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是开发中国西部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明史上看,彝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交融性,持续性和独立性是十分明显的,在其生存发展中毕摩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几千年来,毕摩能抵御外来宗教影响,佛教、道教,基督教对它起不到任何作用,同一历史时期的埃及人早消失在外来民族;之中,而凉山彝族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仍保持着奴隶社会制度和保存完整的古代毕摩化,这是世界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凉山彝族的奴隶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奴隶制社会,它既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又区别于古代西方的奴隶制,在商彝周鼎秦汉碑,唐宋元明清翰墨和毕摩的史诗经中均有不同记载,凉山彝族用优秀传统化勤劳,智慧和明的习惯法开发了中国西部。  相似文献   

2.
彝族毕摩化贯穿了凉山彝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它与凉山先民的信仰,意识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作自己作为毕摩的后世传人,对毕摩的源流作了细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熊克江 《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52-152,146
本文从凉山彝族古代大毕摩毕阿苏拉则后代为其建造“藏经楼”的史实说明,彝族先民具有超前的图书馆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德元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71-173,176
毕摩是适应早期彝族社会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毕摩的职能就是把人们的愿望告之鬼神,以求鬼神的庇护。在创造继承彝族文字与文化方面及与外民族进行交流方面,毕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毕摩宗教与生态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融入和影响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套宗教伦理道德秩序,反映着彝族人在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自然间存在一种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制约关系。这种生态观念以不同的仪式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在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相互认识与作用中,产生有利于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对彝族人保持化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彝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北两侧的崇山峻岭中。这里,鹰的种类和数量都特别繁多,鹰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彝族崇拜鹰,表现在民俗和民间文学中。祭司“毕摩”对鹰顶礼膜拜,认为它是一种能预知自然、人类社会来来变化和能够战胜一切邪恶的神鸟,因此把它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并借助鹰的威力镇妖驱邪。例如,昆明西郊毕摩家中的神坛上供奉一木雕老鹰,各地毕摩在法帽上一般都系挂着一对鹰爪。做法事时要先设祭坛,祭坛上设鹰神位,或拴一只老鹰。在毕摩法杖上雕刻着祖师像,其头顶上踞一鹰,鹰何以能在祖师之上呢?据称,毕摩是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美姑县是毕摩的主要聚居地,形成特殊的地域化,被誉为“毕摩化”之乡。积极探索“毕摩化”,充分发挥毕摩化的旅游功能是本的旨意。  相似文献   

8.
毕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与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中通过对毕摩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与认识,希望对彝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有所帮助,使皆摩掌握的知识能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彝族用彝文写作的文论作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出自于一个社会阶层——毕摩。彝族古代文论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1)以诗论诗,用诗歌的形式来阐述文学的观点;(2)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经验性;(3)文学(包括文论)与历史、经书长期浑为一体,没有分离出来;(4)把民间文学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5)彝族古代文论家前后的理论观点一脉相承,长时期中变化不大,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对彝族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是彝族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以先进化思想认识彝族化,保护彝族化,挽救和挖掘彝族化,发展繁荣彝族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