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迁移是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促进外语学习,负迁移则妨碍外语学习。母语的迁移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发音、词汇等各个层面上出现的母语迁移现象,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努力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应,发挥母语迁移的正效应,从而对日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义、词性、词汇搭配和词法四个层面。针对词汇层面上的迁移造成的错误,教师和学生都应保持正确的态度,应该认识到中国学生在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出现汉语的负迁移是客观存在和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中国学生怎样才能克服负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汉语式作文现象,即母语负迁移现象。由于受汉语的表达习惯影响,学生尽管写的是英文,但在词汇、句法乃至篇章结构上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本文对母语负迁移给大学生英语写作所造成的干扰及错误进行分析,将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负迁移的表现分为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句法方面的负迁移以及词篇方面的负迁移,同时分析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旨在克服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作用,帮助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迁移是难以避免的。然而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的影响非常明显,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从母语负迁移入手,通过分析写作中词汇、句法、语篇三个语言层面的汉语母语负迁移现象,以探求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个普遍现象。一般认为,母语对二语学习会产生两种影响,即正迁移或负迁移作用。本文分析了外语学习各个层面上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提出了对待母语负迁移的认识,即负迁移可以作为学习和交际策略,并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英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现象,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多出现负迁移。本文试图从语言知识和文化两个方面讨论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鹃 《科技信息》2012,(4):177-177
迁移指的是学习者之前学习掌握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其中的负面的影响即汉语负迁移,从而造成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出现各种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用词两个方面来阐述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母语迁移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汉语的负迁移一直都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很大的干扰作用。这种干扰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写作和文化等几个不同的层面,本文对这些层面逐一进行了列举,找出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负迁移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以汉语为母语的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几种负迁移现象,指出英汉间隐喻概念上的差异是导致这类负迁移的主要原因,进而证明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在英语学习中高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东妮  张静华 《科技信息》2009,(19):178-178
由于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常会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运用汉语的语言知识进行英语写作,这对荚语写作产生了负迁移现象。本文从词汇、句法、文化等三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来探求有助于排除负迁移的干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大量词汇既具有理性意义又具有联想意义,词汇的联想意义具有附属特点,又与文化紧密相关。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英语词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英语词汇的隐喻扩展进行讨论,分析了隐喻对人们思维、英语及其它语言的影响.对以 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讨论:①单义词汇通过隐喻扩展为多义词汇;②词汇本义与隐喻义间的相 似;③隐喻义对词义的转换与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英语词义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认知机制。隐喻思维的结果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在客观世界的身体体验中,人们通过发现和创造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创造新的意义。词义进化过程中的隐喻思维有抽象化趋势。从隐喻义到本义是一个动态连续统。  相似文献   

14.
从语用角度浅析英语成语歧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成熟很容易引起歧义,主要的歧义现象是成语和普通词语间的歧义与成语喻义和字义间的歧义。歧义的消除有赖于语境、背景知识和我们的百科知识。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语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语言知识源自语言运用。语言描写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域中,应该分析英语中实际使用的词项在语境中的意义。词义体现着百科性,在把握每一个词及词义时,人们往往会调动其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每个词虽然都有其本义,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人们并非总是依据其本义去理解,而常常是按非字面意义或比喻意义去理解,这就表现为词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文化典籍中文化词的翻译,提出七种处理方法,即直译、音译、替代、意译、直译加注、释译、译出基本含义。这七种方法遵循的翻译原则是:既能表现出原文的文化风格,又能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实现不同民族的相互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17.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18.
双关语巧妙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同形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语言具有含蓄委婉、风趣幽默、新颖奇特等特殊效果,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双关语特殊效果的实现途径为:词汇音义动态结合;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相互关联;双重语境、铰链和触机三者共存。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村改居”工程普遍实施,“村改居”社区数量激增。与此同时,经历突然制度变动和身份转换的农民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村改居”社区自身的治理与发展也陷入困境。究其根源,是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由文化堕距衍生出的价值规范断裂和传统与现代冲突所致。基于此,打破传统熟人社会中维系人际关系的血缘纽带,重构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要求的“契约式”融合,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和健全社区保障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手段来推进社区文化顺利转型应不失为“村改居”这种过渡型社区文化重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对同义谚语与近义谚语进行严格界定,是使谚语研究走向精细化、科学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一些谚语尽管存在首字、字序、语气、句式、时代色彩不同等异处,但语源相同,字面义或深层义基本相同,属于同义谚语;一些谚语虽然只有个别核心语素不同,或取材不同,或句式有所扩展,或书证表义侧重点不同,但在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上产生了细微的变化,甚至产生了语义交叉现象,应划为近义谚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