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对人类的贡献其功甚伟。在中国大地上,有一批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专家掀起了撼动世界的“绿色革命”,他们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而艰苦卓绝地努力着!谢华安研究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水稻研究所优质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通过两系法优质稻米示范推广应用,使稻农增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两用核不育系及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可协调杂交水稻品质和产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领域。袁隆平作为一位世界顶尖级的农学大师,和其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一样,他的成功也凸显出其独具特色的科学风格。本文从科学风格的内涵出发,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原因,然后从本体上解读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化,特别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出路所在。到2015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包括机插、机播和机抛)比例也只要求达到45%,远低于机耕、机收的比重,可见在我国全面实现水稻机插、机播,是相当艰巨的。目前,多种机动插秧机难以满足杂交水稻每蔸插1~2株本秧的要求,更难满足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秧机插的要求,如果采取减少插种量来减少秧爪每蔸取秧株数,在育秧时又难以形成由根系织成的合格的毯状秧,不便卷秧上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实现了水稻机械育插秧,他们的机具和技术都是用于育插常规稻多本秧的,日本很少杂交稻。这类机具和技术,对我国东北三省和江苏省等以常规稻为主的省份基本上是适用的,因此这些省份的机械育插秧发展较快,但用于近占水稻种植面积六成的杂交水稻时,问题就不少了。  相似文献   

5.
"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名言,而种子就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从1976年到2018年,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 7000...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1-1
9月6日,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徐守盛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7,(1):63-63
本成果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完成,应用于杂交粳稻种子生产,本成果获200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57-60
1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1.1立项背景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省份之一,但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耕地面积、种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4个连年减少”,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四川水稻生产还受不良光温条件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8,(7):63-63
“微卫星分子标记快速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技术研究”项目从1995年开始,通过课题组人员十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建立了简单的DNA提取方法、适宜的SSR-PCR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我国骨干杂交水稻组合的DNA指纹图谱;建立了一套准确、快速、简单、经济的用于杂交水稻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标准体系,并开展了技术的应用推广。研制的单粒种子和幼苗的简单DNA提取方法,提取100个样品的处理时间只需2.5分钟,提取的DNA不降解,分子量较大,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之称、年已八旬的袁隆平先生荣获"特别大奖",以表彰他多年来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在领奖台上,主持人对他说,人生七十才开始,您还年轻,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是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大多数抗病品种推广应用1~3年后即丧失其稻瘟病抗性,提高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延长抗性寿命已成为水稻改良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发生在2~4月间的低温常导致我国南方早稻烂秧率30%~40%,重者可达60%~70%,这是我国南方早造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支持下,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7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于2007年8月12日开班,至2007年9月1日结束,历时20天,圆满完成了对来自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25名学员的培训任务,实现了培训班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发端于湖南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背后,就是这支以袁隆平为核心、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农科院研究人员为主体构成的团队。经过21年建设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这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8-28,33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作物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之一,课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高质量亲本种子繁育技术、机械化轻简制种栽培技术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通过3年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15.
水稻新质型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及应用荣获广东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蔡善信研究员主持。1970年开始,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生态远缘籼稻品种间杂交三条途径,创建各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筛选优良不育细胞质,培育新质型不育系和杂交稻。经过37年的探索、研究,首次发现籼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优于野生稻,提出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品种中筛选的论点;首次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负效应比野败小,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良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筛选出水稻优良不育细胞质——“夜公”,并以“夜公”为细胞质供体,育成新质(Y)型不育系11个,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中国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成功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0,(5):26-27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动物界的杂交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但其中很多杂交动物仍让人投以惊异的目光。以下是十大最令人惊异的杂交动物。1.杂交斑马:由斑马和马科动物杂交产下杂交斑马是斑马与其他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8.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3):63-6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量转移,直播水稻发展很快,目前我国约有30%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直播,且大都采用人工撒播,人工撒播的稻种在田间无序分布,水稻生长疏密不均,通风透气采光性差,易感染病虫害。由于稻种直接播在泥面上,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极端干旱,素有中国“干极”之称。关于该地区早期水稻栽培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水稻遗存进行了精细的鉴定分析,发现其为粳稻类型;然后,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书和古环境研究资料,确认这些水稻遗存应为本地生产,并进一步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水稻栽培情况。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稻谷是吐鲁番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水稻遗存,这一发现表明最晚在公元4到5世纪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即已传入该地。然而限于吐鲁番当地水资源稀缺,水稻的种植规模并不大,在高昌先民的饮食结构中始终占据非常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