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三优1号经专家测产超过1,000公斤/亩,表现株型优良、分蘖力强、穗大穗多、茎干粗壮抗倒、后期叶青籽黄、不早衰,籽粒充实饱满.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优势,将推动我国的水稻生产向更加优质、高产、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水稻研究所优质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通过两系法优质稻米示范推广应用,使稻农增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两用核不育系及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可协调杂交水稻品质和产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1):63-63
本成果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完成,应用于杂交粳稻种子生产,本成果获200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支持下,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07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于2007年8月12日开班,至2007年9月1日结束,历时20天,圆满完成了对来自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25名学员的培训任务,实现了培训班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化,特别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出路所在。到2015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包括机插、机播和机抛)比例也只要求达到45%,远低于机耕、机收的比重,可见在我国全面实现水稻机插、机播,是相当艰巨的。目前,多种机动插秧机难以满足杂交水稻每蔸插1~2株本秧的要求,更难满足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秧机插的要求,如果采取减少插种量来减少秧爪每蔸取秧株数,在育秧时又难以形成由根系织成的合格的毯状秧,不便卷秧上机。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实现了水稻机械育插秧,他们的机具和技术都是用于育插常规稻多本秧的,日本很少杂交稻。这类机具和技术,对我国东北三省和江苏省等以常规稻为主的省份基本上是适用的,因此这些省份的机械育插秧发展较快,但用于近占水稻种植面积六成的杂交水稻时,问题就不少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8-28,33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作物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之一,课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高质量亲本种子繁育技术、机械化轻简制种栽培技术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通过3年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大多数抗病品种推广应用1~3年后即丧失其稻瘟病抗性,提高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延长抗性寿命已成为水稻改良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发生在2~4月间的低温常导致我国南方早稻烂秧率30%~40%,重者可达60%~70%,这是我国南方早造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水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11-14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统计,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而我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更高达70%以上。我国谷物总产量中,稻谷产量常年保持在40%左右,水稻生产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57-60
1立项背景和总体思路1.1立项背景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省份之一,但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耕地面积、种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4个连年减少”,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四川水稻生产还受不良光温条件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油菜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是全世界上仅次于大豆和棕榈的第三大油料作物,在中国则是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料作物.中国油菜品种的改良是在通过杂交优势利用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含油量及抗病抗逆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和我国各水稻产区的重要病害。该病由黄单胞水稻变种引起,由于病原菌变异频繁、发生规律复杂、地区间差异大,药剂防治效果不佳,从而水稻品种遗传改良是控制该病害的理想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和亚洲的抗性品种携带的抗源主要是Xa4和Xa3基因,抗谱窄、抗性水平低,长期使用该单一抗源,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病原致病型发生变异,导致新致病菌株出现和扩散,引起病害大流行的危险。因而挖掘和利用新基因抗源就成为该病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基金事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学基金法律体系的保障。后者对前者的主要保障作用体现在确立权责、价值平衡、规范程序、保障实效四个方面。这既是国外科学基金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应当成为我国科学基金法制健全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项目通过两年科技成果转化:即对自走式小型水稻收获机首代产品的改进升级、中试、产品定型、推广示范,使其技术先进性、操作性、可靠性、工艺性、产品成本达到产业化要求,提高项目承担单位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售后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6大重点草原牧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新疆山地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草原生态、牧业生产、牧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分区域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和创新研究,探索和解决“保生态、保生产、保生活”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结合示范区进行推广应用,重点开展“牧区草原生态保育技术研究”、“牧区生产生活配套保障技术研究示范”、“牧业生产适应性管理模式技术研究”和“三保技术模式”等项内容的研发、创新、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白背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上个世纪以来,白背飞虱已上升为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991年,我国大范围飞虱为害,造成近16亿公斤稻谷损失;2005年稻飞虱又大爆发,加之与稻纵卷叶螟的叠加效应,损失了2.6亿亩以上的粮食。白背飞虱为害已严重影响我国的水稻生产,但目前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仍依赖化学药剂,这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还会引起害虫的抗药性而导致更严重的为害。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中国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成功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7.
1项目介绍〈 本项技术针对目前水稻生产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天敌大幅度减少,害虫的耐药性和生产对农药的依赖性增强,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三大主要害虫呈发生面积大、危害加重的趋势,稻米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的问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新型赤眼蜂种群筛选、控害机理研究、高效繁殖与田间释放技术研究,进行了大田天敌繁育和保护技术研究,探索了天敌的控害效应,研制了扇吸式益害分离新型诱虫灯,开展了增苗节氮等农艺措施对控制病害的研究,进行了绿色稻米生产模式及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在湖南、江西等地进行了示范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质型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及应用荣获广东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蔡善信研究员主持。1970年开始,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生态远缘籼稻品种间杂交三条途径,创建各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筛选优良不育细胞质,培育新质型不育系和杂交稻。经过37年的探索、研究,首次发现籼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优于野生稻,提出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品种中筛选的论点;首次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负效应比野败小,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良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筛选出水稻优良不育细胞质——“夜公”,并以“夜公”为细胞质供体,育成新质(Y)型不育系11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51-51
生物农药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高效、安全、环保、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国内重新加强生物防治研究,目前国内利用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该菌具有广谱性,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抑制作用。我国水稻面积4.5亿亩,目前在世界粮食短缺情况下,确保安徽省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8-69
目前市场上杂交棉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棉种纯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不仅直接损害了棉农利益,也使杂交棉的种性不能在大面积生产上充分表现,影响了杂交棉产业的健康发展。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培育出带有HB红花性状标记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