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代社会,“媒介建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鉴于相应的传播学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充足的现状,在历史与理论、溯源与变化的背景下,对媒介建构“城市空间”的问题展开传播学视野的探讨,需要审视传播概念的本质含义、城市空间之媒介建构的起步与转换、传播媒介复制品的自身规律、感觉和隐喻的进入及其对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魏伟  谢青青 《科技资讯》2007,(14):163-164
景观雕塑与环境的非叙事性关联是雕塑主体与环境之间在形态、空间和材料上的对应,是景观雕塑造型语言内部的问题,更多指向形式问题的考究。当下的景观雕塑倾向于表现环境功能和地域文化,在表达雕塑与环境的“整体性”时,往往忽略主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面貌之间的非叙事性关联。  相似文献   

3.
城市入口区域道路景观设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入口区域道路作为城市入口空间的主体部分,不仅可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提高环境质量,而且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还可增加城市的特色和吸引力,为城市带来繁荣与活力.本文在认识城市入口道路景观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城市入口道路景观的现状分析,阐明城市入口区域道路景观对城市的意义,并从功能、意象、审美等角度对城市入口区域道路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及研究性设计,以期对城市入口区域道路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汽车的迅速增加及道路拓宽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道路绿地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其自身除了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景观价值外,它的形态、布局和景观对城市道路的空间限定还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的分析,从生态功能、道路性质、路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绿地的养护与树种选择和道路绿地布局等方面,提出了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从重庆市山地公园入手,以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和山地城市突出的地势特色为出发点,结合视觉景观的相关理论和现场调研数据,从城市景观要素和城市景观立面两个层次解析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优化策略和从中观尺度完善山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6.
夏青 《科技咨询导报》2009,(36):101-102
"没有充分的园林绿化,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城市"。园林植物是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要素,在组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植物可以记载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历史,向世人传播其文化,也可以像建筑物、雕塑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笔者在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目前一些城市绿化的现状,分析植物景观的营造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植物景观的营造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作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特色鲜明的街区景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前在街区景观文化的建构中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不够,导致街区景观中特色文化的缺失。今从解读街区景观与民俗文化的内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在现代城市街区景观建构中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及如何对民俗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合理的借鉴、转换与发展,探索民俗文化的现代演绎和艺术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林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生态、防护、休闲、景观等方面。植物材料是城市林业景观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材料的自然景观功能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各地在发展城市林业时面临的植物材料选择问题也日益突出。着重讨论了山西中北部在城市林业景观构建中植物材料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到目前为止的译学研究仍还围绕着"译"的方法上,在追求"信达雅"的境界上做文章,对"传"的研究还不多见.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把翻译学建构在传播学的框架下,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和模式解析翻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传播学教学中的建构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因其理论相对艰深、枯涩,令广大高校教师和学子感到教、学俱难,在传播学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是传播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途径之一.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具体方法是设置"自由课堂".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让学生和教师都收获良多.  相似文献   

11.
陈祺  刘卫斌  龚飞  李慧龙 《江西科学》2014,32(5):655-659
城市干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道路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是重要的绿色线型空间,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之一。针对当前许多城市的发展中,面临着众多传统街道的改造问题,以永寿县火车站街和西兰大街绿化改造工程设计为例,立足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的实际,紧扣"福寿文化"主题,探索城市道路的地域文化与绿色生态景观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充分认识文化意蕴对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中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文化特色的基本要素。它对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的提升、对大众情感理念的传达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宁波传统文化的形态和风貌特征是“人居与水”的关系。这种“三江六岸”的格局形式到处记录着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文章以城市雕塑为例.探讨宁波公共艺术的人文性,以反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传承并创造新的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丰富。与此同时,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和环境景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传统的城市街区消失在现代的摩天大楼下,城市建筑和景观越来越突出商业色彩。面对这些人造景观,人们突然惊觉周围环境的陌生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因此,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和都市环境空间的营造,向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围绕环境雕塑与环境空间,探讨环境、人、环境雕塑之间的协调性,正是本文的一个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4.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分析内容丰富却较为零散的传统园林种植设计,从配置原则和种植设计2方面对“情景交融”的造景理法进行研究探讨.认为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段,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社会文化观.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艺术精粹,探索当代园林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7.
平阳木版画是一种民间年画性质的雕版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反映和延续。平阳木版画文化集丛贮存了可贵的人文知识、创作情感和科学技能,它的兴盛与发展的本土性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千余年来积累的"生活性"为基础和契机的,它蕴含着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营养。民间木版画是文化资源链接、交叉、重叠的研究课题,其艺术价值和相关学科的"文化集丛"对民间美术考古、文艺理论和在当代的美术创作及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图像与影视的历史关系研究中都有交叉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商务英语翻译愈显重要,但简单的对等翻译无法解决由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零对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处理手段,切合翻译功能目的论原则,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以实现和谐的商务交流。但目前国内对"零对等"翻译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着重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商务翻译"零对等"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用来分析诗人与先驱诗人关系的理论,它解释了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范稳在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藏人的视角体悟藏传佛教的悲悯和大地的灵魂,创作出了体现“神灵现实主义”的《悲悯大地》,这是超越影响的创新.“英雄叙事”是作家在“反英雄”创作潮流中的逆向书写,英雄最终归于庄严、博大、静谧的大地,这是身处现代都市的作家在感性英雄崇拜的驱使下对自然的皈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