适用区域。  相似文献   

14.
机载单站多目标无源定位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机载单站对多目标定位精度不高和对多目标信号分选要求过高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化原理的机载单站多目标无源定位算法。该算法直接利用干涉仪获得多目标的混合相位差序列,同时融合载机的运动模型和多目标位置先验信息,提高了对多目标定位的精度和分辨率,降低了系统对多目标信号分选的要求。仿真实验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异类传感器系统中,快速、准确地定位技术对于数据的关联、目标的跟踪至关重要。为解决异类传感器系统中目标定位问题,提出了快速目标定位法。该方法首先将不完整的测量补充为完整测量,然后用精度加权法实现多测量之间的融合得到目标的位置估计,为提高估计的精度,最后采用扩展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目标位置的二次估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目标定位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目标定位方法,定位误差的方差接近Cramer-Rao下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角(AOA)混合定位算法中出现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混合定位算法中的非线性部分进行线性化处理的算法。同时针对该算法在实际信道中受非视距(NLOS)误差影响较大的情况,采用了利用测量值中含有的关于NLOS的信息,对算法进行加权处理的改进方法,有效的降低了NLOS的影响,同时减少了由于非线性造成的误差过大的情况,最后给出了该算法的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7.
1.INTRODUCTION Mainapplicationsoftoday’sP2Pnetworkincludefile andcyclesharing.InP2Pfilesharingnetworklike Gnutella,resourcesarefilesscatteredondifferent nodes.Therefore,resourcelocationunderthissce narioreferstofindingnodeswithrequiredfiles.On theotherhand,incycle sharingP2Pnetworks,re sourcelocationreferstohuntingidleCPUcyclestodo computationjobs.Forexample,inCondor,which offershigh throughputcomputing,thereisamatch makeracceptingresourcestateinformationandpro vidingmatchingservice…  相似文献   

18.
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目标定位误差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使用矢量分析方法,给出了目标位置误差概率分布密度的显式表达。通过对该概率分布密度表达式的分析,获得了一些简洁明了的结果,这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设计有意义。这些结果与有关的文献报道相容。最后,通过仿真数据验证了目标位置误差概率分布表达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accurate 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non-line-of-sight(NLOS)propagation.Traditional location algorithms are based on classical techniques under minimizing a least-squares objective function and it loses optimality when the NLOS error distribution deviates from Gaussian distribution.An effective 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 robust objective function is proposed to mitigate NLOS errors.The proposed method does not require the prior knowledge of the NLOS error distribution and can give a closed-form solution.A comparison is performed in different NLOS environments betwee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two additional ones(LS method and Chan's method with an NLOS correction).The proposed algorithm clearly outperforms the other two.  相似文献   

20.
An indoor 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multilaye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with area division is propo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orded signal strength (RSS), or 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 from each available access points (APs), are utilized to establish the radio map in the off-line phase. And in the on-line phase, the two or three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mobile terminals (MTs) ar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new recorded RSS or SNR and fingerprints pre-stored in radio map. Although the feed-forward ANN with three layers is sufficient to describe any nonlinear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s and outputs with finite discontinuous points, the efficient inputs for better training performances are difficult to be determined because of complex and dynamic indoor environment. Then, the discussion of distance relativity for different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al strategies for multi-mode phenomenon avoidance is presented. And also,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are verifi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with normal ANN without area division, K-nearest neighbor (KNN) and probability methods in typical offic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