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圣经文化的独特视角,对旧约圣经《路得记》记载的女主人公摩押女子路得这一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指出它内中所表达的婆媳之爱、恋人之爱及邻里之爱,决不是狭隘自私的个人之爱,而是博大利他的无私之爱,是一种跨越民族、宗教、血统或外貌的真正的人类大爱,这一不朽佳作所蕴含的一曲曲爱的赞歌,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爱”是教育的灵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智”是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因。爱与爱智从教育的本质属性上构成了教育最根本之精神。  相似文献   

3.
“罗曼蒂克之爱”(romantic love)是个汉语里没有的词,也可以说代表着汉语里所没有的一种感情。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吉娜薇的浪漫故事早在1170年就有了文字记载,好莱坞永恒的经典《卡萨布兰卡》产生于1942年,但是这两个故事看起来如此相似。可以说12世纪的罗曼蒂克之爱,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至今仍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所述及的爱的五种图式的基础上 ,从内在与外在层面入手 ,分析了用以生成爱和维持爱的发展的动力因素 ,并结合恶与死亡之阈对“爱”这一社会性情感范畴作了更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5.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问”,包括了智慧是什么,为什么爱智慧,人对智慧的反思三层意识。它们互相联系,逐层推演构成了对哲学的原始诠 释。  相似文献   

6.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只要有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从教以来,我一直在付出与收获中体味着爱的感动. 一、真诚之爱 老师的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特点.真诚之爱让我迈出了做好班主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爱的魅力     
沈益亮 《奇闻怪事》2006,(10):31-31
有这样一则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中我们中间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历来都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了一切。在童话中如此,在教育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在真正的爱的世界中,总是颤动着创造与毁灭的双重力量。爱是意志的融合,爱又是意志的交战,它们共同存响于生命的行进之中。申爱萍爱情诗之美丽与纯粹,就在于她用绵绵不断的丰富的生命体验表现了爱的欣悦与痛苦,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女性健全美丽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亲情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使得世界充满了爱,充满了温情。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作家对这些伟大的爱进行了讴歌、颂扬。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代表作《高老头》一书中论述的却是一个“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的人间惨剧。  相似文献   

10.
“爱”是先秦道、儒、墨三家共同拥有的伦理思想,但由于三家对人之生命、社会生命、宇宙生命理想的不尽相同,以及其所立的政治立场不同,从而使其“爱”观在理论说明和实践践履上体现出不同内涵的“爱”,姑且叫他们“道爱”、“仁爱”、“兼爱”。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分析铁凝的<大浴女>,认为尹小荃之死是荒芜人性土地上的原罪之花;欲望导致了人性的毁灭;用爱来赎罪,最终在爱中建立自己.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予毁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离开爱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应当把师爱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严格要求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学生在爱的抚慰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小说《觉醒》叙述了富商之妻爱德娜觉醒之路,自出版之日起女主人公爱德娜备受关注和评论。现今流行观点认为爱德娜是当时社会新女性代表,敢于追求自我,寻求独立女性意识。抛却习惯的立场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结合社区危机、身份特征和自身行为三方面范式来分析,爱德娜实际上就是一只替罪羊,她的献祭使社区恢复秩序,女人得以惩戒,男人得以安心。她的命运令人同情,她的救赎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6.
"小馨懿"长大了,三年前汶川地震中总理让路的女孩,在4月13日出现在了成都,参加由天狮公司举办的"感受爱创造爱传播爱"之天狮集团"大手牵小手"大型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中构筑理念宫殿,同时将学术批评生成为自我强劲的创造,作家兼学者路文彬正是始终生活在这一丰富的双重实践中。而在文体转换的操练中,想象力与思想共同蓄力并以回返的形式互为促进。以知识分子主体的身份认知作为根祗,路文彬的伦理追寻与文学创作交汇于通往自由之路、返回之反抗和关怀弱者的爱之哲思这三方面。他既在小说创作中呈现个体对自由生命状态的追寻,也在学术论著中建构本真的自由伦理;同时阐发了反抗之回归的本质与终极目的,而小说随笔中反抗精神也早已内化;路文彬始终在伦理学意义中追索爱的真谛,并传达着对被遮蔽弱者的关怀,其小说随笔里,也流溢着丰富的爱的情感。不受制于学科的界限区隔,路文彬以杜绝陈见的勇气,漫游并创造着自己的语言,并深切关注着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9.
爱是人性最基本的表现特征,也是人与人之间无障碍沟通的高级心理活动。如果爱只是单方面的,那就不能引起彼此心理情感的共鸣。因而,教育活动中要实现爱的人性化,仅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者更要重视珍惜来自学生的点滴之爱,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爱的教育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师生关系必然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育实践及外国古代许多名人关于爱的教育的嘉言懿行表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必须养成爱生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