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维吾尔医学体液论对305例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进行异常体液分型,采用ELISA法、发色底物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哪(ATⅢ)含量.结果表明,305例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70例、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126例、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28例、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81例.各组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GMP-140含量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患者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PA,PAI-1,ATⅢ的含量,健康对照组与各组患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组冠心病患者t-PA,PAI-1,ATⅢ的含量分别与其他3组患者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均发生异常变化,其中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受阻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ITT),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改变并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患者APTT时间显著缩短IP<0.05).由此可知,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及凝血4项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并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维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45例,按照维医理论进行分型,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和ELISA方法检测各分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水平及内皮素-1(ET-1)、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性纤溶酶原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组CD62p、FIB、PAI、ET-1水平升高(P<0.05),t-PA水平降低(P<0.05),PT、APTT时间缩短(P<0.05),而CD41、TT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组与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组及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组相比,ET-1水平升高(P<0.05);与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组相比,CD62p阳性百分数增多(P<0.05);而CD41阳性百分数、t-PA及PAI-1含量、PT、TT和APTT在各型冠心病组之间无差异(P>0.05).各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改变,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黏度增高、纤溶功能降低,且以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痰瘀证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高血压病痰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和意义.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ELISA法、CLAUSS法等,检测高血压病痰瘀证组、非痰瘀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和CD62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以及凝血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痰瘀证组CD41表达、TT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2P表达显著升高(P<0.01),t-PA含量下降(P<0.05),PAI-1含量显著升高(P<0.01 ),Fib含量显著升高(P<0.01),PT、APTT显著缩短(P<0.01);非痰瘀证组CD62P表达升高(P<0.05),t-PA含量下降(P<0.05).Fib含量显著升高(P<0.01),APTT显著缩短(P<0.01),而CD41、PAI-1、PT、TT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非痰瘀证组对比,痰瘀证组CD62P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CD41表达,t-PA、PAI-1含量,PT、Fib、TT和APTT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结论:高血压病痰瘀证和非痰瘀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而且痰瘀证较非痰瘀证更为明显,并以CD62P、t-PA、PAI-1、PT、Fib、APTT等的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5.
李燕婧  钟正贤  陈学芬 《广西科学》2015,22(2):143-147,152
【目的】探讨黄杞总黄酮(TFER)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其机理,为进一步评估和研发黄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3种实验性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大鼠体内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衰老加血瘀证"血栓模型,观察TFER的抗血栓作用,研究其机理。【结果】TFER能延长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同时能缩短血栓长度,降低血栓形成率;能减轻体内静脉血栓形成大鼠的血栓湿重;能降低大鼠血清血栓素(TXB2)、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MDA和脂褐质(Lf)含量,同时提高大鼠血清前列环素(PGI2)、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论】TFER具有抗血栓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凝血功能,调节血小板聚集反应,改善纤溶平衡异常,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达到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6.
溶栓剂蛋白质工程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溶栓剂蛋白质工程方面的新进展,主要涉及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链激酶(SK)、葡萄球菌激酶(SAK)、DSPA及TSV-PA的研究进展。一些PA突变体及新型溶栓剂,如K2P、TNK-PA和STAR等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在延长体内半寿期、增强对血纤维蛋白选择性和溶栓效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但溶栓治疗造成的颅内出血等局部性出血问题仍是目前的难题之一,说明新型溶栓剂的研制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复杂性疾病患者在血栓前状态的共性并探讨其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ELA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技术方法,检测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复杂性疾病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及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复杂性疾病组血浆t-P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血清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与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血浆FIB浓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肿瘤组血浆FIB浓度的变化比其他3个疾病组更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PT时间明显缩短(P<0.05);APTT,PT,TT进行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得出结论: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可能是贯穿于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Lys-Sepharose4B柱上用人纤溶酶原(HPg),链激酶(SK)和对氨基苯甲酸对脒基苯酚酯合成新型溶栓药物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APSAC)的一种新方法,该法使APSAC的纯度和收率大为提高,分子量为130000,体外有明显溶栓效果,在兔体内半衰期8.8h.用同方法制备的未经修饰的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PSAC)在兔血浆内半衰期仅为12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对自发性髙血压(SHR)大鼠血流状态的影响及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8只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桂枝茯苓丸低(10 mg·(kg·d)-1)、中(20 mg·(kg·d)-1)、高(40 mg·(kg·d)-1)剂量治疗组,另设同源正常的京都大鼠(WKY)为对照组,各组大鼠数量均为7只。桂枝茯苓丸各治疗组给予上述对应的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给予20 mg·(kg·d)-1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饲养12 w后检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ELISA检测试剂盒分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应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病理成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PKD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和模型组相比,桂枝茯苓丸各治疗组大鼠心肌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VSP)、左心室内压力曲线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 max)、PAI-1和v WF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t-PA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组织病理成分变化分析表明和模型组相比,桂枝茯苓丸各治疗组大鼠心肌组织成纤维细胞构成比例显著下降(P0.01),肥大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桂枝茯苓丸可有效改善髙血压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SHR大鼠的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原催化纤溶酶原的激活包括3个反应:(1)尿激酶原内在酶活性催化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2)纤溶酶激活尿激酶原变成尿激酶;(3)尿激酶激活纤溶酶原,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尿激酶原激活纤溶酶原的过程知之甚少.研究发现EACA可以抑制尿激酶原催化的纤溶酶原激活。通过EACA对上述3个反应的影响进行逐个分析,观察到在EACA浓度为2.0mmol/L时,尿激酶原内在酶活性催化纤溶酶原激活的反应速度提高了4.5倍,尿激酶激活纤溶酶原的反应速度提高了6倍.相反地,纤溶酶激活尿激酶原变成尿激酶的反直被抑制了50%,此反应决定了EACA对尿激酶原催化纤溶酶原激活反应的抑制作用.该结果提示尿激酶原催化纤溶酶原激活反应的限速步骤是纤溶酶激活尿激酶原变成尿激酶,缘于纤溶酶和尿激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