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对于金川二矿区1#矿体水平矿层近年来随开采逐渐变薄而日渐突出的变形及稳定问题,采用FLAC3D软件对二矿围岩及水平矿层在开采过程中的位移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围岩移动主要集中在矿体的上盘和下盘,矿体上覆岩体的位移较小,围岩移动以水平移动为主;矿层对上下盘围岩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矿层下凹状变形轮廓的最大下沉点位于离上盘较近的位置;矿层厚度为32 m之后围岩与矿层的变形出现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倾斜-急倾斜多层矿床各矿层间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国内外采用充填法作业的矿山工程实例,运用函数拟合方法,推导出多层矿床安全开采高度的计算公式。以某铜矿为研究对象,设计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对安全开采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讨论主要影响因素与安全开采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矿层间距、矿体倾角和地下水对安全开采高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围岩地质构造特征和普氏系数的影响次之;安全开采高度与矿层间距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矿体倾角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影响程度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根据所推导的计算公式以及实际的矿体赋存条件和围岩参数,得到该矿的安全开采高度为3.71~5.38m,同时针对开采方案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原有的过断层寻找断失盘矿层理论的前提是断层两盘产状不发生变化。但实际上,断层两盘产状经常发生变化,此时,根据原理论无论准确定断失盘矿层位置。本文通过空间几何学方法,研究了断层两盘产状变化条件下,斜巷过断层时两盘矿层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了过断层寻找断失盘矿层的数学模型,原有的断层两盘产状不变条件下矿层斜巷过断层寻找断失盘矿层的方法和数学模型均是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模型的特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空间解析几何学的方法研究了断层两盘产状条件下矿层平巷过断层时两盘矿层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了过断层寻找断失盘矿层的数学模型。原有的断层两盘产状不变条件下矿层平巷过断层寻找断失盘矿层的方法和数学模型,均是文中提出了的断层两盘产状变化条件下矿层平巷过断层寻找断失盘矿层的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特例。  相似文献   

5.
从矿层厚度、矿石品位、矿体规模、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探讨研究了郭家沟矿区铝土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工业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龙头锰矿李家背矿段试验采场室内模拟试验结果,和现场试采了一个采场(上部),三个矿房(下部)的初步观察,分析研究了覆岩厚度六十余米时,开采缓倾斜(8°~12°)矿层采场围岩移动的特点和矿柱承压的性态。试验研究表明,采场顶板岩层的稳固性土要受岩层层面、节理、裂隙的制约;全面法采场中留下的不规则矿柱,承压大,且随顶板暴露面积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开采多层近距矿层时,上下对齐地留设矿柱,利于回采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赵军 《太原科技》2010,192(1):67-68
从矿层厚度、矿石品位、矿体规模、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叙述了黄辉头矿区铝土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栋 《太原科技》2013,(3):94-95,97
从矿层厚度、矿石品位、矿体规模、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叙述了羊马坪矿区铝土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工业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衙金矿万硐山矿段成矿机制复杂,矿化类型多、矿种多,受断层(主要F11大断层)、矿化带、构造带及破碎带的影响主要矿体及次要矿体发生断层。通过对万硐山矿段内的金多金属矿化带内矿体(群)对比连接依据分析,主要岩金多金属矿体(KT52、KT48)主要“红土型”金多金属矿体(KT4A)对比连接可靠程度研究。从而为确定下步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开采方法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山铁矿处于阿拉善元古代铜、铁成矿带之龙首山镍、铜、铁等成矿带内,产于碳酸盐—碎屑岩建造中,矿体在围岩地层中顺层展布,成矿物质来源于这些变质岩系的多层、分散的含铁建造矿源层中。通过对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从矿层赋存层位、矿体形态及构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叙述了黑山铁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1.
 回采顺序是采矿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合理的回采顺序对采场稳定性和采场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针对老厂13-8#矿群多层矿体的赋存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用3Dmine-MIDAS/GTS-FLAC3D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多层矿体回采顺序进行数值模拟,提出了4种回采顺序优化方案:下向下行式、下向上行式、上向下行式、上向上行式,并从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3方面综合考虑,得到了4种回采顺序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运用基于指标满意度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4种回采顺序优化方案的多指标综合满意度分别为0.684,0.641,0.653和0.683.其中,上向上行式开采方式的满意度为0.683,因此,上向上行式开采在理论上可行.  相似文献   

12.
朱园亮 《太原科技》2012,(7):102-103
从矿层厚度、矿石品位、矿体规模、开采工程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代县西曲网沟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提出了该矿的工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极破碎矿体开采条件极其复杂、难以确定合理的进路断面参数等问题,建立下向进路薄板力学模型,得到进路承载层抗拉强度破坏判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安全系数法和可靠度理论研究进路宽度和高度对承载层拉应力的影响,并对这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优化出最佳进路断面,进而开展ABAQUS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验证断面优化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进路宽度对承载层拉应力的影响较大,可采用"小宽度、大高度"的思路优化断面;安全系数和可靠度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可靠度分析更合理;数值模拟结果与工业试验结果及可靠度分析结果较吻合,表明采用可靠度理论优化极破碎矿体进路断面是可行的,可实现极破碎矿体安全高效经济开采。  相似文献   

14.
郝毅 《科技信息》2012,(36):153-153
酸法地浸开采与含矿层孔隙介质水理性质密切相关,且对含矿层孔隙介质有较大影响,为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某砂岩型铀矿床同一旋回酸法地浸开采前后含矿层不同埋深、不同岩性的孔隙介质进行了水理性质对比研究,从介质的含水率、土粒密度、容重、孔隙度、含泥量及粒径比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采区酸法地浸开采前后舍矿层孔隙介质的水理性质有明显的变化,酸的侵蚀会破坏岩石内部结构,使岩石的粒径比、孔隙率和含泥量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矿层厚度、矿石品位、矿体规模、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来说明冯家港矿区铝土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得出冯家港矿区属露采矿区、采矿不需专门支护、矿柱及井硐较为稳定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下”压矿的开采问题,阐述了提高开采回采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类比隧道巷道掘进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简化的条带法和房柱法开采沉降计算公式;路基下压矿体因保守设计等原因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当深厚比较大、辅以条带房柱法开采、矿层顶板力学性能较好时,可加大下压矿开采。淄博某粘土矿上存路基,压矿量大,采用条带法开采和垂直留设法设计,利用ABAQUS和FLAC3D论证方案的合理性,验证了沉降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胡昌松 《广东科技》2014,(12):133-134
渝东南地区铅锌矿床赋存于早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早期碳酸盐地层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且具多层性,局部可切层,少数呈脉状。其产出受岩石的原生孔隙和容矿层内构造如虚脱-滑动空间、破碎带及裂隙系统等多因素控制。深大断裂带可能为主要导矿构造。容矿层不是矿源层,铅锌矿不存在同生沉积特征或痕迹。矿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建造以下的一大套碎屑岩建造,部分来自深部和造山带。矿床无围岩蚀变则无铅锌矿化,矿化富集强度与多类型围岩蚀变强度及层内构造空间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比湘西北铅锌矿床成矿模式,对重庆渝东南地区铅锌矿地质资料进行了总结,对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三下"压矿的开采问题,阐述了提高开采回采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类比隧道巷道掘进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简化的条带法和房柱法开采沉降计算公式;路基下压矿体因保守设计等原因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当深厚比较大、辅以条带房柱法开采、矿层顶板力学性能较好时,可加大下压矿开采。淄博某黏土矿上存路基,压矿量大,采用条带法开采和垂直留设法设计,利用ABAQUS和FLAC~(3D)论证方案的合理性,验证了沉降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开展地下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及对建筑物采动损害程度研究,对于地表建筑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以铜坑矿锌多金属矿体的开发利用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程序构建多层缓倾斜薄矿体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多层矿体逐层回采模式下地表的移动变形规律;并比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评价地表重要建筑物的采动损害.研究表明:铜坑矿锌多金属矿体逐层回采过程地表移动幅度不断增大,但由于矿体埋藏深、厚度小,开采结束后地表最大倾斜变形、曲率变形、水平变形指标量值分别为0.008 2 mm/m、0.001 48 mm/m2、0.017 2 mm/m,均远小于国家有关规定的最大允许变形值,不会对地表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桓仁铅锌矿复杂采空区处理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桓仁铅锌矿地表不允许崩落.由于各种原因,在井下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另外采空区的下部还存在大量矿体需要开采,为了避免冲击地压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下部矿体正常安全开采,采用留设隔离矿柱的方案米隔离上部采空区.应用FLAC3D程序,通过研究隔离层厚度、隔离层留设位置等因素,分析了隔离层留设对整个采空区应力分布的影响及自身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