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子石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是古生物化石中的一种。这种化石的古生物学名为三叶虫,生活在海底下古生代寒武纪时期,距今5亿多年。三叶虫虫体通常是两侧对称,体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它们的某些节肢可以愈合起来形成头、胸、尾三个部分,前部为头或头甲,中间为胸部或胸甲,后部是尾或尾甲。其背侧甲壳被两条纵向背沟划分为中轴及两侧肋叶,这是所有三叶虫结构的特征,也是三叶虫名称的由来。过去我们所见到的燕子石上的虫体多是支离破碎、头尾分离的不完整虫体。最近在鲁中地区发现了极完整的虫  相似文献   

2.
燕子是燕科鸟类的总称.绍兴常见的燕子有两种:一种是家燕(Hirundo rustica),生有金属光泽蓝黑色的背羽,腹部羽毛白色,剪刀式的叉尾,两翅狭长,飞翔中好象镰刀,体态轻捷伶俐,飞行速度快,能急速转向,常成对停栖,也常集群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穿梭,鸣声尖锐而短促.主要在屋内营巢,由雌雄共同在房檐下或屋梁上建立"家  相似文献   

3.
《燕子赋》作为一篇寓言故事赋,其文本中的燕子是当时普通民众的象征,其形象特征表现在:在遇到压迫时敢于反抗,在官员面前有自卑心理以及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1992,(3)
燕子洞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城至松柏镇(神农架林区政府所在地)的公路旁,从松柏镇乘车行驶两小时即到.燕子洞海拔2000多米,洞口周围树木苍翠,站在公路上乍一看并不十分醒目.洞口上方百丈峭壁的岩缝里,长着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有的树干与峭壁几乎垂直.这种横向发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燕子洞口高约20米,宽10多米.走进洞里,是一个可容数百人的"大厅".洞右侧有一支洞,往里面走十来米便一片漆黑,即使把手电筒打开,也只能看几米远.洞内阴森森冷气逼人,空气十分潮湿,洞顶不时有水珠掉下.向前走200多米,洞口逐渐缩小,最狭窄的地方只有手足并用才能爬过去.过此"咽喉"地区之后,空间一下子突然增大,出现了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大厅,洞中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奇妙无比.  相似文献   

5.
"燕子"意象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意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研究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多重内涵,要以唐圭璋编著的<全宋词>为基础,采用历史的视角,结合时代特征入手分析.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具体内涵分为四类: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色,或盼春或惜春伤时;表现爱情的美好,表达相思幽怨之情;诉说离情之苦,表达羁旅乡愁;抒发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的解读 ,参照有关文献 ,认为文中的“鹘”字是指猛禽 ,鹰的一种 ,而非有些人所说的“鹘鹘”,一种似山鹊的小鸟。而“磔磔”是双音重迭象声词 ,模拟禽鸟的叫声。  相似文献   

7.
话说木鱼石     
电影《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歌中唱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大自然无奇不有,除了“石不能言最可人”的石头之外,还有会唱歌的、会响的石头,这就是木鱼石。木鱼石,因形似和尚念经时所敲的木鱼而得名,是药物学家给起的,在《地质辞典》中找不到,却流传甚广,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奇特之处在于有些木鱼石不用敲击。用手一摇即可发出响声,故又称响石、空石、空心石、空青石。依据其形状特征,又有石斛、石罐、石匣、石屉、石子盂、滴砚石、锅底石、石胆、  相似文献   

8.
燕子和乌鸦羽毛是鸟类的外观,外观虽可增加视觉上的美感,但若不能发挥实际的功用,美丽的外观即变成一种讽刺。有一种人,善于言辞,在人群中颇受欢迎,但却没有真才实学,所以一遇困境就束手无策,这种人和燕子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人内外俱佳当然最好,可惜这种人不多,因此与其陶醉在虚假的赞美声中,不如充实自己的真功夫,毕竟现实的考验是相当残酷的。燕子和乌鸦为了它们的羽毛发生争论。结果乌鸦得出了结论,它说:“你的羽毛在春天是很好看,但我的羽毛却可以保护我度过寒冬。”故事解读一只狼遇见一只失群而迷路的羔羊,它决定不用强暴的手段去对付…  相似文献   

9.
邓平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5):147-148
本论述结合宝天高速公路燕子关隧道出口、康家崖隧道进口SK73+220~280(XK73+220~290)填石高路堤综合设计,阐述了局部工点设计在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就填石高路堤设计在高等级公路上的应用方面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正春天来了,燕子夫妻俩从南方飞回来了。曹亚轩拍着巴掌:"燕子,燕子,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做我们的邻居。"燕子夫妻俩忙起来了,它们一次又一次地飞出去,衔来树枝、草叶、泥土、羽毛,在曹亚轩家的房檐下筑了一个结结实实的窝。有一天,燕子妈妈生下了三只蛋,她轻轻地卧在蛋上。燕子爸爸每天飞来飞去,捉来虫子给燕子妈妈吃。过了些日子,燕子  相似文献   

11.
鸟类冬眠吗?     
陆生脊椎动物的两栖类、爬行类和部分哺乳类中,存在着冬眠现象,这是动物机体对寒冷等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类群,鸟类是否也进行冬眠?这一直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问题.古代曾有燕子、鸫鸟、椋鸟和其它鸟冬天不离开故乡而躲在山洞及树  相似文献   

12.
陇中民俗事象主要有:一是生产民俗"放鹞子",即用鹞子驱赶麻雀,以制止麻雀对秋粮的危害,这是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二是禁忌民俗"掏了燕,死一院",阻止小孩掏燕子窝的真正目的是基于崇尚燕子与人亲近的习性以及感恩于燕子捕捉害虫为人类造福的美德而着意保护燕子,是一种包含求善忌恶道德内核的生态禁忌民俗;三是生活民俗"挖水窖",这是陇中人探索出的通过挖水窖储蓄雨季的天然降水以备旱季人畜饮用的方法,是当地民众在与自然斗争实践中创造的"抗风险适应"知识;四是巫医习俗"诧冲气",这是传统巫医习俗在现代医疗保障欠缺环境下的延续。这些民俗事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陇中人淳朴、善良、勤劳、节俭和坚韧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正>在山东很多地区的房屋墙壁、桥头要冲、房屋一角或村落路边,人们常置一石碑(或小石人)来镇宅、镇桥、镇村,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系列字样。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乃至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学界普遍认可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  相似文献   

14.
燕子的家园     
燕子是我们的邻居。原先,我不知道县委大院里竟然栖息着成百上千只燕子。去年,院内的三幢陈旧的平房拆除打算再建几幢现代化的办公楼。吃过晚饭,我出去散步的时候,路过堆满了建筑材料的大院,远远地就看见天空中有许多燕子在焦急地呜叫着。那时正是多雨时节,面对着残墙断壁,它们在雨幕中盘旋着,始终不肯停落。这些燕子,在它们栖息了多年的房子被拆除之后,失去了遮风蔽雨的屋檐。人们对燕子始终怀有一种期盼:每年春暖花开时,只有燕子穿梭于屋檐下,垒巢、孵雏。人们似乎也习惯了只有聆听到脆脆的鸟声才算是迎接了一个完整的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08,(4):49-49
有些人喝一两杯啤酒,脸色马上涨红。有些人三两瓶啤酒下肚,脸色没变或发白。这"一红一白"的脸色,是显示身体健康状况的信号吗?  相似文献   

16.
读罢唐朝诗人高适的“双燕碌碌飞入屋,屋中老人喜燕归。”这两句诗,眼前立即浮现出一幅种田老人喜迎燕归的动人图画。其实,喜迎燕归的又何啻老人呢?大凡熟知燕子的人们,无不为它们归来而兴高采烈,就连新娘子,也会早早起床把洞房打开,迎接燕子归来。不是吗?古诗句“清晓洞房开,佳人喜燕来”,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形。人们喜爱燕子,燕子也喜欢爱护它们的人。年复一年,它们秋去春来,尽管一别半年,飞行万里,但仍然不忘寻找旧主。“花间对语应相问,可是村中旧主  相似文献   

17.
天南星科植物族属分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南星科属单子叶植物,有块状或延长的根状茎,花小常有臭气,肉穗花序包在佛焰苞内。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些种可为药用、食用和观赏植物。本科可分18个族:1.菖蒲族;2.奥昂蒂族;3.叶佛焰族;4.安祖瑞族;5.龙草族;6.刺芋族;7.石柑子族;8.水芋族;9.蓬莱蕉族;10.柱衣族;11.瑞查德族;12.代芬巴加族;13.芋族;14.喜林芋族;15.佛焰苞果族;16.大薸族;17.排同草族;18.欧南星族。全球计有115属2100种;我国35属206种,南北各省皆有分布,有些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8.
久居城市的人,谈到自然保护,自然会感到,那是远离城市的荒山野林的事儿.市区嘛,这个用灰沙砖瓦,钢筋水泥和沥青碎石构成的"沙漠",还能有几分自然呢.不错,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市内的野生生物正逐渐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在城市生活了.本来,城市是野生生物的重要避难所.自古有不少种野生动植物生活在城市,与人类同兴衰.秋去春来的燕子便是家喻户晓的一种,它们常在人家的房梁上筑巢,欧阳修  相似文献   

19.
课例 一天上午,我正准备上一节命题作文课.忽然,一只活泼可爱的燕子闯进了我们的教室.同学们立即被这突如其来的燕子所吸引,有的禁不住大叫起来:"看!好可爱的小精灵啊!"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将命题作文改为观察作文课,这不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吗?  相似文献   

20.
春天来了,家里总能听到唧唧喳喳的欢叫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有一对可爱的燕子在家里飞进飞出。晚上,那两只燕子会头挨着头在我家的灯罩上睡觉,偶尔也会分头睡,可能是“闹别扭”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