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寇治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本文对小白腰雨燕的体长、翅长、展翅宽、尾羽长、嘴峰、跗蹠、趾、爪和消化道等的长度进行测量;对体重、胸肌、脑、眼球、肝、肾和心脏等进行了称重。特别对体重、胸肌和肝重在全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和器官间量度与功能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及同其它几种鸟的心脏占体重的比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种群数量变动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鳄类具有近两亿年的发展历史,而扬子鳄则是在地球上出现稍晚些的、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属真鳄亚目Suborder Eusuchia,鳄科Crocodilidae,鼍亚科Alligatorinae。扬子鳄自从在地球上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行了剧烈的生存斗争。由于它具有较高级的形态、生理和生态适应能力,从而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得以繁衍下来。扬子鳄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过它的兴盛史,但人们对它的过去了解得很少。本文拟据很不完全的蜘丝马迹的记载和通过实地调查,对扬子鳄的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初步探讨。它也许能对扬 相似文献
3.
从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角度,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及交易数量变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交易者数量动态离散模型,在忽略价格变动情况下,指出市场流动性的最低标准是买卖双方的交易者数量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市场达到稳定流动性的时间与描述离开股市交易者的参数有关·最后给出股市交易者数量变动的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4.
根据汕头市1974-1998年三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明确造成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措施变化,科学施用农药和“抓前压后”的防治策略,以及无敌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6.
北京雨燕每年4月中句迁来,于5月末产卵,(1986年5月25日,1987年5月19日)多数雨燕每巢产卵三枚,通常每隔一日产一枚卵。卵呈橄榄状,纯白色。鲜卵重3.6820.16克,大小为25.7×16.1毫米(N=26)。孵卵期间卵失水率为11.7%-34.2%,孵卵期20-22天。育雏期为38-42天。雨燕年仅孵化一窝,孵化率为70.8%(N=23),存活率为93.89%(N=16)每对亲鸟可育雏1.82只。双雏幼鸟生长曲线与单雏幼鸟生长曲线不同。根据Ricklefs’的幼鸟生长方程(Gompertz与Logistic),Logistic方程为Wt=42[1 e^-0.22(t-1088)]^-1;Gompertz方程为Wt=42e^-0.159^-0.149(t-8.9)。根据Ricklefs’的检验方法。双雏幼鸟生长更符合Gompertz方程。幼雏于19日龄后体温相对稳定为35℃±2℃。北京雨燕每年8月离开呼和浩特。 相似文献
7.
基于噪声交易模型构建了价格冲击模型,研究了噪声交易者数量变动对于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发现噪声交易者的数量越大股票流动性越差。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预测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外来人口数量变动态势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26-29
外来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促进城市建设,加快信息传递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市外来人口数量变动状况的有关统计资料,对影响外来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及外来人口变动的市场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北京市外来人口的变动趋势及管理进行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9.
2006年至2007年,对常德白马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浮游动物48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27.08%)、轮虫23种(47.92%)、枝角类8种(16.67%)、桡足类4种(8.33%).白马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因季节而异,主要有膨胀六前鞭虫、螺形龟甲轮虫、裂足臂尾轮虫、透明薄皮溞、汤匙华哲水蚤.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杰出的飞行家”的雨燕的一生,很多时间都是在飞行中度过的。它们在飞行中进食,在飞行中梳理,在飞行中交配,甚至于在飞行中睡觉。仅在抚育小鸟时雨燕才回到地面,老雨燕一直把小雨燕养到能够首次振翅飞翔并再也不返回鸟巢,才重新飞上蓝天。雨燕在悬崖峭壁或高高的树顶上筑巢。它们在平坦的地面上反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雨燕早已习惯了享受向下俯冲的快感。(上官云)有些种类的雨燕生有特殊的“回声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可以用来探测漆黑的洞穴,因为雨燕经常在洞里产下自己的后代。成年雨燕会在空中就这样飞上3~4年,每天的飞行距离… 相似文献
11.
12.
陈根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
影响福州地区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食物和天敌。旬平均温度在12℃以下或28℃以上,能引起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卵至蛹的发育历期与温度间的回归关系是:(?)=3699.674 x~(-1.648)。种群密度还随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时期而变动。绒茧蜂、蜘蛛等天敌具有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通过调整蔬菜生产布局、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菜蛾危害。 相似文献
13.
研究拉萨地区小云雀种群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动后表明:(1)Alauda gulgula inopinata 在拉萨地区为留鸟,部分个体迁徙;(2)以草甸、沼泽草甸和农作区为最适生活环境;(3)种群具明显的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14.
麻雀(Passer montanus malaccensis)在昆明地区分布很广,较为常见。但对昆明地区麻雀的生物学研究,还未见有专门的调查报告。1981年、1982年间,我们对昆明地区麻雀的食性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采获麻雀400多号,经剖检嗉囊及雀胃的内容物,将所得结果加以统计分析,总结成本文。 相似文献
15.
彭鉴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
本文对地盘松在昆明地区的分布生境及其生物学性状,地上与地下,部分特征,生物量,分枝特性,针叶束和结实的数量特征等及其与年令,生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地盘松群落结构,生活型和经济性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昆明地区的蛇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晓瑞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作者于1957—1981年对昆明地区的蛇类作了查调,共得标本160号16种,加上原有记录,昆明共有三科11属19种。该地区蛇类区系的主要特点是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19种中有18种,占种数94.7%,仅黑眉锦蛇1种广布于我国古北和东洋两界,占5.3%;另一特点是西南区的特有种类(或主要产于西南区的种类)较多,有4种,占东洋界种类的22.2%。八线游蛇和紫灰锦蛇是皆地区蛇类的优势种。昆明蛇类冬眠期为11月—翌年3月底4月初。对133号标本作了胃的食物分析,八线游蛇、紫灰锦蛇、斜鳞蛇、草游蛇和乌游蛇五种72号标本中胃内有食物。蛙是它们共同的食物,也是昆明蛇类主要食物之一。八线游蛇的性比为38(?):34(?)=100(?):89.5(?);斜鳞蛇为7(?):9(?)=100(?):128.6(?);紫灰锦蛇为25(?):6(?)=100(?):24(?)。昆明地区蛇的繁殖多在5—9月。八线游蛇怀卵数为7—16枚,斜鳞蛇为8—15枚,竹叶青每胎3仔。 相似文献
17.
基本存款账户期末数量代表了经济实体的开户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实体发展环境的好坏程度。就此引入形式化描述方法,对基本存款账户数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精确刻画商业银行的开户行为,对存在恶性争抢客户的商业银行,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开户行为。 相似文献
18.
19.
北京雨燕是中国北方常见鸟类,作者于1985年4月至1988年8月对北京雨燕幼鸟羽毛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幼鸟羽毛发育有严格的规律性。在呼和浩特地区常见窝雏数为两雏鸟,所以仅对两雏幼鸟的羽毛发育进行描述。刚孵化的北京雨燕全身裸露,8日龄时长出飞羽鞘与尾羽鞘,18日龄时羽毛覆满全身。30日龄时两翅可在背部重迭。背部羽毛生长早于腹部羽毛。幼乌离巢时羽毛分布情况与成体相似,仅羽色比成体为淡。 相似文献
20.
昆明地区历史自然灾害与图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工作首先从云南地方志和私人札记等历史文献中,筛选出昆明地区近600年(1312~1912)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图腾记录历史数据做自相关分析。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出昆明地区自然灾害具有连发性和周期性等演变特征。在灾害频发的明、清时期自然地包含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太阳黑子活动的Maunder极小期和11年周期。最后,又分析了昆明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奇特防灾、救灾图腾遗址。这为城市建设提供必需参考,并为研究城市自然灾害提供一种图腾遗物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